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
重庆
的236路公交车在大石坝九村车站下了车,看见旁边还有一个醒目的指引牌,石家院子---徐悲鸿故居,当年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迁渝到沙坪坝的松林坡,徐悲鸿就随中央大学一同来到
重庆
,在石家院子居住,并和张大千、吴作人等一起开办了
中国
美术学院,并且创作了《巴人汲水图》《田横五百壮士》《愚公移山》等激励坚持抗战,顽强抵抗日寇的艺术作品,每天在那儿教书,还经常爬山涉水到嘉陵江对面的中央大学去讲课。。。。。
![]()
我在手机的导航指引下,走过了七弯八拐小巷,黄昏时分来到了石家院子,它的早已关门,它静静地矗立在嘉林江边,透过紧闭的铁栅栏大门,仍然可以看见里面的安静的优雅的亭子,圆弧形的楼道,充满了艺术气息。
![]()
遗憾的是由于我来得太晚了,故居关闭了,未能进去一睹全貌,但整个大院里的安静,没有其他的打扰,却给我安静的思考想见的环境,更容易想见到大师们当年在此,国难时期奋笔疾画,努力工作的情景。站在大门前的台阶下,我努力想听到当年大师慷慨激昂的讲课的声音;虽然茂密的树荫试图将它的院墙全部遮掩,但我想透过缝隙捕捉到当年的星星点点,想努力从这褪色的建筑物中找到当年行走的身影,想努力在日暮时分看到当年闪亮的色彩。。。。。。
![]()
从徐悲鸿故居出来,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嘉陵江对岸的
重庆
大学(当年的中大)高楼已是灯霓透亮了,江边的滨江路如一条灯的长龙在江边闪烁,蜿蜒伸向远方。当年这些大师们过江至少要半天,今天只需十几分钟可以到达。
这些灯火辉煌,让人记住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国难的时刻,当年的流亡学生的艰辛, 这些灯火辉煌,让人想到那些艰辛黑暗的岁月,,想起那些战火纷飞时分人们的惊惶的景象。
![]()
当年在
南京
读书年轻的父亲,日寇打到
南京
前慌忙逃出
南京
,随着西迁的流亡学生一路辗转艰辛,来到嘉林江边的夏坝,在复旦大学的临时校园里,每天吃着桌桌饭,吃着带着发霉味的米饭,两个人分食一个馒头,食堂的大喇叭,不时播送着蒋委员长信誓旦旦要三个月打回
南京
的讲话。。。。。。
石家院子的名字,也曾在我心中的如雷贯耳,因为刚刚解放过后,那里成为了纺织厂的职工宿舍,我的几个同学从小就在石家院子长大,对石家院子的一石一瓦都了如指掌,石家院子的故事在他们口中不时有讲述,石家院子大门顶上的那个红五星就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记忆。
![]()
真是遗憾,四十多年后退休后才到这儿来看看,在我们的城市,还有好多精彩,等待我们去欣赏,还有好多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聆听,还有好多芬芳,等待我们去嗅觉,还有很多的很多,这些都装满在我的行囊中,都在我明天的旅程表中,石家院子我来过了,我们的城市,我来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