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波天一阁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3-18 22: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波天一阁 2013-9-18 21:08


天一阁是 宁波最有名的地方,最有文化韵味,若是到宁波旅游,一定要去天一阁走走,多少沾点书卷气,体会“万卷诗书来左右,容我佳园一藏身”的乐趣。

天一阁因是藏书楼,受国家保护的,所以旅游开发还不到位,光是大门也不好找,在一条小弄里,我是先从网上地图确定方位,走过去觉得差不多位置了,再问路才找到大门的。宁波市政府机关幼儿园也在这弄堂里。对面是天一阁西园,门关着,门板上书此门不开。里面围了很大一片空地,规划着天一广场,看样子拆迁已经完成,还未开始建设,不知规划定位否?这样的地方应该建一座图书馆,广场也应建得更有文化氛围。




天一阁大门朝西,门外有对石狮,大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上悬“南国书城”匾额,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手书。外柱上的对联为很难辨认的钟鼎文,由顾庭龙所写,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内柱上的对联为郭沫若所书的“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洲”,中悬“天一阁”横匾。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清乾隆卅七年下诏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六百三十八种,于是乾隆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1808),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民国廿九年(1940),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管理机构,探访得到流失在外的三千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八万多卷。
正门进去,范钦的青铜雕像。



范钦像背后的墙上,是溪山逸马图。这叫堆塑,第一回见到这种艺术,开始以为是砖雕呢,是民间艺术家胡善成的力作。




从旁边的“春随人意”月洞门进去就是东明草堂,也就是范钦故居,范钦字东明,天一阁建成之间,东明草堂先作藏书用。



草堂前方照壁上有一只龙角、牛嘴、狮身、鹰爪、马尾的奇怪动物,咱一看,就认为是麒麟,后来到网上找资料,才知有误,此兽名为“獬豸”,是种生性梗直、专顶坏人的动物,是正义的象征。



园内还有几处堆塑作品值得细品。




渔樵耕读



九只狮子,多么灵活。
藏书楼前面的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尊经阁后的假山。
尊经阁前有明州碑林,立在墙上的看不清楚,也就没细看。
东园,本非范氏所有,现凝晖堂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集序》,其石刻水平已非常接近临摹本。







凝晖堂前的百鹅亭非常有特色。初以为上面的形状象鹅,看解说才知是祭祖要在此亭前杀百只鹅,虔诚而气派。



这座明代晚期的石亭,是平顶结构的方亭,亭顶事平面,由斗拱承托,比传统亭子缺了屋顶屋檐,结构精巧。此亭为明万历年间遗物。



天一阁也叫“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地方。这是一座重檐重楼硬山式建筑,一排六开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座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楼下并排六间,合“天一”、“地六”之意。据说范钦有一天在看书时,偶尔读到《周易》书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语,受启发而设计了这座楼屋,并将东明草堂改称为“天一阁”。天一阁建筑整齐,式样古朴,天花板上藻井图案,皆水纹和古代水兽,象征以水制火。天一阁建筑作为藏书楼的模式,影响深远。清朝乾隆皇帝就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等七处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式样和结构建造。

















现在一般游客只在一楼参观,二楼受保护不得上。
天一阁前的庭园,极具江南园林特色。小巧精致,池水清澈,游鱼可数,与书楼浑然一体。过去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失火可救。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来名匠在池边堆筑假山,环植竹木,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老人牧羊”、“美女照镜”、“福禄寿”等。




看象鼻就知道这是大象了。




现场看九狮很容易找出来,还有小狗、小猴的,也惟妙惟肖,因照片逆光,从图片上找有点难。






  阁前右边的兰亭
转过明池,来到司马第。范钦为兵部侍郎,故称为司马。



天一阁内还有秦氏祠堂,那戏楼、牌坊也极精致,其他如麻将博物馆、水北阁、状元厅等都没时间去细尝。
天一阁内还有好看的,两只石虎特别可爱,不上下图实在对不起它们。





著名作家余秋雨“风雨天一阁”一文,让我们对天一阁有更多的理解。
附文:

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

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
照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了,
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1976年春到宁波养病,住在我早年的老师盛钟健先生家。盛
先生一直有心设法把我弄到天一阁里去看一段时间书,但按当时的情景,手续颇烦人,
我也没有读书的心绪,只得作罢。后来情况好了,宁波市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总要定期
邀我去讲点课,但我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始终没有去过天一阁。
是啊,现在大批到宁波作几日游的普通上海市民回来都在大谈天一阁,而我这个经
常钻研天一阁藏本重印书籍、对天一阁的变迁历史相当熟悉的人却从未进过阁,实在说
不过去。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宁波讲课,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
出了这个要求。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先生,天一阁正属他管辖,在对我的这个可
怕缺漏大吃一惊之余立即决定,明天由他亲自陪同,进天一阁。
但是,就在这天晚上,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城市都在柔弱地颤抖。第二天上
午如约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洋。打落的树叶在
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
看门的老人没想到文化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工人那里借
来半高统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
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蹚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
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
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天一阁,我要靠近前去怎么这样难呢?明明已经到了跟前,还把
风雨大水作为最后一道屏障来阻拦。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
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
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今天初次相见,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
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斯文,剥除参
观式的悠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来到跟前。今天这里
再也没有其他参观者,这一切岂不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安排?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
迹。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
形文字,创造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
一个书籍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
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
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
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
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
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
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但清苦的读书人到底
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
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遑论区区几箱书?宫廷当然有不少书,但在清代之前,大
多构不成整体文化意义上的藏书规格,又每每毁于改朝换代之际,是不能够去指望的。
鉴于这种种情况,历史只能把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了。这种人必得长
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
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
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
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
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
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
这样的藏书家委实也是出过一些的,但没过几代,他们的事业都相继萎谢。他们的
名字可以写出长长一串,但他们的藏书却早已流散得一本不剩了。那么,这些名字也就
组合成了一种没有成果的努力,一种似乎实现过而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的悲剧性愿望。
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上述种种苛刻的条件提升得更加
苛刻,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
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
这个人终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
岿然独存。”
这就是说,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找到
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
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
栖脚处。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
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
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在文化
资料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像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
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
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
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这一切,光有搜集的热
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
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他内心
隐潜着的轻重判断是这样,历史的宏观裁断也是这样。好像历史要当时的中国出一个藏
书家,于是把他放在一个颠簸九州的官位上来成全他。
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
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然而他知道,
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那里边几册
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
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
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
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当时在朝廷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
因而遭到廷杖之罚,并下过监狱。后来在仕途上仍然耿直不阿,公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
严世藩想加害于他,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顶撞的人,你参了他的官,
反而会让他更出名。”结果严氏家族竟奈何范钦不得。我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一个
成功的藏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这一点我们不妨把范钦和他身边的其他藏书家作个比较。与范钦很要好的书法大师
丰坊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字毫无疑问要比范钦写得好,一代书家董其昌曾非常钦佩地
把他与文徵明并列,说他们两人是“墨池董狐”,可见在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他也
是一个耀眼的星座。他在其他不少方面的学问也超过范钦,例如他的专著《五经世学》,
就未必是范钦写得出来的。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学者艺术家,他太激动,太天真,太
脱世,太不考虑前后左右,太随心所欲。起先他也曾狠下一条心变卖掉家里的千亩良田
来换取书法名帖和其他书籍,在范钦的天一阁还未建立的时候他已构成了相当的藏书规
模,但他实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口口声声尊他为师的门生们也可能是巧取豪夺之辈,
更不懂得藏书楼防火的技术,结果他的全部藏书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
一大部分毁于火灾,最后只得把剩余的书籍转售给范钦。
范钦既没有丰坊的艺术才华,也没有丰坊的人格缺陷,因此,他以一种冷峻的理性
提炼了丰坊也会有的文化良知,使之变成一种清醒的社会行为。相比之下,他的社会人
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
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
另一位可以与范钦构成对比的藏书家正是他的侄子范大澈。范大澈从小受叔父影响,
不少方面很像范钦,例如他为官很有能力,多次出使国外,而内心又对书籍有一种强烈
的癖好;他学问不错,对书籍也有文化价值上的裁断力,因此曾被他搜集到一些重要珍
本。他藏书,既有叔父的正面感染,也有叔父的反面刺激。据说有一次他向范钦借书而
范钦不甚爽快,便立志自建藏书楼来悄悄与叔父争胜,历数年努力而楼成,他就经常邀
请叔父前去作客,还故意把一些珍贵秘本放在案上任叔父随意取阅。遇到这种情况,范
钦总是淡淡的一笑而已。在这里,叔侄两位藏书家的差别就看出来了。侄子虽然把事情
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
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
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
天一阁却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实际上,这也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
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严峻,
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
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阁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于范钦死
后。
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
苦役。
活到八十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
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
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们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
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
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不能
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为什么他不把保存藏书的
责任和万两白银都一分为二让两房一起来领受呢?为什么他要把权利和义务分割得如此
彻底要后代选择呢?
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出的
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
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
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
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他没有丝毫意思想讥诮或鄙薄要继承万两白银的那一房,诚
实地承认自己没有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总比在老人病榻前不太诚实的信誓旦旦
好得多。但是,毫无疑问,范钦更希望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听到自己企盼了几十年的
声音。他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却不无恐惧地直视着后辈的眼睛。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
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接力赛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会有遗嘱,范大冲的儿
子又会有遗嘱……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严格。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越远,而家族
的繁衍却越来越大,怎么能使后代众多支脉的范氏世谱中每一家每一房都严格地恪守先
祖范钦的规范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品味的艰难课题。在当时,一切有历史跨
度的文化事业只能交付给家族传代系列,但家族传代本身却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
立的生命过程。让后代的后代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指令,是十分违背生命的自
在状态的;让几百年之后的后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
也难免有许多憋气的地方。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
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是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思
维习惯,人们会在高度评价范氏家族的丰功伟绩之余随之揣想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
其实我可肯定此间埋藏着许多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
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后代子孙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好奇,楼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哪些书,能不能
借来看看?亲戚朋友更会频频相问,作为你们家族世代供奉的这个秘府,能不能让我们
看上一眼呢?
范钦和他的继承者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而且预料藏书楼就会因这种点滴可能而
崩坍,因而已经预防在先。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是当时视
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
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
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
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在此,必须讲到那个我每次想起都很难过的事件了。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
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
范家。
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
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
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
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
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那忧郁的目光。
我几乎觉得这里可出一个文学作品了,不是写一般的婚姻悲剧,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
主义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
旋。
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条小
缝,终会裂成大隙。但是,永远地不准登楼,不准看书,这座藏书楼存在于世的意义又
何在呢?这个问题,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
范氏家族规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各房一致同意。阁门的钥匙
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组成一环也不可缺少的连环,如果有一房不到是无法接
触到任何藏书的。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决权,久而久之,每房也都产生了终极性
的思考:被我们层层叠叠堵住了门的天一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大学者黄宗羲先生要想登楼看书!
这对范家各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黄宗羲是“吾乡”余姚人,与范氏家族没有
任何血缘关系,照理是严禁登楼的,但无论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而受到
全国思想学术界深深钦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闻。尽管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非常
落后,但由于黄宗羲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奇崛响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间造成非凡的轰动效
应。他的父亲本是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宦官集团所杀,后来宦官集团受审,
十九岁的黄宗羲在廷质时竟义愤填膺地锥刺和痛殴漏网余党,后又追杀凶手,警告阮大
铖,一时大快人心。清兵南下时他与两个弟弟在家乡组织数百人的子弟兵“世忠营”英
勇抗清,抗清失败后便潜心学术,边著述边讲学,把民族道义、人格道德溶化在学问中
启世迪人,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学和历史学家。他在治学过程中已经
到绍兴钮氏“世学楼”和祁氏“淡生堂”去读过书,现在终于想来叩天一阁之门了。他
深知范氏家族的森严规矩,但他还是来了,时间是康熙十二年,即1673牛。
出乎意外,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楼
上的全部藏书。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范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个验证。他们是藏书家,
本身在思想学术界和社会政治领域都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们毕竟为一个人而不是为其
他人,交出他们珍藏严守着的全部钥匙。
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
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
书记》留世。由此,这座藏书楼便与一位大学者的人格连结起来了。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
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他们的名
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建家族
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着无可调和
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看来像天一阁那
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
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隆谕
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
万余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三万七十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
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格局
营建。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
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称乾隆下令天
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颇觉言之有过。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
让它广泛流播,“藏”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的目的。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得不大幅度地动
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扬,这证明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
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
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
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
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
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
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而且最
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办法来侵吞
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的种种措施都想
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
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
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
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
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备把
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
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过营养。但是,
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终
于失效。

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除了张元济
先生外,还有大量的热心人想怒力保护好天一阁这座“危楼”,使它不要全然成为废墟。
这在现代无疑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无济于事。幸好,本世
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
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处所。天
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
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
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
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孑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尽管在
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
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很少有其他参观处所能使我像在这里一样心情既沉重又宁静。阁中一位年老的版本
学家颤巍巍地捧出两个书函,让我翻阅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录,一部上海志,深深
感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孤本,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侧面将杳无可寻。
由此想到,保存这些历史的天一阁本身的历史,是否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呢?裴明
海先生递给我一本徐季子、郑学溥、袁元龙先生写的《宁波史话》的小册子,内中有一
篇介绍了天一阁的变迁,写得扎实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实。但在我
看来,天一阁的历史是足以写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的。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
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9889-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