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163自行车俱乐部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长沙163自行车俱乐部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旅途故事
›
沙氏兄弟们——沙村纪行,浙江旅游攻略
推荐主题
快手账号交易网-当日注册快手白号(微博跳
囐!抖音号自助购买平台-抖音号自助购买平
羼!淘宝白号小号交易平台在线转让--淘宝直
锛!dy小号批发自动发货网站(抖音账号出售1
蠼!淘宝账号购买平台--tb小号如何购买?淘
燀鼩!抖音号怎么买卖交易?
返回列表
查看:
54
|
回复:
0
沙氏兄弟们——沙村纪行,浙江旅游攻略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苦行僧
当前离线
积分
238428
窥视卡
雷达卡
苦行僧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20-6-21 08:36:2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一
2017年1月5日晚,从微信上收到一位朋友传来的著名画家沙耆的水墨奔马。小幅宣纸上一匹抖动烈鬃、扬蹄奋进的骏马,笔墨奔放遒劲,很有气势,右下落款“沙耆作于
天台
山”,并钤有画家的印章,时间未署。朋友告知,这是父亲很多年前获得的一幅沙耆真迹,大概彼时彼刻获得这幅画太容易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时间长了竟不知沦落到老宅的哪个角落了,今天收拾房间时被意外翻捡了出来。惊喜是不言而喻的。
这幅奔马如果不看落款的话,人们一定会脱口而出,“这不是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吗?”的确,乍一看画风酷肖徐悲鸿的风格,不但形似,而且神备。以前听说过沙耆的传奇身世,被誉为“东方的梵高”,一直以油画著称画坛,没想到竟也有如此笔墨酣畅的国画工夫。看到这幅画的第一眼,我就被其奔腾不羁的形态所打动,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到沙耆的作品,奇怪的是竟一下被画作散发的狂放气息所俘获,不由嘱咐朋友道,“这是你的镇家之宝了,好好珍藏!”
感叹之余,直觉提示我在沙耆和徐悲鸿之间应该存在画艺上的联系。
一时兴起,查阅了一下有关资料,果然发现,1935年7月他曾经到
南京
中央大学艺术科旁听,师从徐悲鸿先生学画,并深得徐悲鸿的赏识。后来沙耆赴
比利时
皇家美术学院深造,也是徐悲鸿介绍前往的。这就很清楚了,沙耆是徐悲鸿的学生。作为徐氏青睐的学生,这幅画见证了师生之间画艺上的联系。不过沙耆画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油画,此幅水墨小品当是偶然率性为之,但也的确当得上气韵生动。进一步考稽沙耆的生活和创作历程,这幅水墨奔马应该是其1985年
天台
山之行所作,因为这是沙耆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前往
天台
山写生作画。
巧合的是,昱日,
杭州
的一位朋友不知什么缘故竟也把几年前参观沙耆故居的若干照片晒在了微信圈里。这些照片让我进一步大开眼界:沙耆故居卧室的壁板上画满了大幅的女性裸体画,几乎占据了他卧室两壁的大部分,这些女体画多为西洋女子,胴体丰满,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真人般大小,仿佛可以从墙上走下来。这又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现在许多名人故居徒有其表,并没有实质内容,没想到沙耆故居还留有如许丰富的史迹。
说起来本人定居
宁波
也有十多年了,对
宁波
的地方历史文化逐步有了一些了解,然而对
大名
鼎鼎的沙耆竟然了解无多,这真是一个不可原谅而亟待弥补的知识缺失。于是情不自禁在电子地图上查了一下,发现沙耆故居所在的塘溪镇沙村距我所住的地方不过四十多公里——“并不远啊”,我在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不觉有些跃跃然。
我有了造访沙村的冲动。
人们的许多行为之所以付诸阙如,并不是因为困难的阻碍,主要的还是缺少一个行动的理由。
二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天气阴沉,凉意沐身。上午不记得做了什么,反正下午清静起来,坐在桌前默然,突然动了去沙村的念头。
一路风驰电掣,从韩岭开始进山,山路弯弯,风景虽好却无心它顾,直奔目标而去。就像奔赴一个神秘约会,兴奋、期待又伴着说不清的忐忑。从塘溪镇右拐,到梅溪前再右拐,不远处看到一座高高的大坝,大坝脚下一大片密密匝匝的民居,从山脚错落有致地摞到山坡。
沙村到了。
沿着小路绕道沙村背后的终点处,正不知从哪里进村,一抬头却在停车场的边上看到一个指示牌,指向沙氏故居和沙耆故居——没想到,沙孟海、沙文汉的故居和沙耆故居竟连在一块儿,这次行程更充实了。
沿着一条
宁波
称为梅园石的紫褐色石板小径下行大约200多米,先到了沙氏故居——沙孟海等五兄弟的故居。
这是一个背倚山坡、坐北朝南、院门开在院落左侧突出部的一座两进合院,是依山而建的沙村民居的最后排人家,也是沙村的最高位置,其后就是茂密的竹林了。进门右拐是一个院落,左侧为一栋四开间两层木结构建筑,岁月洗礼使这幢浙东山村常见的传统民居明显陈旧了。屋子的主人们早已远行,遗留下的老宅在冬日阴沉的天幕下,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空旷、寂寞和冷清。
底层各间陈列着沙氏兄弟们的各种图片和史料,楼上陈列着简单的实物家具。透过二楼后窗,可以看到屋后的小花园,一株伟岸高耸的银杏巍巍矗立,据说是老二沙文求烈士童年亲手种植的;从前窗远眺,沙村全貌尽收眼底,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白岩山,巨大的风车缓缓地转动着,近处是高耸的堇山湖大坝。屋前为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南边原是三间一拱平屋,后因年久失修现已无存。
沙氏一家是一个在
中国
现代革命史上并不多见的红色家庭,五兄弟的经历颇多传奇,合起来更近乎一个无法复制的奇迹。
老大沙孟海,学者、著名书法家,曾任国民党侍从室秘书,曾两度出任西泠印社社长,曾任
中国
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父原是一个当地民间郎中,行医为生,家境也算小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不幸在沙孟海十三岁时因病去世。于是
长子
如父,沙孟海协助母亲陈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他在求学时就以家教或卖字补贴家用,供给四个弟弟的学费。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师长冯君木、吴昌硕的提携,在书法篆刻领域卓有成就。
老二沙文求,大革命时就投身革命,是
宁波
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了。曾先后任中共沙村支部书记、中共鄞奉区委组织委员,领导家乡的农民运动。后受党委派考入
中山
大学。大革命失败后在我党领导的
广州
起义中任赤卫队中队长,旋任共青团
广州
市委宣传部长。起义失败后被捕,英勇就义于红花岗,年仅24岁。
老三沙文汉,也是大革命时期就参加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当选
浙江
省第一任民选省长,但反右时即被打成右派,1962年因病去世。
老四沙文威,曾在李克农、潘汉年的领导下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战斗在敌人心脏十七年,行走在刀尖上,在秘密战线上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是革命四兄弟中唯一善得其终的人。
老五沙文度,画家、进步青年。抗战中经其兄沙文威的安排,化名陈正熙奔赴
延安
,投身抗日,后来在严酷的抢救运动中受诬陷而遭迫害。侥幸的是,其兄沙文威在
武汉
情报站时的领导周怡恰于此时任职陕甘宁边区保卫部局长,一次在查监时意外发现陈正熙的哥哥是沙文威,于是立即向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报告,并亲自作证将沙文度解救了出来。但令人痛惜的是,沙文度经此磨难业已精神失常,不久后蹊跷地在延河边失足溺亡。
在肃静的沙氏故居默默地浏览沙氏兄弟们的革命履历和其诡异的命运轨迹,令人心情复杂,革命的尊崇和残酷都写在这一家的家史上了。追逐革命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和时尚,然而革命的严峻和残酷恐怕也是这些参与者们当初所未料到的吧。
沙氏兄弟的命运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鲁迅的一段论述革命文学家与革命关系的令人费解的话,总感觉其中的复杂与犀利也包含了对革命和革命者的寓言:“十月革命开初,也曾有许多革命文学家非常惊喜,欢迎这暴风雨的袭来,愿受风雷的试炼。但后来,诗人叶
遂宁
、小说家梭
波里
自杀了,近来还听说有名的小说家爱伦堡有些反动。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四面袭来的并不是暴风雨,来试炼的也并非风雷,却是老老实实的革命。”我想,沙氏兄弟连同他们的牺牲正印证了什么叫真正的革命!
予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沙氏兄弟的几位媳妇。
沙文汉的妻子陈修良亦是著名的地下工作领导者,杰出的女共产党人。1949年任地下党
南京
市委书记,积极配合渡江战役,为
南京
解放立下了很大功劳,1958年随夫君也被打成右派。然后为夫君的平反工作积极奔走,晚年留下了对党的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沙文求牺牲时,妻子王弥年仅22岁。为王弥的未来生活考虑,沙孟海好心地对弟媳说:“你还年轻,可以考虑再嫁。如果信得过我的话,我也可以为你介绍一位诚实可靠的人。”但王弥执拗地拒绝了,主动要求承担照顾沙母的生活。沙孟海非常感动,表示:“你们母女俩的生活和教育费用,我一定负责到底!”此后王弥一直未嫁,伺奉沙母,哺育女儿,把对丈夫的忠贞留在了心底。1989年于
杭州
去世,享年87岁。
抗战时,沙文度去了
延安
,和热恋中的情人王棣华失去了联系。王棣华在
上海
一直苦苦地等待着她的心上人。一直到1955年,王棣华在
上海
街头偶遇陈修良,这才得知沙文度已于1943年秋夭亡于
延安
。作为一位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王棣华此后再未婚嫁。直到1980年后的一天,已达古稀之年的王棣华突然宣布结婚,只见她穿着圣洁的白色婚纱礼服,然而却久久不见新郎现身,陪伴她的竟是端放在钢琴上的沙文度遗像。她把初恋永远地献给了革命艺术家的沙文度,也把浪漫留驻在了人间。
在沙氏兄弟革命的大事记上很少留下他们媳妇的身影,可她们对他们坚贞有情的行为,除了一往情深的爱情,无疑还包含着对革命的信仰在内,他(她)们是志同道合的情人加伴侣。这些有情有义、坚贞不渝的沙氏兄弟的女人们怎能不使人心生崇敬之情呢。
穿过一间间房间犹如穿越历史的一个个瞬间,浏览一件件泛黄的图片仿佛与沙氏兄弟晤面,五兄弟远去的背影在让后人充满敬意的同时,也不禁使人陷入沉思。
三
出沙氏故居,顺着小巷拐一个弯迎面就到了沙耆故居。
两个沙姓的故居相距不过几十米,同村同姓又比邻而居,应该为本家吧?果然同族本家,沙耆与沙氏五兄弟是同族堂兄弟关系。
沙耆故居大门造型别致,上方嵌有沙孟海书写的“藜斋”二字。沙耆故居为一幢二间一弄封闭式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面积250平方米。前有天井,后有花坛。走进院门,右手院墙上被巨大的玻璃罩着,细看青砖墙壁上画着一幅面目已经斑驳的飞马,还有看不清的外文字符。楼下大厅陈列着沙耆的半身塑像,旁边悬挂着几幅沙耆油画的仿制品。左侧前半间陈列着沙耆身世和经历的各种资料,后半间介绍沙耆的创作和生活情况。楼上三间是卧室,壁板上裸体女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偏僻的山村注入了不可思议的现代西洋艺术气息,室内室外完全是两个世界!
沙耆从小就显示了过人的绘画天赋,先是从父学画,1932年入
上海
美术专科学校,几乎与沙孟海五弟沙文度同时开始艺术生涯。同年,沙孟海作为出任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的秘书,来到
南京
,并与包括徐悲鸿内的一些中央大学教授过从颇多。1935年在沙孟海的介绍下,沙文度与沙耆一同从徐悲鸿学艺,沙耆出色的艺术才华受到了徐悲鸿的赏识。1937年,经徐悲鸿推荐,沙耆告别怀孕在身的妻子,只身前往
比利时
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在
欧洲
新写实派画家
巴斯
蒂昂(Bastien)院长的指导下,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在
比利时
求学期间,沙耆的画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两次获得“优秀美术金质奖”。1939年毕业后继续在
比利时
从事艺术创作。1940年在阿特利亚蒙展览会上,沙耆的作品与毕加索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一起展出,大获
成功
,沙耆也一跃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名画家,在当地美术馆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2年,
比利时
王太后伊丽莎白购藏了他的作品《吹笛女》,更使其声名大噪。
九年留学生涯,一方面使沙耆的画艺渐趋成熟,但另一方面独身一人栖居异国他乡,生活艰苦寂寞,沙耆的精神也深受刺激。艺术创作的狂放状态固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一个人的才华,但熠熠燃烧的激情之火也往往灼伤了艺术家本人的纤敏神经。疯狂常常是艺术家的归宿。
1946年10月31日,好不容易度过战乱岁月的沙耆,携带大批画作,搭乘
法国
邮轮“桑对”(San Tay)号,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他的恩师徐悲鸿没有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向他发出了热情的邀请,聘任沙耆为北平国立艺专教授。
然而突如其来的精神疾患重重地击倒了沙耆……
沙耆又回到了青山绿水环绕的沙村,父亲三年前已经去世,由于多年音信不通,更由于生活艰难,妻子也已经带着孩子谋生它往……
沙耆的精神更陷入到一个无法排遣的痛苦之中……
建国初,
欧洲
一艺术代表团访问
北京
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恩来未闻其人,经询徐悲鸿,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当得知其养病在家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坊间流传,几十年前沙村的山野小巷间总能看到一个和蔼默然的人,头上戴着一顶
法国
礼帽,上面插着一根鸡毛,像梦游一般在村子里游来晃去,谁也不知道他沉浸在什么样的世界中,但那个世界肯定是让他为之着迷的。日头好的时候,这个人还像
欧洲
人那样赤身裸体地躺在草坪上做
日光
浴。有时狂躁,有时文静。后来当
中国
大地陷于一片狂乱的时候,这个人依然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是乡人眼里的“傻子”,但又是这个癫狂世界的例外。
这个人就是沙耆。
处于半疯状态的沙耆,最大的嗜好就是喝酒吃肉,艰难时世,口腹为重了。村人都知道沙耆是画家,于是便有人经常以酒菜招待向其索画。沙耆善饮,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当地人称沙耆为傻子,然而这个傻子却画的一手好画,举凡老虎、骏马或人物,一挥而就,栩栩如生。有人想要他的画,只消带上酒菜,再带上纸,沙耆会挥毫而就,落款“省主席沙耆”,据说这是和族兄沙文汉叫板,确实疯得狂放。
具有强烈反讽意味的是,疯癫的岁月对于画家是幸矣还是悲矣,历史却给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仲裁。当一个时代发狂的时候,世俗中的疯癫者沙耆却具有了清醒的性质,意外地躲过了政治的干扰,保持了艺术思维的纯粹状态,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其中许多画作显示了艺术创作的原创精神。疯狂的艺术世界昭示给人们的意义正像沙耆在故居二楼的门板上自题的打油诗所言:“满板荒唐画,一把辛酸泪;都云画者痴,谁解画中味。”说的真好,这是沙耆在清醒时还是在疯狂时写下的呢?
岁月如流,然而时间没有遗忘这位沉溺于艺术王国的傻子。
1983年5月18日,在沙孟海等人的努力和呼吁下,由
浙江
省博物馆、
浙江
美术学院和
中国
美术家协会
浙江
分会共同筹办的“沙耆画展”在
杭州
隆重揭幕。“沙耆画展”在杭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业内反响强烈,
北京
、
上海
等地艺术界人士也纷纷前来参观。
中国
美术馆也派员观摩,事后收藏了沙耆的《自画像》等三幅作品。画展后,
浙江
省统战部聘请沙耆为
浙江
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7日,“沙耆画展”应
上海
油画雕塑创作室邀请,赴沪展出,反响更为强烈。9月27日,“沙耆画展”应
中国
美术家协会和首都博物馆的邀请,赴
北京
展出。其时适逢徐悲鸿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组织赴京与会的代表参观了“沙耆画展”。
复出过后,沙耆又回到了沙村,潜心作画。1985年,沙耆由学生陪同前往
莫干山
、
天台
山、天童寺、国清寺等名胜景区休养游览和作画,直至年底返回鄞县韩岭。这一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作品散落民间,本文开头的那幅水墨奔马就是沙耆此间的作品,但这幅画和沙耆以往散落民间的作品还是有些细微的区别:一是落款不同,后者一般署“省主席沙耆”,这幅画没有这个戏称,说明是清醒状态下的作品;二是以前散落民间的的画作大多属于戏作,这幅画作于沙耆重归画坛以后,用笔狂放,笔墨完美,应该算是沙耆小品中的精品。据业内评价,这一期间沙耆的画作多为用笔率真、色彩纯朴的写生作品,还有一些用彩墨作的花卉畜兽。到了九十年代,沙耆的画风又幡然一变,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创造出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作品,显示了勃勃的原创生机。
深入了解沙耆其人其作,我不由产生一个感想,如果一幅画顽强地指向艺术家的生命形态,并在观画中强烈感受到艺术家的生命和激情,便会发现艺术的魅力其实来自艺术家的狂放生命。癫狂和天才有时难以区分,梵高如此,石鲁如此,沙耆如此。何以如此?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于人于画都太专注、太执着、太痴迷的缘故吧。
四
从沙耆故居出来,沿着小巷又走马观花浏览了一遍沙氏宗祠。沙村显然因为沙氏兄弟们而门楣显耀,祠堂里面尤以沙孟海的书法和沙耆的绘画悬挂的为多。
沙氏兄弟们是沙村的骄傲。
时间不早了,准备踏上返程,但堇山湖大坝上的美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错过的。
从沙村西南处穿过一座装饰很讲究的门楼就进入
新建
的环湖健身道了。这条环湖道路修得太漂亮了了,路面由赭色水泥铺成,一边依山,一边临水,沿湖一侧建有护栏。顺着湖边缓行,转一个弯就是一个景,换一个角度就是一种风光。只见远山青黛,近水粼粼,山顶上电力风车巨大的扇叶优雅地转动着。
湖光山色令人着迷,山川寂寥使人怅惘。
离开沙村后,沙氏兄弟们的命运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感慨,引我思考。譬如,沙氏五兄弟为什么四兄弟都投身革命,成为职业革命家,而老大沙孟海则游离于革命呢?难道他是故意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意用自己的身份掩护弟弟们的革命活动吗?当初我就是这样认为的,但后来获得的更多资料显示,情况并不如此。
似乎有个“老大现象”的社会学定律在发生作用。
比如
发生在鲁迅身上的行为好像与沙孟海相近。鲁迅留学
日本
后参加了具有反清性质的浙学会。1903年秋天,浙学会成员开会,策划派人回国从事革命暗杀活动。会后,鲁迅接到了充当刺客的任务,然而鲁迅却犹豫不决,对组织说,“我可以立即动身的。现在只想了解一下,如果自己死了,剩下老母,那时候该如何替我照料呢?”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在群情激昂的场面,鲁迅的说辞显然勉强、无力。于是,组织上撤销了鲁迅的任务,但难堪肯定在啃啮着鲁迅的尊严。然而细细想想,我以为鲁迅的那个多少显得有些世俗的理由更合乎人性和社会实际。鲁迅幼年父亲就因痨病而长期卧床,接着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而入狱,作为
长子
,小小的年纪就要代行父责,生活在家庭义务乃至家族义务的牢笼之下,因而说穿了,就是作为家庭
长子
所承担的家庭义务阻碍了鲁迅在承担革命任务时采取激进的革命行为,他更愿采取理性和实际的方式参与革命,而不是极端的“献身”行为。
这一点不光鲁迅如此,巴金一向批评的大哥李尧枚——也就是《家》中觉新的生活原型——也是如此。巴金一直公开批评他的大哥思想保守,向世俗妥协,希望他摆脱“家”的羁绊而走向革命,然而他完全没有考虑到作为旧家庭支柱的
长子
所承担的沉重的家庭义务,甚至巴金到
法国
活动的旅费和生活费也是由他大哥一手提供的——我想强调的是,巴金到
法国
也许并非为了学习某门专业知识,他在
法国
除了在语言学校补习外,一无所学,更多的是与
法国
的无政府主义者相往还,这可能是巴金赴法的唯一目的。而当他的弟妹们终于生活自立以后,巴金的大哥也终于解脱了——自杀了。
沙孟海情况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家庭五兄弟除他之外,其余四个弟弟先后投身革命,其中他的二弟沙文求在大革命过程中给他写信,也批评哥哥的思想落后。然而考虑到沙孟海作为家庭
长子
,十三岁时在父亲去世后不得不协助母亲肩负养家糊口、供奉弟弟们就学的沉重负担,其保守的政治姿态也便容易理解了。根据《沙孟海年谱》记载,弟弟们革命对其有所触动,他也曾试图认真地了解革命理论,然而“老大现象”定律和学者的理性态度,使其始终和革命保持了一个微妙的距离。
人们以往在描述革命史时往往把革命
和政
治信仰捆绑在一起,这样革命的神圣性固然获得了彰显,然而革命者投身革命的直接的世俗功利性因素却被有意无意遮蔽了。当革命远离了人间的烟火气,革命的真实的人性色彩其实也被降低了。作为常识,每一位革命者在踏上革命旅途的时候,除了激情,更多的还有世俗现实的考量因素,然而后世他们却以“神话”的方式被传播。
沙文
,
徐悲鸿
,
革命
,
沙村
,
故居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bike163.net/thread-22221-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
0
相关帖子
•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黄冈市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旅游指南
•
宜昌市宜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介绍
•
王炳南故居遗址-张家界市桑植县王炳南故居遗址旅游指南
•
竹沟革命纪念馆-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旅游指南
•
王建安故居-黄冈市红安县王建安故居旅游指南
•
王麒故居-福州市鼓楼区王麒故居旅游指南
•
江浩故居-唐山市玉田县江浩故居旅游指南
•
林育南故居-黄冈市团风县林育南故居旅游指南
•
吴雪故居-广安市岳池县吴雪故居旅游指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骑行装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