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色列】只知道耶路撒冷哭墙?我真想替你哭一场。逛全网都搜不到的奶酪山,菜市场才是正格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3-15 07:2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说,头等舱的人看书,经济舱的人看电影。我,显然是后者。在飞往特拉维夫的飞机上我一如既往地看着电影,在贴片视频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旅行并非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不想错过人生
为了去宽阔人生阅历,以及邂逅未知的风光
为了经历所有收获和经验
以及期待更好的来临
为了感受别人的故事
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篇章
虽然每段路程都有似曾相识的开始
却有不尽相同的结局,我们领略更多
这是我第一次走回头路,重复去去过的国家,9天时间有着类似的行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热爱,我收获了更多。
今日开启以色列游记第一篇,它将区别于两年前的内容,包含着众多全网都难以查到的小众目的地,和洞彻人心的画面。







以色列全国只有一个国际机场——建于1936年的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它吞吐着世界各地来到这个神圣国家的倾慕者。
上午的阳光透过宽敞的入境通道旁的窗棱照射进来,乘客众多,熙攘却不吵闹,两年前,中国游人还是这里的稀客,两年后,在机场的问讯处已经有明显的中文标识(在这里读zhì),引导游客关注以色列旅游局的中文公众号。
入关后迎接我们的是一位长得像凯文科斯特纳的矮版当地小帅哥导游兼司机Sergei,中文沟通基本OK,我一边欣喜一边着急,因为心中有太多疑问要问,而询问过程中因沟通障碍又出现更多知识点矛盾,于是一个问题就要换N种表达方式,多维度确认他给我的答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有时三种方式问到的结果全不同……所以游记中也许会有不少错误,还望有识之士纠正。



无法用一个词概括的国家,在你的心里却存在着无数个疑惑与不确定。对于它,如果只给你一个机会问一个问题,我想一定会是:安全么。
对此,我从不做正面回答,当看完我的故事,心中自会有答案,而我会反问一句:你说呢。



第一站:沙扎尔山羊奶酪农场
英文名:havat ezim har eithan







导游赛戈带我们从特拉维夫到以色列首都,也是最大城市耶路撒冷,一路畅通,半个多小时抵达。
提到耶路撒冷,大家可能条件反射似的划等号出一个词“哭墙”,直到我第二次走完耶路撒冷行程之后才发现,你要只知道哭墙,那真值得替自己哭一场。如果说有十个值得逛值得记住的地方,那它在非三教信徒心中或许只能排到第十名。







在我心里排名第一的应当是中国的搜索引擎搜不到任何信息的奶酪山,英文名为Havat Ezim Har Eithan。
图中的白爷爷胡子就是这里的主人Shai Zelzer,1974年,他二十七八岁就和家人上山建立了这个农场,至今已有45年。他们基于古老的Terras农业技术种植有机蔬菜园,养了170头山羊。







Shai Seltzer从1980年开始制作山羊奶酪,建立了这个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奶酪作坊,他曾参加过国际奶酪展览会,荣获评审团奖,同时他还是意大利奶酪学会会员,慢食活动家,以至于这座山都因他命名为奶酪山。据推算老爷子足有七十三岁。
Shai的作坊一共生产七八种奶酪。他在牛奶中添加了Emzymes、酵母和细菌。凝结之后在模具中切割成形,奶酪用别人不会的技艺制作,在天然石灰石洞穴中发酵,充分发展它们独特的风味和香气,有的需要几个月,有的需要几年。








从城市行进到耶路撒冷西部山区的路不尽好走,蜿蜒曲折,只能小型车上山。山顶的屋子比较简陋,在一个山体中半开放的洞穴内的保鲜柜展示,供客人挑选。
他也很轴,很多人劝他出口,他就是不出,说,谁想买就来这儿。因为温度问题,除非有车载冰箱,不然无法长途携带,更不用说带回国。







除了可以买,还可以坐下来吃。在我们所在的短暂时间,有一个大家庭和一对情侣专程到访,坐在树荫下吃奶酪,享受无人打扰的乡村时光。
在葡萄架下的棚子里,老爷爷亲自给大家切奶酪,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滋味。有的用葡萄叶包裹,有的咸,有的软,有的硬,搭配奶酪的还有当地的小西红柿,以及小西红柿腌渍的果干儿和椰枣。







这里的奶酪都是羊奶酪,它们的滋味绝不同于大酒店冷拼中的那些,每一种都可以单独细细品味,别搭配什么,就让奶酪当自己的主角。作坊还自己制作一种酸奶酪,放在玻璃瓶中,非常纯美,可以直接喝,也可以抹在薄得透亮的pita皮塔饼上,或者卷起来一起吃,爷爷给我们示范吃法。饼和酸奶酪在一起发甜,很好吃。
导游说,现在这儿要被国家征用建村庄,大爷也很无奈。不知道这里还能存在多久,如果你也有耶路撒冷的行程,记得来,询问当地人都会知道。









第二站:Domaine du Castle 城堡酒庄
地址:Yad Hashmona,9089500 Haute-Judee,Israel







1980年底,有一名叫Eli-Gelbert Ben-Zaken的餐馆老板在耶路撒冷以西16公里海拔700米的犹太山上种植了葡萄园,制作出一种手工酿制的葡萄酒。同时,来自Tzora的一位资深葡萄种植者Ronnie James决定用自己的葡萄酿酒,于是两人都开始了一场合作与革命。













那时,酿酒师和葡萄园种植者的角色是分开的,他们都自己干自己的活儿,很少见面,除了在收获的时候。地中海气候适合葡萄种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慢慢地犹太山脉Judean Hills发展成世界上最新的优质葡萄酒产地之一,它是当今以色列最具活力的葡萄酒产区之一,也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有许多小葡萄园和三十多家小型精品酿酒厂,酿造出有个性的葡萄酒。







这里原本属于Kibbutzim基布兹共产主义农庄,如今属于个人。这也是以色列第一个获得休·约翰逊最高的四星酒庄评定的酒庄。图中的大爷就是创始人本加肯,1988年建立了这个酒庄,今年已经74岁了,但看起来可比奶酪爷爷年轻多了。
他因为知道有中国客人要来,特意升起了五星国旗。这里可以品酒、买酒,价格非常便宜。他会亲自给客人讲他酿造的酒,以及带着大家参观酒窖。






第三站:马哈耐·耶胡达市场Mahane Yehuda
地址:New City雅法街和阿格里帕斯街之间
交通:从耶路撒冷巴士总站出发,沿雅法街往东走,路南的热闹市场即是。也可坐轻轨到Mahane Yehuda站下车(从Central Bus Station往东2站),多路公交车可达,建议询问司机或路人。
营业时间:周日-四 08:00-日落 / 周五 09:00-日落。现在因为酒吧增多,营业时间延迟到22点甚至更晚







如果把奶酪山作为心中第一,那么马哈耐?耶胡达市场Machane Yehuda就是第二,一个闲云野鹤,一个大隐于市,是当地人生活的两个状态。
市场也翻译为马哈内,所以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可以改换文字可能就会有更多内容。它被公认为以色列最时髦和最具有活力的露天市场,也是耶路撒冷最大最老的市场及地标,大约相当于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的三四倍,年龄也已经超过一百年了,当地人和游客都特别热衷。即使是这样,即使是两年后,也依旧很难在人群中发现亚洲人面孔。







跟特拉维夫camel市场类似,什么都卖,牛羊肉、海鲜,五彩缤纷的各色香料,闻起来不太好接受的腌橄榄,坚果、食品面包店啊、馕店、餐厅咖啡馆、生活用品、服装鞋帽、艺术品、花店……还有拥吻的年轻人,街头艺人。







数不胜数刚摘下来的各种蔬菜水果,而且是在北部沙漠地区的大棚里种植,用非常少的水,在极甜的碱性土壤中培育,来完善品种,味道甘甜。我们发现面对面的两家摊位,上图长得像范迪塞尔的帅哥特别规矩,梳理着自己面前的瓜果梨桃,捋顺黄瓜和胡萝卜,摆弄西红柿,而他对面的台子则杂乱无章,生意也有所区别。







市场和中国菜市场超市特大的区别是,咱这儿逛的多数是老头老太太,而这儿有很多年轻人。虽然是周四白天,客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我猜可能是因为很多穆斯林女性都不上班吧,她们一生都在家负责看孩子,而一般穆斯林家庭都有5-6个孩子,传统犹太人从6岁起一生都不工作,所以有时间。







市场的商品颇具竞争力,一般超市只有一种土豆儿,这儿有7种。你可以在这儿找到所有以色列人生活的吃穿用度。摊主们也很友善,可以跟他们聊两句,甚至合影,也有不让拍照的,比如EST1960那家。
多数都只能收现金,少数可以刷卡,所以来这儿要提前准备好现金,在进入市场前有个兑换店,100美金换350谢克尔,计算成人民币就是,他跟你要多少谢克尔,你乘以二,就是人民币价格。记得要划价!







市场有一条宽大的主街,主街两旁有很多条歪歪斜斜的小街,特别容易走丢,哪怕有地图也不好对应,所以保险起见结伴而行,而且人很多,注意财物安全。
这里的神奇之处还在于,白天是熙来攘往的菜市场,夜幕降临就幻化为耶路撒冷最时尚的酒吧街。
我们来这里解决午饭,还记得在上次的游记中我写到“我们吃了冰激凌,健康饮料,所有人都拒绝再吃Falafel。我花5块钱刮中了10块钱的彩票,当然好景不长,又去刮,还回去了”。







我又去看了当年中奖的报刊亭,去看了买冰激凌的小店,因为有前车之鉴,知道这儿没什么可吃的,所以自己提前在酒店吃了一桶方便面。
同伴们花了30人民币买了以色列著名小吃Falafel,确实很大,但素丸子、土豆条、酸黄瓜、胡姆斯酱和口袋饼等配合在一块儿啥味儿也没有,他们满怀期待地大口咬下第一口的时候,表情变得颇为复杂,终于同意了我的看法。









这个玩意儿其实是埃及的小吃,在以色列得以发扬光大并风靡。我询问过多个来以色列的中国朋友,除了名厨刘鑫以外,都很难骗自己说出一个好字。而微信里常驻中国的以色列朋友则说,那个超好吃啊,酱料我一想到那味道就流口水。







下图中的这个粘不拽拽的东西叫Knaffe,是以色列的特色甜品,用山羊奶酪、开心果、玫瑰酱和糖浆制成,上边有一层毛毛,吃起来超级无敌甜啊超级无敌甜,到底用甜的立方,还是10次方来表达呢。同伴尝了一口就放下了。可以色列的朋友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甜品。
饮食文化的差异,骗不了自己。












第四站:Anna italian cafe
地址: 10 Ha-Rav Agan, Jerusalem 9422505, Israel
人均:¥205
营业时间:周一-四、周日9:00 - 23:00,周五9:00 -15:00,周六21:00 - 23:00









同行的小帅哥
以色列的阳光从4月开始逐渐炽烈,6-8月炎热暴晒,直到10月后进入秋冬季才变得凉爽。夏季的每天傍晚是最值得期待的时刻,清爽不黏腻,还有微微的风。
第一天的晚餐就在距离马哈耐耶胡达市场400米的城市楼宇之中,这个花园餐厅隐藏之深,不是熟客,不是从网上查到专程而来,马路边看不到任何迹象,不过如果你看到我上图中的透视长廊,像小帅哥所处位置,往他的左后方进入胡同就能找到了。









Anna italian cafe在Ticho House博物馆里,有宽敞的大院子做露天散台,有帅哥在地上躺着,有流浪猫自己遛弯儿,服务员进进出出,食客来来往往,大家都互不干扰,各自安生。







一层作为艺术展的空间,二层是餐厅主体,同时还带有非常漂亮舒适的两个露台。
太阳落山前的光线就像鹅胸脯上的几撮毛,最珍贵柔软,它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恰恰就在这几分钟,拍到了一天当中最喜欢的几个瞬间。







餐厅装饰得与一层如出一辙,简洁但处处充满设计感,铁艺与木器,冷峻与温暖,没有生命的家具和艳丽的橙子与盆栽。
这是一家做意大利餐的kosher餐厅,就是被犹太教允许犹太人可以吃的餐厅,Kosher理解为Keep Our Souls Healthy Eat Right“为了保持我们灵魂健康,饮食要得当”。犹太人吃饭讲究很多,吃洁食,所以可以去的餐厅不多。







菜很清淡,多数味道不错,甜品尤其好吃。有一些酱料和菜因为饮食习惯问题不太好接受,不过这第一天吃起来还可以。









以色列人周五周六休息,周日上班,6月14号是星期四,所以次日周五安息日大家度周末,不开火,不旅行,不开车,不开开关,灯都是头天开好的,傍晚时分车多了起来,大家都赶着回家,餐厅里充满了悠闲的人们。










第五站:耶路撒冷老城(旧城)








提到以色列仨字儿,好像膝跳反应一样,你会想到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在国际新闻里也总和局势、流血冲突一词相提并论,像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这些词从小儿听到大,太耳熟能详了。







经常听到没有到过某地的朋友在空想那里的情况,成竹在胸,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活在想象的世界,如今的世界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空想了。没有更新公众号的15天,我去了土耳其,那又是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多维度宝地,让身心得到震颤,我真为空想危险主义感到遗憾。
上次做分享会,几个非洲国家旅游局的朋友说,在非洲踩死一只蚂蚁都叫大事儿,在欧洲,恐怖袭击了没事儿,照样去。









实际上是什么样儿呢?
我们在网上看到最多的一张照片就是本篇的首图,那是在老城东部的橄榄山上拍的,那里也是犹太人神圣的墓地。如今耶路撒冷的房价已经高到3万美金一平米,墓地就更贵了,因为多少钱都买不来,曾经只要生活在耶路撒冷,就可以葬在橄榄山,现在已经没地儿了。
老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图中著名的圆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也叫金顶清真寺,圣岩清真寺,伊斯兰教的圣地,犹太人的神圣之地。








耶路撒冷老城都是世界文化遗产,1平方公里的面积,分为四个宗教区域,右上面积最大是穆斯林区,占老城的一半以上,基督“受难之路”就在这儿,下边是犹太区,左上基督徒区,有圣墓教堂、耶稣受难之路的一小段,左下的亚美尼亚区最小。
在以色列王国时代,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摩利亚山(圣殿山)建了第一座圣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摧毁了耶路撒冷,圣殿被毁。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推翻了新巴比伦王国,第二座圣殿于公元前515年完工,在公元前37年,圣殿由大希律王扩建。直至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暴政,结果提多将军率军围攻耶路撒冷,圣殿被焚毁,仅留下西边一道围墙,就是哭墙。
有人问,哭墙真有人哭吗?真有,哭得那叫伤心啊,抱着经书虔诚地一边点头一边哭,让我想起了非诚勿扰里葛优在小教堂里的忏悔……
为什么点头呢,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必须点头。而且当她们忏悔完毕之后,会倒退着走出这里,就好像咱们看清宫剧,臣子们拜见完皇上都是面朝皇上退出去,不能用后背对着,不礼貌。







男女并不一块儿,是被中间的墙分开的,女的这边窄一些,面积小,男的那边面积至少是女的这边的两三倍吧。

如果要进到哭墙的围栏之内的话,女的不用,男的必须戴个帽子,不管是大帽子小帽子什么材质的无所谓,只要有一个就行,意思是头顶上边是上帝,不能用秃头顶直接对着上帝。如果没帽子没关系,门口有免费发放的小壳儿,扣一个进去。
我们看到一家三口四口,甚至推着婴儿车一起来哭墙朝拜的,犹太人的成人礼也会在此举行。









全耶路撒冷人口为100万,不包括老城,71%是犹太人,20%穆斯林阿拉伯,基督人2%,还有一定数量的德鲁机人。耶路撒冷老城并非单纯的景点,至今仍有3万人生活在里头。
走在街上能从人们的着装上感受到世界唯一的三教圣城的含义。
犹太教也分两种,一般犹太教和传统犹太教(正统派),黑衣服白汗衫,白汗衫腰两侧还有四个穗儿,脸颊两侧有小辫和戴黑大檐儿帽子的是犹太教,那样大高帽子的也是犹太教。不管多热,出门必须穿这样。一般犹太教不好区分,他们不祈祷,穿得跟咱们一样。是哪个教派可以自选,也可以选择什么教都不参加。


传统犹太人从6岁一直到死,一生都不工作,也从不当兵,只学习,因为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学习,干别的都是浪费。他们也不跟一般犹太人一起住。女性有的上班,她们不去学校,在家自学。所以传统犹太的人的学校是男校。
除了正统犹太,穆斯林女性不当兵以外,其他不论男女都18岁开始当兵三年,男的兵役结束之后还要旅游一年,之后的每年都要回到军营当一周的兵。







我们发现有的黑人也是犹太人就特别奇怪,询问得知,因为两千年前犹太人从以色列出去,有通婚啊什么的,所以黑人也有犹太人。以色列没有民族,只有人种,犹太人是人种。

世界上有一千五百万犹太人,其中50%住在以色列,40%在美国,剩下的分布在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等地。
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徒最多,第二是伊斯兰教,第三的犹太教主要集中在以色列。如何区分它们呢,犹太教信耶和华上帝,只学习旧约,基督教只信耶稣,新约旧约都学习。









以色列的人们有着跟我们不太一样的作息,他们的工作日是周日到周四,周五周六是咱们的周六周日。穆斯林人和基督徒有属于自己的安息日,分别是周五和周日,而安息日是从周五的日落到周六的日落。

我们在老城的这一天是6月15号周五,大多数会在周五开门的店,通常会在下午犹太安息日开始前提早结束。所以老城里边的商铺早早地关门了,穆斯林区的阿拉伯市场只有少数的店还开着。记得2016年来的时候是白天,非常热闹,稍不留神就走丢。








老城的一些店铺门口放了个篓子,里边是一些麻花儿样子的面包,这是犹太人在安息日吃的哈拉(challah)面包,篓子里的这些是专门为穷人准备的。








如果你去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埃及市场或大巴扎,突尼斯的麦地那老城、摩洛哥的阿拉伯市场会发现,它们都惊人的相似,从形式到售卖的货物,一定记得要砍价哦。








以色列到处都可以看到帅气又不失亲和的大兵哥,人人揣着真枪实弹,但是如果去跟他们沟通想要拍照一般都是可以的,我们还没遭到过一次拒绝。
图中橘色胖哥为中国名厨赵斌,憨厚老实正直诙谐,没想到这么好的人在两个大兵中间居然像是要被带走……







上图1米84的大哥为中国知名美食评论家、作家胡元骏,给任贤齐写过歌词,人称胡爷,爱抽烟,还爱跟大兵拍照,一身便装毫不输于大兵的伟岸。

在老城的一些角落会发现这种红蓝绿色的木头车,这是给游人们准备的,你可以用它运送东西。井盖上的狮子标志则是耶路撒冷的市徽,狮子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老城有个门就称为狮门,老城中还有有些彩色的大狮子雕塑。
在老城的入口处是一个不小的步行街商场,特别像北京的蓝色港湾,赶上非休息日来非常热闹,售卖的东西也颇有特点,值得一买。










第六站:以色列博物馆
时间:周日、一、三、四10am-5pm;周二3pm-9pm;周五及节假日晚10am-2pm;周六及节假日10am-5pm;八月10am-9pm
门票:54谢克尔,学生39谢克尔,5-17岁免费
地址:Nakhman Avigad Street, Jerusalem







以色列博物馆是来耶路撒冷不可不看的地方,它是以色列最大的文化机构,馆内藏有从史前到现代的考古学、美术、犹太艺术与生活作品的百科全书般的收藏。从1965年开馆以来,博物馆已经有近50万件代表着艺术创造力和世界物质文化的全范围的收藏。
我们不仅看到了世界各地令人惊叹的考古宝物,还看见了中国青铜器时代的编钟。







博物馆分为室内和室外区域两大部分,室内展馆区有路得青年艺术教育馆、贝拉与哈里韦克斯纳展览馆、埃蒙德与莉莉萨弗拉美术馆、撒母耳与赛迪布隆弗曼考古馆和杰克、约瑟与摩顿曼德尔犹太艺术生活馆。







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的现代、当代大师摄影、设计与建筑、版画与素描,精致的手稿如罗斯柴尔德杂录都在此列,还可以看到古埃及的众多文物。









室外区域则有第二圣殿时期的耶路撒冷模型,按照1:50比例重现了公元66年巅峰期的古代耶路撒冷,在被罗马人毁灭之前的地形和建筑。最初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圣地酒店Holyland,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模型在2006年被修复和迁移到以色列博物馆。
室外还有比利罗斯艺术花园,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公园之一,展出了60多件作品。






死海古卷博物馆是以色列博物馆中的重中之重,收藏了各个时代里样式各异的圣经,包括先知以赛亚书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考古文物和罕见的中世纪希伯来文《圣经》手稿。
更有珍贵的死海古卷,即1947年,一位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阿拉伯青少年为寻找失踪的羊只,进入荒凉峡谷的隐窟里,发现了装于陶罐内的希伯来文羊皮卷轴。这些手抄圣经年代可溯至两千年前,是目前人类发现年代最早的圣经抄卷。而死海古卷博物馆的外形,就是弗雷德里·克基斯勒(Frederick Kiesler)和阿尔曼·巴托斯(Armand Bartos)按照最初装死海古卷的陶罐的样子设计建造的。







也许看不懂的才是艺术,我在这个巨大的女性内衣面前矗立良久,也没明白想要表现什么。
博物馆门口有个商店,售卖着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好看的不少,价格超级无敌高。



第七站:丹耶路撒冷酒店 Dan Jerusalem Hotel
地址:32 Lehi St. Mount Scopus,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区,97856,以色列







我们入住耶路撒冷老城北部的丹酒店,这是一家”华人礼遇“酒店,有特别为中国人提供的服务,如电水壶、银联支付、中式早餐、茶包、免费wifi、中文服务等,还提供了牙刷和大牙膏,特别贴心,一般酒店都不提供牙刷牙膏的。
站在露台上和我的小漫合影。












房间外边就是大大的宽敞互相连通的露台,酒店4层以上或者餐厅露台就能俯瞰耶路撒冷老城风光,出门走几分钟就有轻轨,三站就可以到老城很方便。
早餐丰盛,记得喝好喝的奶哦,还有丰盛的奶酪和酸奶,超多的水果蔬菜,补充一天的能量才能更好地玩儿。







那敢情好了
北京大妞儿,独立摄影师,自由撰稿人,用扑朔迷离的名字,记录并创造自己的生活美学。结束了9年的媒体生涯,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肖申克的救赎》。
商业合作及转载请洽powersabove@qq.com或直接留言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9488-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