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敦煌市区,迎面的当地人都是笑容满面,仿佛这是块没有烦恼的净土。无形中感染了我这个还未真正体会旅行快乐的流浪汉,背着70升的大包走在路上很是惹眼,总有人善意地打招呼。
由于独特的气候水土,这里特产的李广杏皮薄肉多核小,光泽黄亮,汁甜如蜜,某些路边居然伸手便能摘到,省钱同时饱了口福。街边两块钱一杯的冰镇杏皮水更是盛夏时节的解渴良品,几乎天天都要喝。
住的月泉山庄青旅就在鸣沙山脚,因为冬天的敦煌太冷又没有暖气,一年只经营几个月。傍晚随着当地人爬上一小坡,然后把脚全部埋入沙中。暴晒整天的沙子此时还有余热,暖得腿很舒服,据说这是预防关节炎的绝好办法。
闻名的月牙泉就在坡的背后,“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传说被千古流传了下来,这弯被沙漠包围的泉水成了神话,惹得无数人前来一睹尊容。
月泉山庄的秦姐是当地人,擅长厨艺,她做的拉条子是我在敦煌最爱的食物,那味道远胜于名声在外的驴肉黄面。据说她小时候月牙泉要比现在大太多,周围还有大片的芦苇荡,里头有船也有鱼。现在打井的人多了,地下水消耗得很厉害,所以敦煌挖井是有限制的。沙漠城市的水费更是惊人的八块钱一吨,心想在这里洗澡真是奢侈。
看着眼前这汪数百平方、没有生气的死水,真的很难想象当年竟会有鱼和船。如果再不保护,恐怕过不了几年,此处千年奇观就会人间蒸发。环境的破坏随处可见,虽然想想觉得自己的行为对浩大的自然影响可有可无,但是看着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真的应该尽绵薄之力。
几天中遇见的敦煌人都善良得很,这使我爱死了敦煌,甚至想抽出一天时间,什么也不干,就站在某条街边和过路的人打招呼,在这里收获微笑是件最幸福的事情。啊艺是买明信片时认识的朋友,也是当地人,一如既往的快乐和实在。
“明信片怎么卖?”我开口询问价钱。
“一盒叫价15块,直接给5块吧,反正这东西到处都有。”阿艺的语气平和,丝毫没有要拉客的意思。
心想这也太实在了吧,瞬间就有结识这个小伙的冲动。几番攀谈我们成了朋友,之后每天都会去他店里听听敦煌的过去。有时回来晚了,遇到当地人赶骆驼回家,通常是三只骆驼连串起来,跟着一辆摩托车一路小跑。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噌噌作响,此起彼伏,倒也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音乐。
“为什么不骑着一只骆驼牵另两只回家?”黑暗中看不清人脸,我随口一问。
“那样太慢”居然也能等来如此和善的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