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安城门长什么样
天安城门长为66米,宽为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城门长什么样
天安城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
天安城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清朝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城门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
天安门是哪一年建造的?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
北京天安门建于那年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因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据史书记载,当时承天门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四面透风的五间木牌坊,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承天门设计者是江苏人蒯祥,他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承天门遭雷火袭击焚毁。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白圭重修承天门,由原来面阔五间扩大为面阔九间,牌坊式也改建成宫殿式,基本奠定了今天天安门的规模。
明末时承天门又毁于兵火,只剩下光秃秃的五个门洞,上半部已荡然无存。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承天门,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竣工,大体成为现在的样式,正式命名为天安门,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天安门:
对于天安门而言,1949年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召开。7月7日,北平各界人民纪念“七七事变”爆发十二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自此天安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天安门成为每年“五一”、“十一”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是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中心,这里记录了新中国从艰难起步到奋发前进的历程。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悬挂毛主席画像至今未变,但画像不断新作。1950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挂的画像,是毛主席第一张标准像。1953年10月1日至1962年10月1日、1963年10月1日至1967年5月1日、1967年10月1日至今悬挂的毛主席挂像,主笔一直是画家陈石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安门史话
天安门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
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即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自圭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承天门又毁于兵火。第二年再次重修承天门,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
具有550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由於兵火战乱导致建筑结构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已严重下沉的问题。
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7.5级强烈地震,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严重。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扩展资料:
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7日竣工。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完全保留了她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并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
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高 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
建好之后,吊挂毛主席彩色画像,天安门底座两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牌也改为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几万根杉篙一夜拆除,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参考资料来源:中央电视台-国家地理《秘密重建天安门城楼始末》
天安门是哪个朝代建的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天安门最初名“承天门”,其设计者是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天安门是哪个朝代建的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天安门具有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以及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还是新中国的象征,成为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门谁建的?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
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建筑特点: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
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
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
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