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区疫情什么时候解封
戴止到2022年12月2日还没有解封。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规定,经综合评估研判,并报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将海州区新坝镇大屯村、海州区新坝镇陈户村解除高风险区。调整后,海州区全域无高风险区。
海州区历史悠久,自先秦时期置朐县建置历史2000多年。《西游记》、《镜花缘》两大世界名著诞生于此,中国四大磷矿之一的锦屏磷矿位于境内。
海州是哪?介绍一下
连云港市海州区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区南部。东接连云港市连云区;南与灌云县相连;西与东海县毗邻;北靠连云港市赣榆区。
拓展资料:
海州区河流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利,中国四大磷矿之一的锦屏磷矿位于境内。海州有印迹可考的历史1万年,建城2000多年,先秦时期置县,公元前212年建郡,1500年前设州,拥有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汉代圆雕石像、"五大宫调"、九庵十八庙等诸多国家级文化遗产,有国家和省市级文保单位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16类205项。
连云港市海州区位于连云港市西南部,南与灌云县接壤,北与赣榆区相连,东临连云区,西以蔷薇河为界与东海县相望。地处北纬34°25′45″~34°35′13″和东经119°4′17″~119°13′10″,居淮河流域沂沭水系的下游。东西平均宽10.5公里,南北长19.25公里,总面积158.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80%。中部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427.7米,为全区至高点。
海州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境内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5米。锦屏山马耳峰海拔为433.6米,为全区最高点。平原占总面积80%。城区南侧有锦屏山、白虎山,东部有较著名的孔望山、石棚山等。
磷块岩结构构造类型及序列模式
一、原地(原生)磷块岩结构类型及微观序列模式
(一)原地(原生)磷块岩结构类型
陡山沱期与梅树村期原地磷块岩的结构类型完全一致,都主要是微粒结构、团粒结构、壳粒结构三大原生结构类型。粒屑结构即内碎屑结构磷块岩及核形石结构磷块岩等类型,其中粒屑磷块岩为异地磷块岩,即由原地磷块岩经物理作用形成内碎屑在异地堆积而成,该类磷块岩为无序型,不作为重点讨论。
1)微粒磷块岩 微粒磷块岩是由粒径为0.05~0.5μ×的磷灰石超微颗粒(即胶磷矿)构成。显微镜下表现为色浅质纯,分辨不出颗粒,呈均质性,常见收缩裂纹。磷酸盐岩矿物含量达85%以上,含少量泥质、白云石、硅质、有机质、铁质、炭质等,富含菌藻类微生物化石。高倍电镜下超微颗粒清晰可见。
2)团粒磷块岩与壳粒磷块岩已在前文详述,此不再赘述。
(二)磷块岩微观序列模式
通过大量的磷块岩薄片观察及扫描电镜下研究,发现磷块岩在微观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沉积序列规律,即不同结构的磷块岩在沉积层序上有规律的自然叠置,沉积序列由下至上为:微粒磷块岩(A)—团粒磷块岩(B)—壳粒磷块岩(C)。这个沉积序列在鄂西各磷矿尤为典型,其中瓦屋矿区最为发育。当发育全时,A—B—C完整,甚至A—B—C这种沉积序列可多次重复出现,当发育不全时,A—B—C也可缺失一个或两个单元(图5-6)。
二、磷块岩构造类型及宏观序列模式
陡山沱期与梅树村期磷块岩矿石自然类型十分相似,主要有五大类型:
1)致密块状磷块岩。此种磷块岩在大多数矿区均有出现,常与其他类型磷块岩构成一定序列类型(后述)。单层厚度几厘米到7 ×不等,一般几十厘米到3m,这种致密块状磷块岩均是富矿,P2 O5 大于30%,它由叠层石磷块岩与壳粒磷块岩两种亚类构成,而且都是生物作用形成的磷块岩,梅树村期此种磷块岩在下矿层含量多于上矿层,陡山沱期此种磷块岩在上矿层的比例要多于下矿层,而且在鄂西-湘西-黔中磷矿带,越向两端,含量越多。致密块状磷块岩中的叠层石磷块岩更富,但所占比例小于壳粒磷块岩。叠层石磷块岩实际上是生物礁,它的沉积特征不明显,而壳粒磷块岩常夹纹层状的白云质磷块岩,所以显现层理,成为白云质纹层状磷块岩,尤其风化面上纹理更清楚,这是致密状磷块岩的又一特征。
图5-6 鄂西主要磷矿区磷块岩序列
(据东野脉兴等,1992,1993)
1—第一磷矿层;2—第二磷矿层;3—第三磷矿层;4—第四磷矿层;5—微粒磷块岩;6—团粒磷块岩;7—壳粒磷块岩;8—内碎屑磷块岩;9—砂屑磷块岩;10—砾屑磷块岩;11—核形石磷块岩;12—泥质条带磷块岩;13—泥质条纹磷块岩;14—白云质条带磷块岩;15—致密状磷块岩;16—Ⅰ~Ⅳ层厚度(m);17—泥岩;18—含锰白云岩;19—泥质白云岩;20—含硅质磷质核形石磷块岩;21—含硅质团块白云岩
2)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是分布最多最广的一种类型,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而且所占比例最多,但在下层矿所占比例要高于上层矿。它是由薄层状磷酸盐岩与白云岩组成的互层而形成的条带,单一条带厚一般几厘米。白云质条带磷矿层的厚度各矿也不同,P2 O5 含量依磷质条带的厚度及含量多少而异,一般12%~22%。白云质条带磷块岩中的主要组分白云质颗粒与磷质颗粒多为内碎屑颗粒,主要是物理作用的异地组分。
3)泥质条纹磷块岩。该类磷块岩由纹层状泥质与纹层状磷质互层组成,总的特点是呈几毫米厚的纹层状,其分布常与泥质条带磷块岩共生,这在鄂西兴神保磷矿尤为显著,泥质条纹磷块岩另一特点是磷质条纹厚于泥质条纹,因此品位也高些,P2 O5 一般在18%~26%之间。第三是该类磷块岩含量少于泥质条带磷块岩,单韵律厚一般0.5~2m。纹层状磷块岩还有一个特点是当泥质纹层很少时就显现块状,成为含泥质的块状磷块岩。
4)泥质条带磷块岩。该类磷块岩没有白云质条带磷块岩分布广泛,有的矿区缺失。泥质条带磷块岩由磷质薄层与泥质薄层的互层组成,单个薄层(条带)厚一般1~3cm,常与其他类型磷块岩形成韵律。厚度0~15m,一般2~5m。
5)其他类型磷块岩。主要指团块状、豆状、结核状等磷块岩,分布局限,规模小,品位低,一般不构成工业矿体,是很次要的类型,还有一种类型即含磷硅质岩和硅质磷块岩,它可以出现在各类磷块岩中,也常常缺失,没有规律性。
上述五种类型中前四种为主要类型,特别是两个主要工业矿层中的类型,这四种类型在剖面上呈有规律的序列。这四种类型发育较全的是陡山沱阶磷块岩,而且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规律性十分明显的多元双结构性质,所谓多元即四种类型磷块岩由下至上为泥(质)—云(白云质)—磷多组分递变,所谓双结构即上下两个矿层构成两个沉积旋回,谓之双结构。这种多元双结构特点称之“多元双结构模型”(东野脉兴等,2001)。
这种多元双结构模型是工业磷块岩矿床的普遍特征和规律,双结构模型发育越完整,矿就大而富,例如鄂西-黔中成矿带,鄂西与黔中地区双结构模型发育、矿大而富,而湘西地区双结构模型发育差,矿规模小品位低;再如川中麦地坪阶磷块岩成矿带,一些矿区双结构模型发育不全,矿的规模与品位大为逊色。我国另一个主要成磷期的古元古代锦屏期磷矿,在中朝地台的东缘构成4000km的巨大成矿带,虽然变质较深,但这种双结构模型在有的矿区也是清楚的(如锦屏东山),但全矿带发育程度较差,矿的规模与品位远不及陡山沱期磷矿。以锦屏磷矿为例,特征如下:
江苏海州磷灰岩矿——锦屏东山采场上层矿自然类型与序列(自上而下):
5)块状磷块岩(细粒磷灰岩),中间夹白云岩纹层,P2O5 18%~25%。 厚1.84m
4)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即白云岩与磷块岩互层,白云岩条带单层厚度0.2~5cm,磷块岩单层厚度 1~7cm,本层尚保存可辨认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小型透镜状层理与潮汐层理,上部见磷质同心层状核形石,直径2cm。 厚5.5m
3)泥质条带状磷块岩,即云母片岩与磷灰岩互层,磷灰岩单层厚22cm,片岩单层厚 16cm,中夹含锰白云岩或白云岩,该层上部有30~50cm厚的富矿层。 厚2.2m
2)含锰白云岩。 厚20~30cm
1)云母片岩为含磷泥质岩,本层为上矿层与下矿层的夹层。 厚30~100m
下矿层
锦屏磷矿自然类型及序列是清晰的,自上而下为:块状磷块岩(Ⅳ)—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Ⅲ)—泥质条带状磷块岩(Ⅰ)—剖面中缺失泥质条纹状磷块岩(Ⅱ)。
三、磷块岩结构-构造类型的关系及序列
陡山沱期与梅树村期各有两个主要工业矿层,即前述的第一与第二矿层。这两个矿层都是由致密块状磷块岩(Ⅳ)、白云质条带磷块岩(Ⅲ)、泥质条纹磷块岩(Ⅱ)、泥质条带磷块岩(Ⅰ)四种构造类型组成的,而且这四种类型在剖面上构成规律的序列,即自上而下为Ⅳ—Ⅲ—Ⅱ—Ⅰ的序列。这种序列中又包含着三大结构类型的有规律序列,在剖面上自上而下为壳粒磷块岩(C)—团粒磷块岩(B)—微粒磷块岩(A)。这种结构序列与自然类型序列有内在的成生联系(图5-6)。
(1)宏观沉积序列
我国三大成磷期磷块岩都有四大自然类型和序列规律。两大工业矿层(ph1,ph2)由下至上均依次出现泥质条带状磷块岩(Ⅰ)、泥质条纹状磷块岩(Ⅱ)、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Ⅲ)、致密块状磷块岩(Ⅳ)。但由于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的制约,这种沉积序列有时发育不全,它们中间可缺失一到两个单元。
(2)微观沉积序列
磷块岩在微观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沉积序列规律,即不同结构的磷块岩在沉积层序上有规律的自然叠置,沉积序列由下至上为:微粒磷块岩(A)—团粒磷块岩(B)—壳粒磷块岩(C)。这个沉积序列在鄂西磷矿尤为典型,其中瓦屋矿区最为发育。当发育全时,A—B—C完整,甚至A—B—C这种沉积序列可多次重复出现,当发育不全时,A—B—C也可缺失一个或两个单元。上述矿石自然类型的宏观序列与矿石结构类型的微观序列之间也有一定的构成关系,即矿石宏观自然类型序列的每一单元由若干微观序列的结构类型组成,如泥质条带状磷块岩(Ⅰ)中,是以A,B为主,C次之;在泥质条纹状磷块岩(Ⅱ)和白云质条带状磷块岩(Ⅲ)中,则以B为主,A次之;在致密块状磷块岩中以C为主,A次之(图5-6)。微观序列的每一个结构单元,只是以该单元为主(>50%),其中还可以划分若干显微结构序列,瓦屋矿区ph1 矿层中的Ⅰ中,C单元和A单元均由毫米级的结构序列组成,在基质或胶结物的成分上,也具有一定的序列特征,由下至上为泥基—磷基—云基(云亮晶)—磷亮晶。基质序列变化与上述结构类型(A,B,C)有密切的生成联系,A主要分布于矿层的下部,它常与泥岩互层;B中常见泥基—磷基有顺序的出现,向上可以出现云基;C中主要是磷亮晶胶结物。研究表明,颗粒与基质两种序列的有机结合,在剖面上(由下至上)构成了一个明显的磷块岩序列:微粒磷块岩—含团粒微粒磷块岩—泥基团粒磷块岩—磷基团粒磷块岩—磷基壳粒磷块岩—云基壳粒磷块岩—壳粒磷块岩。
磷块岩宏观上和微观上的这些沉积序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成生联系和有规律的,反映了磷块岩在整个成矿过程中的演化趋势。磷块岩的这种沉积序列是磷块岩在形成过程中微生物、沉积环境、古地理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具备Ⅰ—Ⅱ—Ⅲ—Ⅳ/A—B—C发育完整的序列称为完整型序列;而缺失其中一两个单元的称之为不完整型序列;单一内碎屑(N)或核形石(H)者构成的磷块岩为无序型。
有序型特别是完整型序列,矿床规模大、品位比较高;不完整型,特别是无序型矿床规模小、品位低。陡山沱期矿床有序型特别是完整型和较完整型占主要地位。而梅树村期矿床不完整型占主要地位,特别是顶部致密状磷块岩(Ⅳ)不如陡山沱期发育,所以相对较贫。两个成矿期的两个主要工业矿层第一与第二矿层比较,第一矿层更发育些,相对稳定,规模大些,完整型序列较普遍。而第二矿层为完整型到不完整型序列,特别梅树村期第二层矿多为不完整型序列,但陡山沱期第二矿层由于迁移沉积明显,在鄂西-黔中陆缘坻南端形成以致密块状(Ⅳ)和壳粒磷块岩(C)为主的富矿。
内碎屑型(N)与核形石型(H)磷块岩为无序型,均为贫矿,前者在四川汉源和湖北荆襄磷矿的第三矿层构成大型矿床。核形石型磷块岩是第四矿层特别是陡山沱期第四矿层的特有类型,但不构成矿体,没有工业意义。
Ⅲ-大别-苏鲁新元古代磷成矿带(大别-苏鲁新元古代大陆边缘沉积磷矿床成矿系列)
大别山西邻秦岭,东接郯庐断裂,是一条复合造山带。研究表明郯庐断裂东侧的苏鲁地区原为大别山的东延部分。大别-苏鲁地区是我国出露面积最大的古老变质地块(许志琴等,1997)。大别造山带南部(常称为南大别)的宿松群、红安群、肥东群和苏鲁地区的海州群为含磷岩系。
大别造山带中的宿松群,指分布于宿松西北二郎河一带,呈NW向延伸的含磷片岩系。宿松群大致可分为两种岩性组合:第一种岩石组合是双峰式,但以酸性为主的变质火山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白云钠长片岩、钠长浅粒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绿片岩;第二种岩石组合是沉积变质的含磷岩系,主要岩性为白云石英片岩、白云质大理岩、磷灰岩,大理岩中有石墨片岩、褐铁矿和滑石片岩等夹层。因此,宿松群实际上是由火山岩-大理岩-碎屑岩-含磷岩系组合所组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变质建造。第一种岩石组合中的基性岩组分的原岩为大陆碱性玄武岩,它们可能是裂谷初期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的产物;第二种岩石组合的构造背景是浅海台地相、含磷陆源碎屑沉积建造,是稳定环境下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徐树桐等,2002)。
与宿松群相当的层位,自西而东分布有红安群(湖北)、宿松群(安徽)、肥东群(安徽)和海州群(苏北),这些地层中均赋存磷矿床。其中,湖北省分布有松阳磷矿、黄麦岭磷矿、四方山磷矿,安徽省分布有宿松磷矿、高尖磷矿、南冲磷矿、大横山磷矿,苏北分布有新浦磷矿、锦屏磷矿等,构成大别 苏鲁磷矿床密集区和大陆边缘沉积磷矿床成矿系列。
(一)矿床地质特征
本成矿带的矿床特征见表5-9。
表5-9 大别—苏鲁新元古代磷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
(二)矿床实例
1.锦屏(海州式)磷矿床
锦屏磷矿床位于江苏省北部,距连云港市南14km。
矿区位于苏鲁造山带南缘,郯庐断裂以东,淮阴响水口断裂西北侧的变质岩区。本区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海州群含磷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东海杂岩之上,分布在锦屏—滥洪—洋河一线与响水—淮阴断裂之间。是一套形成于陆源陆棚海环境的碎屑-化学沉积岩。
区内北东、北北东向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较强烈,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其地层划分及含磷层序如下(表5-10):
表5-10 海州群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
磷矿床赋存于海州群锦屏组含磷岩系中(图5-31),又称“海州式”磷矿。含矿层有上、下两段,下段为主要含矿层,厚150~400m。
图5-31 锦屏磷矿床地质图
(据张秋生等,1984)
1—钾质花岗岩;2—西里钾质花岗岩;3—眼球状片麻岩;4—含磷岩系;5—白云母片麻岩
锦屏磷矿床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南锦屏山区。朐山钾质花岗片麻岩在区内呈半完整的穹隆构造在区内构成倒转背斜的轴部,轴部倾没端为海州群锦屏组含磷岩系。磷矿区位于背斜两翼,分东山、西山矿区两部分。东山矿区出露含矿地层主要为锦屏含磷岩系上段,层序为:(含角闪)白云钠质变粒岩、含石榴子石二云变粒岩、(含磷)大理岩夹磷灰岩与灰绿色绿泥钙质云母片岩互层,底部为具白色斑点的灰绿色钙质云母片岩,二者构造接触。矿体长千余米,走向北东75°~45°,倾向东南,倾角50°。矿体透镜状,多层产出,矿层最厚30m,延伸一般至-350m,矿石为细粒磷灰岩,属中低品位。
西山矿区出露含矿地层主要为锦屏含磷岩系下段,层序为:暗绿色绿泥(云母)片岩夹白云质大理岩、磷灰岩、石英岩、石墨片岩和锰磷矿透镜体,底部为砾状白云石英片岩与朐山花岗片麻岩构造接触。矿体一般延长数百米,中部厚10~20m延伸至-400m尚未尖灭。矿体倾向北东,倾角30°~50°。矿石主要有细粒磷灰岩、锰磷矿、云母磷灰岩组成,品位中低。
共生矿产为锰矿,主要赋存在磷矿层浅部或磷矿中段的云母磷灰岩与锰磷矿层间,呈小透镜体,厚0.5~6m。矿物成分主要为硬锰矿,少量软锰矿。大多富集于 50m标高以上的氧化带中。在锦屏地区局部地段富含伴生组分铀,主要以分散状态存在于云母磷灰岩、含磷大理岩中,其次为大理岩、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及白云母斜长片麻岩中。
樊金涛2001年提出:海州西部牛山花岗片麻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7.97亿年,为苏鲁造山带碰撞造山运动后拉张环境下形成。揭示苏鲁造山带于新元古代中期已开始转化为裂解。这可与北秦岭从汇聚作用转化为裂解作用的时间850~800Ma对比(姜常义,1998)。他们也指示了新元古代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一次汇聚-裂解过程。
由此可以推断,新元古代早期(1000~800Ma)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形成规模宏大的高压变质带和同造山、后造山岩浆岩侵入。伴随朐山花岗片麻岩系火山-岩浆作用,超大陆或者活动性大陆边缘裂解。张开一长条弧形北东向狭窄的沉降带,沉积了原岩为中酸-酸性火山-碎屑岩系。
海州岩系为一套浅海相火山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替沉积,同时沉积了磷矿层。由于沉积旋回的多阶段性,导致本区含磷层的多层性。磷矿的沉积与大理岩层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尤与不纯大理岩关系密切。从厚度而言,大理岩与磷矿层互呈反消长关系。根据磷矿层内普遍含有较多的黄铁矿及含磷灰石炭质石英云母片岩,表明磷矿是在一个良好的静水介质还原条件下形成的。由于镁、锰与磷的沉积条件比较接近,所以在磷灰岩中常具有白云石、方解石条带,并含有黑白相间的锰磷矿。
2.黄麦岭磷矿床
矿区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元古代红安群黄麦岭组、天台山组、七角山组、塔尔岗组。底部为古元古代大别岩群。其上部被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覆盖。
黄麦岭磷矿床位于大磊山穹隆的西南部。大磊山穹隆核部由大别岩群的变酸性火山岩组成。周围地层为新元古代红安群,主要岩性为白云钠长片岩、片麻岩和石榴钠长角闪片岩、白云石英片岩、绿帘绿泥角闪钠长片麻岩及含石墨片岩、大理岩、变粒岩、石英岩、石墨片岩及磷锰矿层、锰土层等。磷矿体赋存于红安群黄麦岭组地层中。核部的变酸性火山岩为磷矿层的底板,围绕核部有多处磷矿分布。
黄麦岭组含磷地层为一套副变质岩系并夹有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多次小的沉积韵律。磷矿层一般两层,总厚度250~850m。主要是沿穹隆的四周和背斜的两翼分布(图5-32)。
图5-32 黄麦岭磷矿区地质略图
(据湖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1976)
矿体分为上、下矿层:下矿层是次要矿层,规模小、变化大、不连续、长约1500m,厚2~6m,P2O5一般含量11.72%;上矿层是主矿层,呈连续层状,长2980m,总厚度5~30m,P2O5含量8.27~9.26%。矿层底板为含磷浅粒岩,夹层主要为大理岩,次为云母片岩、含磷浅粒岩、含磷变粒岩和含石墨片岩。矿石自然类型有锰质磷灰岩、浅粒磷灰岩、条带状变粒磷灰岩和变粒磷灰岩四种,前两种矿石类型含磷量较高,矿物成分主要为氟磷灰石。矿床类型属于区域变质的沉积变质磷灰岩矿床。
磷矿层呈层状、似层状分布,空间上与碳酸盐岩、石英岩关系密切,其组合为磷矿层、碳酸盐岩层、石英岩、变粒岩(浅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常含炭锰质等。局部地段为磷灰岩和石英岩互层,或者沿走向倾向带相变为碳酸盐岩层。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少数为透镜状、扁豆状产出。以中低品位的结晶磷灰岩矿石为主,个别地段可形成较纯的磷灰岩矿石,P2O5含量达40%以上。
磷矿床属浅海相的沉积变质磷灰岩型矿床。常含锰,局部地段较高,可形成锰矿床或锰磷矿床。锰与磷不具消长关系,它主要是由原始沉积环境所决定。
由于风化作用,地表出露的含铁锰黑褐色岩石、不规则的板状石英岩和零星出露的碳酸岩盐层,以及变酸性火山岩(花岗片麻岩)的四周,为该区找矿标志。
3.关于大别-苏鲁磷矿带成矿时代的讨论
长期以来,地学界以红安群、宿松群、肥东群不整合于大别岩群之上,海州群不整合于东海岩群之上,将其归属于古-中元古代。因此,这些地层中产出的沉积变质磷矿床也被确定为中新元古代矿床。
近年来,随着区调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区内磷矿床产出的时代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区磷矿床集中产出在宿松群及相当的层位红安群(湖北)、肥东(安徽)、海州群(江苏)中。宿松群及相当层位由西向东断续出露在湖北大悟县冷棚、黄麦岭,黄陂县四方山、团山沟,浠水县马龙,武穴市松阳桥,黄梅县塔儿畈,安徽宿松县柳坪、高尖、南冲等地。郯庐断裂以东的肥东以及江苏北部的锦屏等地也有出露。
最近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所的1:25万太湖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2)结果表明,宿松群早期与大别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后来不整合面受到构造作用的叠加。吴维平等也在宿松群中发现可能的叠层石,说明其时代较原归属要新(1:25万太湖幅区调报告,2002)。汤加富等(1999)在宿松群变质火山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866±48Ma,表明原宿松群中变基性-酸性火山岩形成年龄为新元古代,并将其中磷矿层归属为陡山沱期(汤加富等,2000,2002)。侯明金等(1995)分别在多处宿松群大理岩中获得较多的微古植物化石,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认为,该组合与扬子地层区震旦纪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特征相似,将其地质时代定为震旦纪。
湖北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原认为不整合覆于红安群黄麦岭组(含磷层)之下的“大别群”或“桐柏群”均是片麻状花岗质岩石。这些花岗质岩石虽经强韧性剪切变形,仍保留有很好的似斑状花岗结构,实为变形变质侵入体。王江海等(2002)获锆石U-Pb等时线年龄823Ma,中国地质大学获锆石U-Pb年龄858Ma,表明属晋宁期侵入体。
近期湖北省地调院在1:25万麻城幅调查中(2001),在原红安群七角山组(即湖北的宿松群)大理岩中发现蓝绿藻类化石(中国地质大学余素玉教授鉴定),藻体属低等蓝绿藻类,为震旦纪常见化石。部分样品中的微古植物组合定为震旦纪晚期。
在苏北,江苏区调所已将原海州群解体,识别出东海杂岩中的变形变质侵入体。徐惠芬等(2001)测定朐山花岗质片麻岩岩浆成因锆石U-Pb法,Pb Pb法同位素年龄集中于820Ma左右,认为朐山片麻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晋宁期。
综合上述资料,大别-苏鲁磷矿带是形成于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磷矿带。
蓝磷辉石 是什么石头?他的性质如何硬度等问题
蓝色磷灰石是具蓝色调的磷灰石。性脆,玻璃状晶体、块体或结核,硬度为5。巴西明纳吉勒产的似蓝宝石蓝色的磷灰石。另外,斯里兰卡和缅甸莫谷均有宝石级蓝色磷灰石产出。
中国最早发现和首先进行开采的磷矿是江苏海州磷矿。清朝同治年间发现海州磷矿(现名锦屏磷矿),并于1914年对该矿正式开采。本世纪20至30年代地质学家曾对锦屏磷矿作了地质调查,1947年确认该磷矿为沉积变质磷矿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先对锦屏磷矿进行了勘探和开发。
世界上出产宝石级磷灰石的国家有缅甸、斯里兰卡、印度、美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挪威、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中国等。
扩展资料:
磷灰石断口有贝壳状,有油脂光泽,有许多种磷灰石具有荧光。通常多种磷灰石含有杂质,如氟、碳、氯、铀、锰和其他稀有元素等。摩斯硬度5,比重3.18~3.21。加热后常可出现磷光。将钼酸铵粉末置于磷灰石上,加硝酸,可生成黄色磷钼酸铵,用以快速试磷。
磷灰石作为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在碱性岩中可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如俄罗斯科拉半岛的希比内磷灰石-霞石矿。规模巨大的磷灰石矿床主要为浅海沉积成因,以胶磷矿为主,例如中国的湖北襄阳、云南昆阳、贵州开阳磷矿,或是由它们再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变质矿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色磷灰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磷灰石
![]()
磷灰石详细资料大全
磷灰石,是指磷以晶质磷灰石形式存在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的含磷矿石。是一系列含钙的磷酸盐矿物的总称。磷灰石是制造磷肥和磷素及其化合物的最主要矿物原料,最常见的磷灰石是氟磷灰石。按照加合阴离子不同,除氟磷灰石外,还有氯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等。磷灰石的形状为玻璃状晶体、块体或结核,颜色多样,多为带锥面的六方柱形。磷灰石以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在碱性火成岩中可以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如俄罗斯科拉半岛的希比内磷灰石-霞石矿。规模巨大的磷灰石矿床主要为浅海沉积岩,以胶磷矿为主。如中国湖北襄阳、云南昆阳和贵州开阳磷矿。也可由它们形成沉积变质矿床。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海鸟粪磷矿,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磷灰石 外文名 :Apatite 类别 : 磷酸钙 化学式 :Ca5(PO4)3(F,Cl,OH) 颜色 :黄至浅黄、蓝色、绿色、紫色、粉红色等 光泽 :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 透明度 :通常透明,具有猫眼效应的呈半透明 条痕 :无色 晶系 :六方晶系 解理 :解理不发育,{0001}不完全解理 断口 :不平坦,可见贝壳状断口 硬度 :5 脆性 :性脆 晶体惯态 :玻璃状晶体、块体或结核 矿物密度 :3.13-3.23 比重 :3.20 套用 :是提炼磷的重要矿物 分布 :作为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 光性特征 :非均质体,一轴晶,负光性 学科 :结晶学及矿物学 简介,矿物学特征,生成方式,套用,结构与形态,产状与组合,矿石学意义,矿业简史,矿石套用,加工方法,分类分布,羟基磷灰石,氟磷灰石, 简介 磷灰石是一类含钙的磷酸盐矿物总称,其化学成分为Ca 5 (PO 4 ) 3 (F,Cl,OH),其中含CaO为55.38%,含P 2 O 3 为42.06%,含F为1.25%,含Cl为2.33%,含H 2 O为0.56%。晶体属六方晶系。最常见的矿物种是氟磷灰石Ca 5 (PO 4 ) 3 F,其次有氯磷灰石Ca 5 (PO 4 ) 3 Cl、羟磷灰石Ca 5 (PO 4 ) 3 (OH)、氧矽磷灰石Ca 5 [(Si,P,S)O 4 ] 3 (O,OH,F)、锶磷灰石Sr 5 (PO 4 ) 3 F等。磷灰石晶体常见,一般呈带锥面的六方柱;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结核状;呈胶体形态的变种称为胶磷灰石,其矿石称为胶磷矿。 磷灰石 矿物学特征 磷灰石呈浅绿、黄绿、褐红等色,玻璃光泽。具不完全解理,断口不平坦。断口有贝壳状,有油脂光泽,有许多种磷灰石具有萤光。通常多种磷灰石含有杂质,如氟、碳、氯、铀、锰和其他稀有元素等。摩斯硬度5,比重3.18~3.21。加热后常可出现磷光。将钼酸铵粉末置于磷灰石上,加硝酸,可生成黄色磷钼酸铵,用以快速试磷。磷灰石作为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在碱性岩中可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如俄罗斯科拉半岛的希比内磷灰石-霞石矿。规模巨大的磷灰石矿床主要为浅海沉积成因,以胶磷矿为主,例如中国的湖北襄阳、云南昆阳、贵州开阳磷矿,或是由它们再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变质矿床。 磷灰石 偏光镜下:无色。一轴晶(-)。氟磷灰石:No=1.633,Ne=1.629,折射率随OH、Cl含量增高而增大;氯磷灰石:No=1.667,Ne=1.665;羟磷灰石:No=1.651,Ne=1.647。 生成方式 磷灰石有三种生成方式,分别生成于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生成于火成岩中的为内生磷灰石,一般作为副产物在基性或碱性岩石中富集;在沉积岩中为外生磷灰石,是由生物沉积或生物化学沉积形成的,一般为结核状;在变质岩中生成的是经区域变质生成的。 当晶体较大时,晶形、颜色、光泽、硬度均可作为鉴定特征。若为细分散状态则需依靠化学分析鉴定。 套用 磷灰石是提取磷和制造农用磷肥的重要原料,颜色好结晶好的磷灰石可作为宝石或装饰材料。伴生元素多的磷灰石可以综合利用。磷灰石是人与动物硬体(牙、骨、结石)部分的主要无机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材料。 磷酸盐包括磷酸正盐和酸式盐。磷灰石是提炼磷的重要矿物,其中氟磷灰石是商业上最主要的矿物。磷灰石的形状为玻璃状晶体、块体或结核,它们的颜色多种多样,一般多为带个锥面尖头的六方柱形。多数磷灰石都很纯净,如果它们再硬一些,就可以当作宝石了。磷灰石加热后常会发出磷光。在各种火成岩中可以见到磷灰石的影子。 结构与形态 六方晶系,a 0 =0.943~0.938nm,c 0 =0.688~0.686nm;Z=2。晶体结构的基本特点为,Ca-O多面体呈三方柱状,以棱及角顶相连呈不规则的链沿c轴延伸,链间以[PO 4 ]连结,形成平行于c轴的孔道,附加阴离子Cl - 、F - 、OH - 充填于此孔道中也排列成链,坐标高度可变,并有缺席的无序-有序。F-Ca配位八面体角顶的Ca,也与其邻近的4个[PO 4 ]中的6个角顶上的O 2 - 相连。 产状与组合 磷灰石以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在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及碱性岩中可形成有巨大工业价值的矿床。在各种岩浆岩及花岗伟晶岩中成副矿物。 规模巨大的磷灰石矿床主要为浅海成因,或由它们再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变质矿床,以胶磷矿为主。如中国湖北襄阳、云南昆阳、贵州开阳磷矿。 矿石学意义 矿业简史 中国最早发现和首先进行开采的磷矿是江苏海州磷矿。清朝同治年间发现海州磷矿(现名锦屏磷矿),并于1914年对该矿正式开采。本世纪20至30年代地质学家曾对锦屏磷矿作了地质调查,1947年确认该磷矿为沉积变质磷矿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先对锦屏磷矿进行了勘探和开发。 1927~1928年两广地质调查所对西沙群岛的鸟粪矿床做过一些地质研究工作。1939年地质学家在云南作地质调查时发现了昆阳磷矿。1946年在调查研究淮南煤矿时发现了安徽凤台磷矿。1953年在贵州遵义松林发现了晚震旦纪陡山沱期磷块岩。此后陆续发现和相继开展工作的有鄂西宜昌磷矿、黔中开阳磷矿、鄂西荆襄磷矿等。自云南昆阳磷矿问世以来,云南滇池周围陆续发现海口、晋宁、安宁、江川等大型磷矿。在贵州继开阳磷矿发现后不久,又发现了瓮安磷矿。在湖北宜昌、荆襄磷矿找矿成果的启发下,发现了保康神农架和兴山磷矿。 磷灰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学家对前震旦系变质磷矿、震旦系陡山沱组及灯影组磷矿、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及辛集组磷矿等,做了大量地质普查、勘探评价工作。此外对华北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西沙群岛的鸟粪矿床及湖南、广西等次生磷矿床也做了地质研究工作。经过地质普查评价,对锦屏、肥东、宿松等前震旦系沉积变质磷灰岩矿床;开阳、瓮安、宜昌、荆襄、朝阳等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昆阳、海口、雷波、马边和宁强等下寒武统梅树村组磷块岩矿床;中寒武统大茅群磷块岩矿床,以及河北涿鹿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等,都做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求得了大量工业储量。 世界上出产宝石级磷灰石的国家有缅甸、斯里兰卡、印度、美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义大利、德国、马达加斯加、坦尚尼亚、中国等。 矿石套用 磷矿是指在经济上能被利用的磷酸盐类矿物的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用它可以制取磷肥,也可以用来制造黄磷、磷酸、磷化物及其他磷酸盐类,以用于医药、食品、火柴、染料、制糖、陶瓷、国防等工业部门。磷矿在工业上的套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磷灰石 磷矿石按其成因不同,可分为磷灰石和磷块岩。磷灰石是指磷以晶质磷灰石形式出现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磷矿石。磷块岩系指由外生作用形成、由隐晶质或显微隐晶质磷灰石及其他脉石矿物组成的堆积体。自然界中已知的含磷矿物大约有120多种,分布广泛。但是按其质和量都能达到可以开采利用的含磷矿物则不过几种。在工业上作为提取磷的主要含磷矿物是磷灰石,其次有硫磷铝锶石、鸟粪石和蓝铁石等。自然界中磷元素约有95%集中在磷灰石中。 加工方法 磷灰石有3种加工方法,即机械、酸法和热法加工。国内外都以酸法加工为主。 (1)酸法加工 用各种无机酸分解磷矿粉,所得产品主要是各种水溶性磷肥和磷酸盐。主要产品有:过磷酸钙、萃取磷酸、重过磷酸钙、磷酸铵、硝酸磷肥等。除过磷酸钙外都是高浓度磷肥或复合肥料。制造这些磷肥要求磷灰石P2O5≥28%,杂质含量和粒度应符合要求。 (2)热法加工 用磷灰石和矽石、含镁岩石配成适当比例,在高炉或电炉内经高温熔融后,经水淬制成钙镁磷肥等。 分类分布 羟基磷灰石 英文名:Hydroxyapatite 分子式:Ca 10 (PO 4 ) 6 (OH) 2 分子量:1004 理化性质:熔点:1650°C,比重:3.16g/cm,溶解度:0.4ppm,Ca/P:1.67 结晶构造:六角晶系 产品规格:粉末、多孔颗粒、块状(非标定型)产品 套用领域:骨替代材料、整形和整容外科、齿科、层析纯化、补钙剂 制法:可由Ca(PO 4 ) 2 和CaCO 3 按拟定比例在高温下反应同时注入高压水蒸气,粉末经NH 4 Cl水溶液洗涤后干燥而成,分多孔型和致密型两种,前者是粉料发泡后于1250℃烧结制备,后者成型后于1250℃烧结而成。 分布: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牛乳中,人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牛乳内主要分布于酪蛋白胶粒和乳清中。 氟磷灰石 氟磷灰石是常见的钙氟磷酸盐矿物。在几乎所有的火成岩中和镁矿中都有它的存在。氟磷灰石具有玻璃光泽且有多种颜色,但以绿色为多。一般为柱状或厚板状晶体、粗粒到致密块状或瘤状。 将磷灰石磨成磷矿粉,直接作为酸性土壤肥料使用。矿粉的磨细度一般要求100目多于90%,要求矿石含P 2 O 5 10%~20%,对其他杂质无特殊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