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与众不同的赛事 两位公路车手征战蒙古 草塬、戈壁、涉水过河,你想得到的路况都有,你想不到的情况更是精彩。 LIKE NO OTHER RACE ON EARTH 爱轮氏于7月份采访全球最高海拔的公路车赛事-环青海湖,我看着冯俊凯咬紧牙关苦撑完赛,选手们不仅要登上两座超过海拔4千公尺的大山,更要克服低温、缺氧、高海拔等考验。 这比赛是要逼死谁啊!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场比赛,而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范永奕跟林维新所参加的蒙古MTB (Mongolia Bike Challenge)亦是如此。 回到台湾我开玩笑的跟范老师分享环青海湖的经验:「在青海湖一望无际的草塬上,马儿奔跑、牦牛吃草,公路上100多位运动员在恶劣的气候下早已累的不像人,他们的体能是超人,但在肉体及精神上却像是牲口(注1),选手每天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在赛事中存活,谁也不想被淘汰。」爱轮氏如此说道,范老师也唯唯诺诺的点头,毕竟他还没体验过人与自然搏斗的艰辛。 注1:牲口在此用以文雅的形容禽兽。 「Alan,你说的一点也没错,运动员真像极了牲口,在蒙古MTB的7天850公里中,我不知道该说我的精神是进化还是煺化了,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后,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我们一天当中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两件事:存活(Survive)并完赛。每天一早,即使肚子不饿也要狂塞食物,即使感冒、头痛还是要继续踩踏,比赛结束后尽早休息…运动员像极了骑着轮子上的动物」范老师于台中ORBEA新店开幕时淘淘不绝的说着。 ![]() 草塬上,到处可见此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到蒙古可放下一切,不去在意很多事情。 爱轮氏在台东采访的期间,曾借宿于范老师家将近两个月,在此请恕我用一句话来粗浅的描述范老师:「他对单车训练的坚持超越常人,近乎偏执。」是的,坚持与偏执往往在一线之隔,而我所认识的运动员大多也带有偏执的倾向,因为他们对于训练的坚持与偏执让他们与众不同。 范老师基本上在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起床,吃着差不多的食物,做着差不多的工作,每天的作息生活极其固定,这不禁让爱轮氏好奇:他怎么克服旅行当中的舟车劳顿以及适应饮食。 其实范老师在8月份时就过着逐赛事而居的生活,锻链出到哪里都能吃、睡哪都好睡的本事;当然,舟车劳顿也让他在蒙古MTB前感冒了,而食物的部分主办单位准备的很好,义大利面、米饭等让他也吃的很适应。关于旅行时的训练,范老师使用QUARQ功率计来按表操课。 每日作息
![]() 利石割破轮胎,迅速的在无内胎系统装上内胎,继续出发。 公路车V.S. MTB 范老师长期以来是一位公路车手,偶尔也骑MTB。「骑公路车爬坡很辛苦,但至少在下坡时可以放松休息,跟在集团之中也能稍微休息;但MTB就不这么回事了,上坡火力全开,下坡全神贯注,下坡比上坡更狡猾,稍有闪神就摔伤,双手一直巅到麻木,震到单车上的螺丝都会松动。 「在那海拔1500公尺,气温大约10度,全套冬季配备,选手每天所爬升的总海拔约2000公尺,在如此的环境下骑车比台湾还舒服;但如果下雨就是另一回事了,气温急冻、溪水暴涨,主办单位随即宣布中立赛事(停赛)。」范老师形容蒙古MTB中天候的变化多端。 ![]() ![]() 好多零件都坏了,只要意志力还在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