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高窟第45窟(莫高窟第45窟塑造时期)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4-10 00:2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摄影:孙志军
  莫高窟之最
本图摄影:张庆民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梦寐以求的供奉圣品。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 文殊堂”,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文殊堂开凿于五代时期,其中的《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
  最神秘的3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众多三兔联耳的藻井图案。第407窟的三兔联耳图,是莫高窟唯一的兔子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图像(上)。三兔联耳图中,画工利用兔耳借用与被借用的关系,三只耳朵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以三耳表六耳,使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感觉三兔于花环内相互奔跑追逐无始无终。
三兔图究竟代表什么至今成谜。 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接触着对方,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最靠谱的猜测是,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众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变画、佛教故事画、十二生肖图中,有些狗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衬托主题画面。敦煌莫高窟85窟《楞伽经变》,是为宣传佛教禁断食肉的思想而绘制。《楞伽经变》在古代印度、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古龟兹地区石窟看不到,应是中原画师首创,其中绘制屠宰房,表现屠宰卖肉情景,目的是劝诫善男信女不要杀生食肉。虽然画面表现屠夫杀生卖肉的内容与佛教宣扬禁止杀生食肉大相径庭,却真实客观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卖肉的景象,也能看到当时狗的形象。
  八塔变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宋代)图像中佛塔塔龛两侧是童子骑狮羊立兽的形象,狮羊立兽出现于9世纪,羊下承象为“六拏具”(即佛教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的早期样式,具有典型的印度波罗王朝(8-12世纪)艺术风格。
  刷牙的僧侣
这幅“刷牙图”出现在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中,(经变,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这幅图位于经变下部,表现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宫娥彩女一同落发出家时,有人已经剃度完,先行清洁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
  净土祥瑞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中唐时代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一个法会场面小景,描绘了孔雀昂首回眸,挺胸鼓翅,仿佛在边舞边唱,目光专注于一旁的持琴的共命鸟,画面烘托了净土世界的祥瑞气氛。
  多元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画中的两尊供养 菩萨 手持的器皿上,可明显看到多个圆圈有序排列,由此断定其为萨珊玻璃。而由器皿造型可知,它们依据的实物或为罗马式、或属波斯萨珊式、或是伊斯兰式,虽然图像绘制时间与出土实物并非完全一致,但体现了敦煌壁画上玻璃器皿形制来源的多元化。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上部平顶的演奏排箫琵琶横笛的天宫伎乐形象,可见希腊化图像元素。敦煌石窟有诸多伎乐形象,其中伎乐天代表佛国的乐舞场景,伎乐人则描绘世俗的乐舞生活,主要为供养伎乐,规模相对伎乐天较小,却直接反映各时代的世俗乐舞。敦煌壁画中伎乐人形象,主要绘制于佛龛外或龛脚、龛下壶门处及室内壁脚处等不显眼位置。
  反弹琵琶
画中乐队出自中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为表现《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场景。平台上六身伎乐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右侧伎乐持琵琶、阮咸、箜篌,左侧的持鸡娄鼓、横笛和拍板。平台下方另有四身 菩萨 两两相背,也手持乐器演奏。在乐队的中间,一伎乐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屈身抬足,将琵琶举至身后,左手上举、右手弯曲作弹拨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反弹琵琶”。
在敦煌壁画上留存着大量关于古代乐器的图像,其中大小型乐队五百余组,乐伎三千余人,各种乐器四百余件,共有乐器44种。这些图像分布在200多个洞窟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延续近千年,集中反映出各个时期,各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变、演奏方法、组合形式,以及古代的 社会 音乐风尚图景。
  乘象入胎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画中的《乘象入胎》图,描述了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净饭王后梦见一位 菩萨 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肋进入了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画的尊像画中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普贤 菩萨 的坐骑;一种是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神造型,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降魔变”还出现了象头人身的魔军形象;另一种是帝释天骑乘的六牙白象。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六牙则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的象征。
  沙漠之舟
从古到今,骆驼一直在丝绸之路上穿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世纪纸本《马与骆驼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千年间,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无疑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运输者,所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多个文化带,乃至于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
  耕作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绘制于北周时的《耕作图》,其中所描绘的直辕犁,在中国各地出图的画像石、壁画上多有体现,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
  那时的人穿条纹背带裤?
丝路沿线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儿童服饰图像,也出土了不少实物,既有襁褓、虎头帽、肚兜、围嘴等,还有通过丝绸之路远来的波斯儿童装。
半臂又称半袖,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绘制于初唐的阿弥陀经变画中,三童子翩然起舞,其中两童子上穿红色半臂小衫,下穿绿色小袴。
  杂技
图为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的壁画上描绘的是《楞伽经变·橦伎》。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为满足佛传故事的情景需要、或为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场景、或为表现以杂技 娱乐 供养佛。莫高窟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百戏载竿等图像。其中既有华夏本土的传统因素,又有域外引进的新样态,两者因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与融合,并最终作为大众喜欢的民间综合艺术,一直保留至今。
  以棋度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东壁门北上部壁画,图中两人在一棋桌两侧凝神对弈,右方是维摩诘居士在旁边观棋。这幅图像虽然是为展现《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维摩诘涉足下棋场所,总是借观赏、衡量他人下棋以说法度人),却真实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场景。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内四个石榴构成十字,四片葡萄叶与缠枝又构成十字,两个十字相联,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的形式,充满异域风韵。以葡萄作装饰纹样最早是西亚细亚人。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
  神兽“翼马”
中原地区原发的翼马,属于神兽系列,其渊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的象征。在莫高窟发现最早的翼马是第249窟(西魏)北披顶,这匹马肩生双翼,在虚空中与仙人、羽人一起飞行,姿态洒脱。翼马形象从地中海边到中亚粟特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都曾发现过实物,说明它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描绘的鹦鹉红嘴、红爪而绿身,张扬双翅,似乎刚刚从天空降落下来,踏在一朵莲花上。这一身唐代绘制的鹦鹉,应是先起底稿,染以绿色;再勾以淡墨线,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滞,染色也浓淡得宜。
  你在哪个“宫”?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两壁上的黄道十二宫形象,与十二 星座 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组图像的绘制年代有西夏说,也有元代说,距今至少650多年。虽然是作为《炽盛光佛图》的背景映衬,且因时间久远,南壁缺少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北壁缺少双鱼宫、巨蟹宫、双子宫,不过十二个形象非常完整。
  并非“四海龙王”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龙王礼佛图》,其中第35窟五代时作品保存最好,此图为前室西壁所描绘赴会龙王及眷属。敦煌壁画中龙的形象,或以神兽形象出现;或作为佛教神祀。相对于其它龙的形象,《龙王礼佛图》可以说是莫高窟空前绝后的新颖题材。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佛教将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天”、“龙”等都吸收进来,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龙王礼佛图》中以“大力龙王”“难陀龙王”等榜题
  供养人像
这幅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是莫高窟中超过9000身的供养人画像之一,也是在莫高窟发现的最大君王肖像画。画面右侧是李圣天的夫人曹氏。于阗国(公元前232—1006年)神秘而又极具魅力。国内有和阗河,南部是昆仑山,北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南道中最大绿洲。
步摇曾经是古代女性钟爱的一种装饰。“步摇”之名最早见于中国文献是战国宋玉所著《风赋》,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可见这种装饰品上有“垂珠”,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为步摇。后来,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 结合 ,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这种步摇花钗的别簪方式有四种,以插在发髻的前面、侧面、后面、顶端为区分标准。其中从侧面叉簪的代表图像,当属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甬道门上的这组图像,画的是晚唐时代的供养人索奉珍夫妇,女供养人身后侍婢所执扇是体现礼仪的仪仗扇。仪仗扇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原本是以扇为屏障,出行时起遮挡作用,后来则发展成为体现帝王威严与礼仪的仪仗。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殿。据当地的 旅游 专家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的状况。同时,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这才是不允许游客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许拍照。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了把神圣的地方永远留在远方,
  除了不拍照,
  我们干脆就不去了?
  《华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

莫高窟45窟菩萨(盛唐)-形象特征与造型特征是什么? 莫高窟45窟菩萨(盛唐)-形象特征与造型特征是什么?
敦煌莫高窟的表现形式,有横卷式、屏风式、经变式、主体式、三联式、插图式数种,其表现的内容,亦有详略之异。其中以莫高窟第45窟南壁所见保存最为完好,并有清晰的榜题遗留,是我们判断画面表现内容的重要依据。在此变相的中央,是一个高大的观音菩萨像,首戴花冠,项饰璎珞等,身着菩萨装,肌肤圆浑,颇富有贵妇神态,但是,于其嘴角,画有翠绿色的胡须,似和体态极不相合,似男非男,似女非女,不伦不类,使人看过之后,颇难于理解。如果将其和佛经相对照,此问题也就冰释而明矣,这里所表现的恰为菩萨中性的特征,是不足为奇的事。
    菩萨,特别是为人们普遍信仰的观音菩萨,到底是男是女?这是人们经常问及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今天,你要说她是男性,人们都会感到吃惊和不可思议。关于此问题,古今人们多有讨论,我们拟作如下的说明:
    从佛教本身讲,在释迦牟尼初创佛教之始,他的信徒都是男性,要求他们出家,割断和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过禁欲行乞生活,严禁女性入教。为了引起弟子们的注意,他将妇女、禽兽、魔鬼三者并论,称之曰“三涂”,都是佛徒修行学道的大敌、破坏者。释迦牟尼死后,传衣钵于其高足弟子之一的大迦叶,他仍在坚持其法,在其主持第一结集大会时,所有的释迦高足弟子,都被邀请,唯有号称多闻的阿难不在其列。问其因由,其中之一就是他劝释迦牟尼允许其姨母出家。足见迦叶仍在遵守旧法。释迦牟尼姨母出家,是佛教中的第一个女徒、比丘尼。嗣后,佛教改变了此条戒律,女子亦可以和男子一样,成为佛教的信徒,除男女僧徒分居诸多的具体规定之外,还宣称,女徒如果想取得正果,必须先修男身。在此情况下,要说有女性菩萨,那才是不可思议的。后来佛教发展为大乘教,有了菩萨这种神祇,观世音菩萨也随之而出现。一些佛教经典在解释这一问题时,称其为中性,即非男亦非女,仍是讳莫如深。至于观音菩萨的性别及其形象、据《曼殊师利经》的叙说是,此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作男性;主定德者,名求多罗,作女形。这是佛经对菩萨性别的说明,也就是说,她可以根据需要而现身,或男或女,都是按照实际情况而变化的。
莫高窟的菩萨彩色塑像颇呈女性特征。头作高髻,或花鬘冠,神态生动,状如贵族妇女,庄重典雅,有如妙龄少女,婷婷玉立,宛如生人,眉画黛绿,上衣裹织锦天衣,下着锦裙,注入唐代美女风尚,不少菩萨虽嘴角描画绿色胡须,但男性特征不如女性突出与多样,故时谓: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中国美术辞典、洞窟、摩崖像》)。菩萨造像的女性化表明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或者说是唐代较为开明的妇女观的艺术折射”云云,对他的这种看法,我们认为他所描绘的菩萨造型,是符合敦煌莫高窟画塑艺术中所呈现出的菩萨和观音的形象的,但只抓了表面的主要的特征,如我们前面所及的男性,女性区别的重要标准,却未能触及。
敦煌 ?莫高窟 ?佛像
敦煌,位于甘肃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重镇。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位于敦煌鸣沙山麓的峭壁上,分布着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735个,彩塑2400余身,壁画45000余平方米,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寺。
第285窟,禅僧像,西魏
面部嘴唇紧闭,目光下垂内省,表情凝重深沉,生动展现了进入禅定状态时那种大彻大悟,万念皆空,高深莫测的精神境界。
第248窟,苦修佛,北魏
释迦经过漫长的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成佛。佛像形体枯瘦,筋骨凸显,但端庄秀丽的面目中蕴含着深沉的自信和执着,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刚毅。
第259窟,禅定佛,北魏
坐禅是佛家修炼的重要形式。
这尊禅定佛面像恬静,安详,坦然的微笑洋溢着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展示出一种超然美妙的境界。
这种具有永恒魅力的微笑给作品注入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第158窟 涅槃佛 中唐
据传佛涅槃时是“右胁而卧”,卧像面部丰满,微含笑意,表情安详而欣慰,生动表现了涅槃境界的高深莫测。
第45窟 彩塑一铺 盛唐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正中释迦牟尼结痂趺坐,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施无畏印,身着红色袈裟,脸型丰满圆润,庄严,肃穆,慈悲,安详。
第45窟 菩萨 盛唐
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
这尊观音头戴宝冠,发梳高髻,目光低垂,神情专注,彷佛正在侧耳聆听着朝拜者的倾诉。他是慈悲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的结晶。
第45窟 菩萨 天王 迦叶 盛唐
像的左侧依次为迦叶,观世音菩萨和天王。
伽叶是“苦修第一”著称的佛弟子,这身像精神饱满,表情爽朗,豁达,眉宇间露出对佛的赤诚和对佛法的自信,高深的阅历造就他深沉,稳健,刚毅的性格。
天王是镇压邪恶,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他脚踏恶鬼,刚正不阿。
第45窟 阿难 菩萨 天王 盛唐
主尊释迦牟尼的右侧侍从阿难,大势至菩萨,天王。
中间的大势至菩萨法力无边,无所不至,与观音菩萨齐名。
阿难,在众多佛门弟子中以“多闻第一”著称。这身年轻潇洒的阿难像,操手扭腰,身体自然放松无拘无束而又不失得体大度。相比之下,他那低垂的目光和表情又多了一分老成和文静。
出自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艺术 莫高窟》
甘肃这个博物馆很小众,见证着丝绸之路,藏有国宝级文物北凉石塔
  作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在 历史 上曾经风风火火,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沙漠、戈壁,荒无人烟让如今的敦煌看起来有些荒凉,不过好在藏在敦煌博物馆的文物依然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辉煌。
  规模不大的敦煌博物馆,虽然比起馆藏丰富的故宫南京博物院等网红博物馆而言,少了一些看点和热度,然而凭借着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遗存同样成为必打卡的博物馆之一。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汉简  
  甘肃省博物馆中这些汉简出土于汉代长城关塞遗址,因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因此也被称为"敦煌汉简"。敦煌汉简的内容大都以边塞屯戍为主,旁边的这些为近年来出土的与西域往来的汉简,以及反映当时敦煌人民生活中借贷关系的契约简等都重新展现了当时辉煌的重镇风貌。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镇墓兽  
  我们看到的为出土于敦煌附近出土的镇墓兽,古代人相信镇墓兽可以辟邪庇佑死者亡魂的安宁,因此镇墓兽中往往用虎等凶猛威风形象的动物塑造神器。和镇墓兽一样作为冥器的还有天王俑,色彩丰富神态威风,同样是盛唐的精美作品。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砖画  
  和镇墓兽有着同样作用的还有魏晋时期的砖画,同样是作为曾经的陪墓物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清谈之风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下,绘画艺术达到了新的巅峰期,尤其是在壁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方面更是极具艺术性。
  敦煌博物馆中馆藏着不少魏晋时期的画像砖遗存,这些画像砖中既有人物、走兽以及民俗,人物中又出现了鲜卑人、胡人的模样;飞禽走兽中包括了鸭子、马、白象、白羊、白虎、朱雀等;也有神话传说人物比如西王母、伏羲等。
  不过我个人更喜欢的则是那些养鸡图这些反映了魏晋时期民风民俗的砖画,总之敦煌博物馆中的这些砖画一定会让你领略到魏晋风度。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莫高窟45号窟复制窟  
  可以说莫高窟的2000多尊彩塑中,超过九成的彩塑在清代被重塑,艺术价值已经被严重破坏。然而经典的45库中却完好地保留了1000多年前盛唐时期的彩塑,成为中国彩塑一绝。
  因为莫高窟采取的是随机路线因此很有可能看不到45号窟,为了不留遗憾敦煌博物馆中的复制窟成为了不二选择。虽然为模仿复制的彩塑,在精美程度上比不了原作,但是工艺也算精良,展示了盛唐风格的彩塑。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石塔  
  不过说到敦煌博物馆最特色的文物那么一定非镇馆之宝--石塔莫属,毕竟不论是魏晋砖画还是镇墓兽在中国不少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而敦煌博物馆馆藏的2座北凉时期的古塔,在国内可谓是非常罕见。
  这两尊北凉石塔采用仿造印度覆钵塔的方式建造,在塔身处可以看到不少印度风格的佛像,这也是中国早期佛教石窟中经常出现的北凉艺术手法,可谓是将中国文化和西域文化完美的融合,看起来非常异域风情。
  总的来说上面马且停提到的几个文物基本上展示了敦煌博物馆的最大特色,也见证着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辉煌。(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
看图说话,有7张图,各是什么地方,或者画的名字是什么?
敦煌莫高窟130号窟,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莫高窟第384窟,供养菩萨像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刚经(868年),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敦煌257号窟,壁画《九色鹿经图》
莫高窟
莫高窟407窟,“莲花三兔藻井”
莫高窟 第45窟,左面是迦业,右面是胁侍菩萨
如何从造型,色彩分析莫高窟45窟菩萨像艺术效果?
右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述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阇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阇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阇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由是一心向佛。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81943-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