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周/两千公里/两万字游记 寻访未被雕琢的巴尔干腹地 呼吸这片土地的哀愁与绝美
本文由原作者授权转载
作者:钟安宝Amber
前言
在巴尔干半岛风和日暖的秋天,我们驰骋了近2,000公里,往来内陆与海湾,穿行阔叶林与针叶林,遍历都市马路与村野良田,从温带大陆性气候到
地中海
气候,迎送这片不靖之地的壮阔悲酸。
我们并不贪婪,13日的行程只造访了塞黑两地。但这两个身世多舛、难舍难离的国家,已足够让旅途百感交集——自然风物之外,是拨弄不开的政治和历史尘烟,时至今日,他们曾经为命运抗争的奋力、不甘和妥协,仍然深深印刻着这片仅有1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上无数次支离破碎的家园。
文 | 钟安宝Amber
图 | 觀月望Nathan
地图 | Google Maps
Why Balkans?
今年3月从
日本
回来,就开始计划9月的生日旅行。不经意看到Lonely Planet的推荐,很快就锁定了东
南欧
的巴尔干半岛(Balkans Peninsula)人少景美、签证利好的
塞尔维亚
和
黑山
:一个是首个对我朝开放免签的
欧洲
国家,一个凭有效
申根
/美签即可入境。
塞黑——这个已经过时的名词——于我而言曾经无限遥远,她们不像是任何一个在朋友圈刷屏可及的欧
美国
家,她们可能还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出现在普遍
中国
游客的Best-place-to-travel List上。
两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或「巴尔干地区」,是一个难以三言两语蔽之的地缘政治概念。因为自古就有众多民族生息、又位处扼要的亚欧之交,动荡,是横贯巴尔干大地几个世纪的主题,是多少篇幅也无法捋顺的烽火岁月。
#塞尔维亚和黑山近现代简史
一战结束前,
塞尔维亚
和
黑山
是相互独立的君主制政权。他们在战时结盟对抗奥匈帝国,战后组建为「
塞尔维亚
人、
克罗地亚
人和
斯洛文尼亚
人王国」,也就是南斯拉夫前身。
到了二战,南斯拉夫腹背受敌,被轴心国入侵瓜分:
塞尔维亚
被迫割让南北大部分领土,其余部分受控于
德国
;
黑山
在一开始成为
意大利
保护国,后又被德军占领。
二战胜利,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在强人铁托掌权下,六国恢复短暂
和平
。直到1980年铁人倒下,民粹激化,南联盟在列强干涉和内部撕裂中分崩离析;1990年代初期,其中
四国
相继宣布独立,塞黑作为仅余的两个联盟国也开始互生龃龉;不久,
波黑
战争、
科索沃
战争硝烟又起,
塞尔维亚
和
黑山
本就摇摇欲坠的关系经历了几年的厮磨,终于在2006年分道扬镳,再次成为两个独立国家。
塞黑两国早在十年前就申请加入欧盟,但进展缓慢。
黑山
比
塞尔维亚
步伐稍快,2012年已与欧盟方面启动谈判,唯
塞尔维亚
在
科索沃
问题上胶着,入盟前景难测。
▼ 塞黑两国在地理上属东
南欧
![]()
塞尔维亚
囿于国土面积所限,塞黑缺少磅礴的山系和旷野,沟壑纵横却格局小气的丘陵地形,也仅仅是
阿尔卑斯山
脉可有可无的延伸,只有
贝尔格莱德
附近由
萨瓦
河和多瑙河交汇的沃野,勉强满足人们对
欧洲
的田园式幻想。
时局不稳,亮点难寻,听起来令人对两国兴致大失。但是近年来,塞黑却在悄无声息中崭露头角,成为
欧洲
新兴
旅游市场——这里保留了
欧洲
森林最后的几片处女地,千回百转的河谷无法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岭间的乡村清晨堪比隔海相望的邻国艳阳下的
托斯卡纳
……
9月,东
南欧
结束了暑夏的纷闹,在冷冽的冬季前拥有最少的雨量和最多的阳光。秋日大好,我们租了一辆车,在
塞尔维亚
中部、
黑山
全境完成了一趟美妙的Road Trip,途经五个国家公园,一个特别自然保护区,数不清的港湾山川、修道院和教堂。塞黑人民内敛但善良,这片久经战乱的热土,仍然有着尘世难得的静好明朗。
▼Serbia and Montenegro Road Trip
2 Weeks, 2,000 Kilometers
![]()
黑山
行程列表
Day 1-2, A |
塞尔维亚
Belgrade (Old Belgrade)
贝尔格莱德
(古城)
Day 3, A-B |
塞尔维亚
U?ice, Drina River House, Tara National Park
乌日策
, 德里纳
河中小屋
,
塔拉国家公园
Day 4, B-C |
黑山
Tara Bridge
, Durmitor National Park
塔拉大桥,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
Day 5, C-D |
黑山
Ostrog Monastery, Lake Skadar National Park
奥斯特洛修道院
,
斯库台湖
国家公园
Day 6-8, D-E-F |
黑山
Adriatic Shores, Kotor Bay, Lov?en National Park
亚得里亚海及科托湾沿岸, 洛夫琴山国家公园
Day 9, F-G |
黑山
Kola?in, Biogradska Gora National Park
科拉欣, 比奥格拉德斯卡山国家公园
Day 10, G-H |
塞尔维亚
Uvac Canyon
Uvac河谷
Day 11, H-I |
塞尔维亚
Studenica Monastery, Kragujeva?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
, 克拉古耶
瓦茨
Day 12-13, I-A |
塞尔维亚
Belgrade (Avala Tower, New Belgrade)
贝尔格莱德
(Avala电视塔, 新
贝尔格莱德
)
DAY 1-2 Belgrade
![]()
塞尔维亚
/ Outspoken, adventurous, proud
and audacious.
Belgrade's gritty exuberance makes it
one of the most happening cities in Europe. /
贝尔格莱德
,一座「历经40次战火而不倒」的城池。
她是
塞尔维亚
首都,也是前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萨瓦
河在这里汇入多瑙河,缓缓往东直奔黑海。在斯拉夫语中,
贝尔格莱德
的写法Beo-grad意指「白色的城市」,一个浪漫得让人忘记伤痛的名字。
中国
大陆到
贝尔格莱德
只有海航在
北京
开通了经停
布拉格
的航线。我们这次从
香港
起飞,经
阿布扎比
中转,全赖
中东
三大土豪航司之一的Etihad Airways早年和
塞尔维亚
政府合作,重组了前南时期国家级航司JAT Airways为Air Serbia,每天执飞从
阿布扎比
至
贝尔格莱德
的代码共享航班。
订机票的时候也看过其他转机方案,例如俄航中转
莫斯科
、土航中转
伊斯坦布尔
,但皆不如Etihad往返人均3K出头的诱惑,以及我们从
广州
到
香港
交通便利的性价比。
▼ 在赤腊角候机的傍晚,奖赏自己一客Lady M
![]()
塞尔维亚
![]()
美心MX
![]()
美心MX
▼ 两程航班合计15小时后,终于抵达贝城
![]()
塞尔维亚
步出机场正值当地清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干爽清凉迅速包裹全身,驱散长途飞行的不适。
贝城的天是雀跃的明蓝色,时常可见过路的飞机在这块大画布上划过细长的云烟,胡乱却可爱,是我在别的地方不曾遇见的温暖。
▼ 在机场提车,我们租的是VW家族的中坚Golf 1.6 TDI
![]()
贝尔格莱德
▼ 隔着车玻璃看蓝天;图中建筑是贝城地标之一西塔
![]()
贝尔格莱德
▼ 市内最常见的巴士站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
的公共巴士由官方背景的公司承运,同时设有无轨电车(Trolleybus)和有轨电车(Tram)服务。头两天在贝城,我们只在机场至酒店的一段路开了车,其余时间都在坐巴士。一是因为市区停车困难,主要景点也相距不远;二是在贝城坐巴士基本不检票,从路边报摊(Kiosk)买一张Pre-paid Ticket,随意搭乘就可以了。
不过说到巴士路线导引,Google Maps基本不管用。我们提前下载了一个叫「Eway」的当地交通APP,才能弥补Google在东
南欧
小国的本地化程度不足。
▼ 在
贝尔格莱德
住的酒店,房间有个温馨的天窗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
被
萨瓦
河分隔为南岸的Old Belgrade和北岸的New Belgrade。我们在旅程开始的两天先漫步了老城,第12天重返时再访
新城
。
尽管已做好缜密无比的处女座攻略,时差反应强烈的我们仍然无法集中精神实践行程。两枚亚裔脸孔在巴士上接受了当地人民好奇但友善的注目礼后,晃荡到一个没有记住名字的终站,顺从命运的指点,在井然的街道和暖融融的风中下了车。
▼ Old Belgrade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神智不清,实在无力刷景点,先投喂自己恢复元气。
出发前就在Google Maps上标记了老城众多餐厅,也有网红面包房、Gelato名店和知名的Kafana——
塞尔维亚
对咖啡馆的称呼。
▼ 网红面包房Mandarina Cake Shop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 当地小有名气的Kafana,店名只有一个问号「?」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不同于消费水平节节高的
西欧
和
北欧
,
塞尔维亚
的物价感人至深。我们在Mandarina Cake Shop点了三个牛角包只需540 Din(即当地币Dinar),折合约35软妹币;在「?」Kafana,480 Din就可以喝到上好的咖啡和奶昔。
塞尔维亚
Kafana林立,
大城
市和小乡村对咖啡有着同样高涨的渴求。咖啡由奥斯曼帝国在14-15世纪侵略塞国时带入(Kafana也源自
土耳其
语的「咖啡馆」),沦陷400年后,
塞尔维亚
赶走
土耳其
人,但咖啡却流传了下来。不过,现在
塞尔维亚
多称「
土耳其
咖啡」为「Doma?a Kafa/国产咖啡」,或许源于他们对这段凌辱史的不能释怀。
土耳其
咖啡的饮用方法很特别,先取一个名为D?ezva的长柄金属罐煮好咖啡,再倒入非常袖珍的小杯中。一些Kafana会以雕花考究的传统银制餐具供应咖啡,是一种很复古的体验。
▼ 我们后来在南塞Sjenica小镇喝到的
土耳其
咖啡
![]()
贝尔格莱德
果腹后便去看教堂。
与
东欧
大部分国家一样,
塞尔维亚
人大多信奉东正教。源于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今天
塞尔维亚
的所在地属于当时以东正教为主体的拜占庭(东
罗马
)文化圈。
然而,硝云弹雨在巴尔干土地上从未停息,
塞尔维亚
在连年战事中几经易手,人们的生活方式,市镇的面貌,建筑的风格,也随着时间的轮转和统治者的更替,不断流变。
这里建起的每一座教堂,几乎都诉说着泱泱千年的战争史。
在「?」Kafana正对面,就是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圣米歇尔大天使教堂)。这座古典主义巴
洛克
风格的教堂竣工于1840年,用于纪念
塞尔维亚
于1815年
成功
起义并结束奥斯曼帝国的殖民时代。
▼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
贝尔格莱德
前往第二座教堂的路上经过
塞尔维亚
国会大楼(National Assembly of Serbia)。这座建于1936年的政府建筑极为大器,坐落在市区最繁忙的十字路口,目前仍是国会办公场所。
▼
塞尔维亚
国会大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