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济588(永济58同城招聘信息)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4-23 10: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隋阳帝的故事
首先,纠正下,是隋炀帝,不是阳帝
早年经历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杨广生于大兴  (今陕西西安),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5]  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屡有战功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 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晋封太尉。平陈之后因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乱。
此后,杨广亦屡立战功。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素后封越国公。
杨广从并州改镇扬州,在镇守江南期间为稳定叛变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同时他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开皇末年,隋文帝夫妇和皇太子杨勇的矛盾爆发,杨广趁机而入争夺储位,博得了文献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同年,突厥进犯,杨广率军出灵武,却没有俘获而返回。 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
登基为帝
据《资治通鉴》载,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隋文帝便驾崩。
唐代人马总在《通历》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血溅屏风”, 而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
不过初唐赵毅笔记《大业略记》记载容华夫人蔡氏为仁寿宫变女主角。杨广“因色弑父”这种说法也被诸多近代史学家质疑,仁寿宫变也成为疑案。
杨广继位后,假传隋文帝遗嘱,逼迫杨勇自尽,将杨勇处死。还有亲弟蜀王杨秀被他诬陷使用巫蛊诅咒隋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后与诸子一起被软禁,不得与妻子相见。
其弟汉王杨谅以讨杨素为名,在并州起兵,杨广派杨素镇压,杨谅降后被幽禁至死。[12-13]  此后不久,杨广为翦除了对帝位的威胁,听从云定兴建议,于大业三年(607年)3月4日,诛杀侄儿长宁王杨俨、又把剩余的侄儿(杨勇诸子)安城王杨筠、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颍川王杨煚、杨孝宝、杨孝范贬到岭南,在路途中全部被处死。又处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贺若弼、高颎等人。
文治武功
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
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
隋炀帝杨广
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全长2700公里。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
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政治上,他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
军事上,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大业五年(609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17]  。杨广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人,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属朝鲜)下。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这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杨玄感败亡后,杨广下令追究,共杀三万余人,流徙六千余人。大业十年(614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大业十一年(615年),杨广依例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将其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杨广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
民变四起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大业九年(613年),农民起义不仅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而且发展到全国范围。在大业九年上半年,平原、灵武、济北、济阴、北海等地均爆发农民起义,[18]  迅速高涨起来的农民起义给隋朝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同年六月,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抗杨广,隋朝大军从辽东撤回,向杨玄感展开攻击,杨玄感的起兵很快失败了,杨玄感自杀。隋朝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击败卢明月、张金称、高士达、刘元进,坑杀农民起义军。而翟让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农民起义军则屡次击败隋朝大军,发展壮大。杨广想用血腥屠杀的恐怖政策恐吓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参加到农民起义军中去,“所在蜂起”,“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 农民起义发展为全国规模。 杨广妄图遏止起义力量发展,下令各地郡县、驿亭、村坞筑城堡,将民众迁往城堡中居住,于近处种田,以图控制。他不愿正视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现实,身边的佞臣也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身死国灭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从东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杨广在江都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杨广晚年,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 杨广造成的大乱,是华夏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
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
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同年,李渊逼迫傀儡杨侑禅让,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不久,洛阳权臣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正式灭亡。
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陈氏来源
陈氏起源文章有点长哦,希望采纳
一、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
姓氏: 陈 祖籍:颍川
祖宗:妫满 郡望:颍川郡
分类:以国为氏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 33世传至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建国第二年),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封地在陈(伏羲在宛丘建都,炎帝继而在其原址建都,故称为陈,后称陈州),建都宛丘(中间低,四周高的土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
陈满(生于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谥胡公,史称陈胡公。王莽称帝建新朝,追封为陈胡王。葬在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现称龙湖),因湖水侵蚀,以铁锢之,故俗称铁墓。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阳县)。颛顼国有“陈州之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公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
《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相传伏羲于蔡水得龟,始画八卦之处。”城西北三里许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约五顷有余,俗称人主庙。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号“伏羲墓”。当然,这里有一些建 筑是历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与画卦台存在,且为陈国君民游乐之地。如在这里登高望远,二十里内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带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墙的夯土层。
虞舜子孙在舜时处于极盛时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转,自周文王将长女嫁给妫满并受封于陈后,地位开始显赫起来。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的陈国,备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宠。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三千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陈国灭亡,在陈国故地置县。
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Z0世、26代君王,历时568年。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陈国被楚并后,陈闵公之长子陈衍迁居阳武户牖,其后裔再迁颍川。其二居固始者,出自陈闵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再有陈完奔齐国改称田氏,建田氏齐国,齐末王田建之三子迁颍川,恢复陈姓。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
三、少数民族陈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为陈姓: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高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白姓改为陈姓: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陈姓改为其他姓: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初又恢复了陈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称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广陵陈氏: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五、陈姓疍民与堕民
疍民——陈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那么,陈姓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关于堕民,白眉初《中国人文地理》解释道:”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1360年,他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愤恨;1363年,他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大败,八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陈姓疍民虽然很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姓陈。
山西临汾到河南焦作的铁路路线车次?
哥们,没有直达的火车!
要么坐汽车,要么转车!
第 1 种方案:临汾 经 榆次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榆次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486 (成都—太原) 23:27 04:29 5小时2分钟 247
2024 (重庆—太原) 15:32 19:37 4小时5分钟 247
2461/2464 (临汾—包头) 17:14 21:46 4小时32分钟 247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22:17 4小时5分钟 247
2536 (宝鸡—太原) 03:48 07:52 4小时4分钟 247
2542/2543 (宜昌—太原) 10:41 14:54 4小时13分钟 247
4476/4477 (运城—唐山) 13:55 18:05 4小时10分钟 247
4526 (风陵渡—太原) 12:14 16:09 3小时55分钟 247
4528 (运城—太原) 14:57 18:38 3小时41分钟 247
K238/K239 (广州东—太原) 05:06 08:53 3小时47分钟 247
N204 (运城—北京西) 17:35 21:22 3小时47分钟 247
可中转车次 榆次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551/1554 (太原—连云港东) 20:57 05:06 8小时9分钟 407
2501/2504 (太原—商丘) 08:38 17:04 8小时26分钟 407
第 2 种方案:临汾 经 太原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太原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486 (成都—太原) 23:27 05:01 5小时34分钟 274
1673/1676 (西安—包头) 20:40 00:53 4小时13分钟 274
2024 (重庆—太原) 15:32 20:08 4小时36分钟 274
2461/2464 (临汾—包头) 17:14 22:16 5小时2分钟 274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22:47 4小时35分钟 274
2536 (宝鸡—太原) 03:48 08:22 4小时34分钟 274
2542/2543 (宜昌—太原) 10:41 15:25 4小时44分钟 274
4476/4477 (运城—唐山) 13:55 18:41 4小时46分钟 274
4526 (风陵渡—太原) 12:14 16:38 4小时24分钟 274
4528 (运城—太原) 14:57 19:08 4小时11分钟 274
A612/A613 (西安—呼和浩特) 18:35 23:10 4小时35分钟 274
K238/K239 (广州东—太原) 05:06 09:23 4小时17分钟 274
N204 (运城—北京西) 17:35 21:52 4小时17分钟 274
N226 (永济—太原) 16:56 21:06 4小时10分钟 274
N228 (运城—太原) 09:54 13:08 3小时14分钟 274
可中转车次 太原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551/1554 (太原—连云港东) 20:28 05:06 8小时38分钟 434
2501/2504 (太原—商丘) 08:12 17:04 8小时52分钟 434
第 3 种方案:临汾 经 安康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安康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00:34 11小时19分钟 636
可中转车次 安康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05:20 19:53 14小时33分钟 883
第 4 种方案:临汾 经 万源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万源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06:18 17小时3分钟 787
可中转车次 万源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02:42 19:53 17小时11分钟 1034
第 5 种方案:临汾 经 宣汉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宣汉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07:22 18小时7分钟 864
可中转车次 宣汉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01:22 19:53 18小时31分钟 1111
第 6 种方案:临汾 经 达州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达州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08:55 19小时40分钟 912
可中转车次 达州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00:29 19:53 19小时24分钟 1159
第 7 种方案:临汾 经 渠县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渠县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10:35 21小时20分钟 985
可中转车次 渠县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23:01 19:53 20小时52分钟 1232
第 8 种方案:临汾 经 广安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广安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12:39 23小时24分钟 1023
可中转车次 广安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22:30 19:53 21小时23分钟 1270
第 9 种方案:临汾 经 沙坪坝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沙坪坝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18:25 29小时10分钟 1158
可中转车次 沙坪坝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20:33 19:53 23小时20分钟 1405
第 10 种方案:临汾 经 重庆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重庆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023 (太原—重庆) 13:15 18:44 29小时29分钟 1167
可中转车次 重庆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20:17 19:53 23小时36分钟 1414
第 11 种方案:临汾 经 定州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定州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04:47 10小时35分钟 576
可中转车次 定州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89 (北京西—重庆) 23:52 06:23 6小时31分钟 466
2163/2166 (北京南—长治北) 19:03 03:36 8小时33分钟 466
K183 (北京西—南阳) 20:59 04:14 7小时15分钟 466
第 12 种方案:临汾 经 保定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保定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06:28 12小时16分钟 636
N204 (运城—北京西) 17:35 04:31 10小时56分钟 636
可中转车次 保定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89 (北京西—重庆) 23:14 06:23 7小时9分钟 526
2163/2166 (北京南—长治北) 17:29 03:36 10小时7分钟 526
K183 (北京西—南阳) 20:10 04:14 8小时4分钟 526
第 13 种方案:临汾 经 高碑店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高碑店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07:20 13小时8分钟 698
可中转车次 高碑店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89 (北京西—重庆) 22:31 06:23 7小时52分钟 588
第 14 种方案:临汾 经 涿州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涿州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07:37 13小时25分钟 718
N204 (运城—北京西) 17:35 05:26 11小时51分钟 718
可中转车次 涿州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K183 (北京西—南阳) 18:42 04:14 9小时32分钟 608
第 15 种方案:临汾 经 北京西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北京西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20 (韩城—北京西) 18:12 08:30 14小时18分钟 782
N204 (运城—北京西) 17:35 06:39 13小时4分钟 782
可中转车次 北京西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89 (北京西—重庆) 21:28 06:23 8小时55分钟 672
K183 (北京西—南阳) 17:20 04:14 10小时54分钟 672
第 16 种方案:临汾 经 洛阳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洛阳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2:11 8小时55分钟 518
K237/K240 (太原—广州东) 23:41 08:43 9小时2分钟 518
可中转车次 洛阳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7502 (洛阳—新乡) 15:05 18:40 3小时35分钟 140
第 17 种方案:临汾 经 关林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关林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2:46 9小时30分钟 533
可中转车次 关林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K184 (南阳—北京西) 21:17 23:45 2小时28分钟 145
第 18 种方案:临汾 经 汝州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汝州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3:55 10小时39分钟 610
可中转车次 汝州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K184 (南阳—北京西) 20:15 23:45 3小时30分钟 222
第 19 种方案:临汾 经 宝丰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宝丰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4:33 11小时17分钟 652
K237/K240 (太原—广州东) 23:41 10:58 11小时17分钟 652
可中转车次 宝丰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15:44 19:53 4小时9分钟 264
K184 (南阳—北京西) 19:41 23:45 4小时4分钟 264
第 20 种方案:临汾 经 鲁山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鲁山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5:05 11小时49分钟 672
可中转车次 鲁山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K184 (南阳—北京西) 19:13 23:45 4小时32分钟 284
第 21 种方案:临汾 经 南召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南召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5:42 12小时26分钟 716
可中转车次 南召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K184 (南阳—北京西) 18:40 23:45 5小时5分钟 328
第 22 种方案:临汾 经 南阳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南阳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6:29 13小时13分钟 774
可中转车次 南阳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14:07 19:53 5小时46分钟 386
K184 (南阳—北京西) 17:50 23:45 5小时55分钟 386
第 23 种方案:临汾 经 邓州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邓州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7:20 14小时4分钟 830
可中转车次 邓州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13:15 19:53 6小时38分钟 442
第 24 种方案:临汾 经 襄樊 到 焦作
出发车次 临汾开车时间 襄樊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2541/2544 (太原—宜昌) 17:16 08:39 15小时23分钟 903
可中转车次 襄樊开车时间 焦作到站时间 旅时 里程
1390 (重庆—北京西) 12:01 19:53 7小时52分钟 515
昙延禅师
(  此文发表于《山西佛教网》)
         昙延(516—588),俗名王聃,字耽子,生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卒于隋开皇八年。蒲州桑泉今运城市临猗县耽子村人,后汉猗氏侯王卓之后,传其父王靖善曾任河北道大总管。他做过北齐昭玄上统、北周僧统、隋朝大昭玄统,均是统管全国僧尼事务的官员。他受到西魏权相宇文泰、北齐文宣帝(高洋)及隋文帝的尊崇,身为三朝帝师(其中宇文泰系死后追谥文皇帝),宠遇有加。
         昙延少时喜好读书,名传乡里。十六岁时游历寺院,在蒲州仁寿寺听妙法师讲《涅盘经》,探悟其旨,因此因缘脱离尘俗皈依佛门,此后一心钻研佛法。他言辞出众、卓然不群,二十岁左右便开始讲经宣法,真是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气象宏大、方正风雅,常说:佛性妙理为涅盘宗极,足可为心游神玩之所在。
昙延身长九尺五寸,手垂过膝,目光炯炯。仪容举止恭敬严正、和蔼宽博;视前直进,顾必转身,风骨陶融,可谓庄严大方,时人共传其德。受具足戒后,器度日新,鉴识超拔,远近瞩目。他虽然大量研习佛典,犹恐对佛理把握不深,于是进一步听闻《华严经》、《大智度论》、《十地论》、《地持论》、《佛性论》、《宝性论》等经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佛理探究已超过前人。一天,他自顾其影说:“与尔沉沦日久,飘泊何归。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于是隐居到南太行山百梯寺。南太行山指中条山系,百梯寺遗址在中条山今芮城县大王镇百梯山上,山阳是芮城县大王镇,山阴是永济市虞乡镇。当时山里面有一位薛居士,学贯儒道,涉猎广泛。听说昙延年少而道行通达,早慧超常。便来相见,谈笑戏谑中欲逞高标,却未占上风。薛居士最后戏题四字:“方圆动静”,让昙延体会。昙延应道:“方如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盘室。”薛居士大为惊异,感叹说:“由来所未见,希世挺生,即斯人也。”随后常来造访,质疑问事,请教义理。
昙延隐居深山,专心著作《涅盘义疏》,恐凡情干扰,不论白天晚上,醒来睡去,常常祈祷佛祖护持。一天夜里梦到有人穿白衣乘白马,马尾巴拖到地上,向他谈论佛经要义,昙延手执马鬃与其讨论。醒来后想到:这一定是马鸣大士教授我义理端的,执鬃即知其宗旨,心中疑问也被点明。于是他在述记中说偈道:“归命如来藏,不可思议法”。《涅盘义疏》撰写完成后,昙延担心义疏不合正理,便持原经和义疏,放于蒲州仁寿寺舍利塔前,焚香祷誓:“延以凡间法则上测圣心,铨释涅盘已经完成,另卷呈献。如果已经探求到幽深之义,通达到精微之理,愿圣明神灵显示。如果没有感受到佛祖神示,我将誓不传授《涅盘义疏》。”话音一落,涅盘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出家与世俗之人都来庆贺。塔中舍利也随着放出神光,三日三夜辉耀不绝,上达银河天际,下照山川河流,全蒲州的百姓望见灵光都来谒拜。其灵光所照,与当年妙法师奉舍利所现灵光很相似,说明师徒感应相通。于是,表奏皇帝,皇帝十分高兴,赦令昙延宣讲《涅盘义疏》。既已得到佛降祥瑞,昙延便长期从事弘扬涅槃的事业。昙延所著《涅盘义疏》最详,当时的高僧大德对其所著研习探讨,认为可比慧远所著。慧远文句惬当,难以复加;而标举大纲,纵观全面,昙延胜过慧远。
周太祖宇文泰历来尊佛礼道,对昙延尤其钦敬。常常亲自接待奉伺,亲聆禅师高雅佛音,引来远近官民围观昙延风采,奔走如市。但是对于供事于当权,昙延不以为怀,他生性恬淡冲虚,从不干预时政。宇文泰以百梯寺太远,咨商探问,路途艰难。于是在中条山西边山岭形胜之处,为昙延建立寺院,命名云居寺,国家给予俸养,以方便听闻。这个云居寺,后改名栖岩寺,遗址在永济市韩阳镇北郑村上去的中条山上。当时宇文泰掌西魏大权,常驻华州(今华县),过了黄河就是中条山西岭。
         北齐文宣帝高洋继位后,亦尊奉佛法,随从昙延学佛,给予月俸,常宣召昙延入朝问法,敬重有加,并拜昙延为昭玄上统,统领北齐僧尼事务。
         至北周时,陈国有个使臣叫周弘正,遍稽经籍,博览群书,口若悬河,辩才超群。他游说三国,叙事辩理无人相比。北周武成二年(560)①奉命出使北周。周明帝宇文毓惊其机捷,自惭满朝文武难与相匹。下令在全国寻找能言善辩之士,不论出家、在俗拟或岩穴之士,只要可与弘正对面辩论,而不失北周的国格、气度。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训向来钦仰昙延的风范,他上表推荐:“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朗,志态昂扬,未及而立之年便无人能接其言辩。”明帝于是集合了各路贤能,择期举行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亲自驾临辩论现场,朝庭官员全部到场。先是北周有声望的两名高僧轮流登台,发言快结束时,却顷刻间被弘正难倒,不免语无伦次,论证重叠,说理不通。明帝及群僚脸色不好看了。昙延坐在末席,不能忍受,便不顾次序站起身来。明帝问:“还未轮到你,为什么就站起来?”昙延答:“如果是他方大士,可让大德面对。现在不过偏远国家一位小臣,小僧我足以抵挡。”昙延径直走上台,明帝又问:“为什么不先礼佛?”昙延说,自己的力量双倍于对方,不需要佛祖加持,明帝十分高兴。弘正于是虚设情节,提出疑难;昙延引用义理,打开关节。弘正设机调度,前冲后护;昙延则乘势挫拉,如折枯草,一举取胜。弘正因而顶礼膜拜倾心信服,感慨自己找到可归依的上师太晚了,说:“弟子足迹遍游三国,访求可师法的上师,不想今日在此遇到。”当即请求奉敬昙延为师并受戒,随时咨询请教,永事尊奉。返陈之时,弘正抄录了昙延所著疏义摘要,将昙延仪态形象绘像带回陈国,当做菩萨,每天晚上向北礼拜。当初弘正辞别昙延时,预先构思写就了风云山海诗四十首,诗意奇崛,奉呈昙延以留别。昙延过目不忘,靠记忆执笔赋诗酬答弘正,题材和弘正的诗同题,诗韵和弘正的诗同韵,意境弘通。弘正大为叹服,深觉难以再答对,诚心跪拜说:“希望上师开示一言,我永置心中。”昙延说:“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弘正誓言:“以此作为常常用心留意之处。”明帝因为昙延聪明神授,出家五众争相效法,便任命昙延为国统,统监全国僧尼事务。北周佛教发达,昙延功不可没。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欲禁绝佛、道二教,昙延尽力规劝,武帝不听,下诏:“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为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昙延随即再次避世隐居于太行山。后武帝召昙延出山辅佐,多次派来使者,但昙延坚定操守,避入山林深处,累征不至。至武帝遇病英年早逝,静帝宇文阐追悔以前武帝过失,开立佛、菩萨、明王、诸天、护法神等诸尊之像,并简拔有道者一百二十人发给度牒为菩萨僧,令留头发,在陟岵寺(洛阳)为国行道,昙延在其中被列为高等僧官,但他不满菩萨僧的俗相,仍避居山林不出。
         隋文帝受禅创业之初,尚未开始度僧。昙延初闻隋文改政,即又削发,着袈裟执锡杖来到王庭,面见文帝伸明弘扬佛法的道理,不等文帝慰勉,便先敬问:“皇帝以四海宴平为己任,真是太劳神了。”文帝说:“弟子久思天下大治,所恨尚未达到。”昙延道:“贫道以前听说过尧世文治昌明武功赫奕,现在真正遇到了这样的盛世了。”文帝听到如此评价,心里十分高兴,与昙延共同商议开禁弘法之模式,探讨信仰教化之根本。昙延认为寺宇尚未广布,佛法刚开始复兴,奏请度僧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度僧就是朝廷批准授予戒牒令入僧籍,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是对应最早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数,五百童子则对应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数。作为回应昙延的奏请,文帝敕令总共准度一千余人,这是隋朝佛教度化的开端。隋开皇二年,文帝任命昙延为大昭玄统,管理全国僧尼事务。此后昙延前后多次奏请度僧,计有四千余。北周时毁废的伽蓝寺院,也奏请兴建修复。又奏请遣使到突厥,迎天竺犍陀罗沙门阇那崛多返华,主持翻译佛经之事。佛法再次兴盛,昙延既有建言开创之功德,又有推动发展之劳绩。
         文帝移都龙首塬大兴城后,敕命在广恩坊拨给土地,为昙延建立延众寺。开皇四年(584),敕命改延众寺为延兴寺,寺院面对通衢;京城的东西二门也按昙延名字命名为延兴门、延平门,彰显其名为世重,道为帝师。昙延接受如此隆遇,自古罕有其匹。以前中天佛履之门,也命名为瞿昙门(瞿昙即释迦牟尼);又改昙延原来所住云居寺为栖岩寺,敕令掌管官廷音乐的乐官齐树提,谱写了中朝山佛曲(佛曲就是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朝廷供给寺中三宝衣食资费。
         昙延安住延兴寺,广结众缘,成就弘法基业。文帝敕令赏赐昙延所住寺院的蜡烛,未点燃却自然发出光焰,昙延以为奇事,上奏文帝,文帝因此改寺名为光明寺。昙延说:“弘法化育必须广泛,不可独任其事,独掌其职。”奏请另外建立一所佛寺,文帝赞同。昙延通灵,使幽显凡圣之间呈现祥瑞之例,大抵如此。开皇五年,昙延法师升座于大兴宫正殿,给隋文帝授菩萨戒。
         开皇六年(586),天下大旱,朝野饥荒。文帝敕请三百僧人在宫中正殿祈雨,数日不应验。帝问:“天不降雨,有什么缘由?”昙延说:“事由一二。”文帝随后与群臣议论,终究不解其意,便敕令京兆太守苏威问昙延一二所由。答道:“陛下是世间万事之主,群臣是辅佐襄助之官,并通治民之术,却俱违圣德教化,故雨与不雨,事由一二(即一者君、二者臣)耳。”文帝于是亲临正殿祈雨,请昙延到大兴殿登上御座南面宣讲佛法,文帝与五品已上的大臣都席地而坐,北面而受八关斋戒(将八关斋戒法至诚读诵一遍就是受戒)。受戒完毕,日正中时,天有片云,不一会阴云遍布,甘霖普降。远近百姓无不感慨,文帝对昙延很是悦服,赐绢三百段。昙延胸襟宽大,虚心谦退,物我不滞,三界唯心;所得资财,散给悲苦众生敬佛信士,因此四方远近飘泊寄寓投奔告助者就多了,一时间寺中食粮就要告罄,寺主道睦报告:“僧众食粮可支两顿。”想要遣散俗众。昙延说:“等食粮吃完再遣散吧。”第二天一早,文帝送米二十车,僧俗两众得以安居。不明白的人说昙延有先见之明,所以不散僧众等待供给。不久文帝又馈送五百石米,当时饥荒连年不断,靠文帝馈送,寺中僧侣佛事生活得以正常。
         文帝自己按师徒之礼尊崇敬奉昙延,又敕令亲戚近属都归佛受戒。至于昙延食宿之际,文帝亲奉饮食,手伺衣服,躬行弟子礼仪,尊重有加,情不能已。当时文帝对昙延礼遇如此,不一而足。后又敕命拜昙延为平第(平等)沙门,有犯刑罹网者,法师无不悲悯落泪,使他们心甘情愿转心向化,或隐迹山林。
         昙延法师于隋开皇八年(588)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寺院,终年七十有三。临终遗表给文帝:“贫僧生逢法王君临天下,独受深恩。可惜过往业缘太浅,早早就要生死相违。仰愿陛下护持三宝始终不二。末法时代未证道的僧人虽不契合于法理,可选择心地仁爱者准其出家,自然招致相应福报。”文帝听后极为悲痛,敕令王公以下,俱往寺院临丧哭吊。并且罢朝三日,赠物五百段,设千僧会(供养千名僧人的斋会)。
         当初昙延健康之日,告诉门人说:“我亡之后,把我这具皮囊布施给禽兽,剩余残骸按照佛法焚骨扬灰。不要保留残骨,以免看守之劳累。”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一代名流,以及文武职僚及滕王等,依照常例被发徒跣而护送灵柩至于葬地。文帝敕令,在终南山焚化地设三千僧斋。斋会完毕烧身焚化,当时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一如如来佛祖火化时的情景,众人惊叹,从来未有。
         昙延常以西方极乐净土为正观,语默动静之间,专注忆想佛祖而坚定不移。病危弥留之际,侍从看到他好像已深入禅定,正当是时,寺院旁边有个人叫任金宝,父子归向三宝,看见空中幡幢华盖连接,一直到灵柩之前,灵柩由两行幡幢华盖相引,从延兴寺南直达于终南山西边,这应是幽冥神灵协同翊赞,想来不是虚语妄言。
         自昙延管理佛事以来,大有权势。但他自己常保谦卑,自养其德,克服妄念,做好僧众管理。其识见超拔,其行感神明,成为七众之师。听闻禅师薨殂,七众无不涕零。各人纂写铭诔,赞扬其盛业。当时内史薛道衡(隋河东汾阴今运城市万荣县宝鼎人),颂告吊唁曰:“延法师,弱冠之年,舍俗向真,隐居世外,气度恢弘,佛理早悟,识见高超。心至神通,可仰观而不可窥究;智海法源,可涉趟而不可度量。就像那明镜,鉴照不疲;就像那洪钟,扣之有应。过去遭遇佛道沦丧,佛法不振之时,寄托情志于幽岩而不可动摇。高位厚礼,不能够扭转其意;严威峻法,不足以恐吓其心。经行或静坐,夷险莫二;戒德和律仪,始终如一。圣皇启运,像法再兴。德隆高僧,气势蓬勃,允推第一。屈帝王之重,伸师徒之义。三宝由其弘护,二谛藉以宣扬。相信其足以追踪佛图澄、鸠摩罗什,超迈道安、慧远。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不只四众悲痛不已,就是皇帝也心酸伤感。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升堂入室具体而微。忆过去交往之情,想见一次动情一次。斯人已往,痛哉奈何!”昙延法师其被当时贤达尊崇如此。
          昙延法师圆寂后,其故里村民为纪念这位高僧,将村名改为耽子村(昙延字耽子),并把栖岩寺后面昙延讲经的窑洞用砖石予以整修,塑昙延金身供奉于内,名曰:“昙延祖师洞”。隋代文学家吕叔挺,赞美昙延法师生前蒙受之荣宠,书碑记录其高尚德行。初唐时期开凿的敦煌石窟第323窟中,南壁东端有《 隋文帝引昙延法师入朝》组画, 第一幅位于西上侧,画面为:青庐前,一僧合十而立,对面一王者及随从亦合十而立,作询问状。榜题:“延法师于塔前与文帝说涅槃经并造疏论讫,感舍利塔三日放光。”第二幅位于前幅下,画面为:一帝王对一僧合十顶礼,聆听高僧的讲说,榜题日:“隋开皇六年天下亢旱,零神不应,帝以问法师言:帝迎法师入朝时。”第三幅位于上画东侧,画面为:一高僧结咖坐轿中,由八人肩抬,飞奔而前。榜题日:“延法师入朝时”。 第四幅位于东上角,画面为一殿堂式建筑(大兴殿),内置高榻,一僧坐于上,殿前阶下,有帝王一人,臣僚多人,面向高僧,屈臂合十,席地跪坐,作虔礼祈请状,榜题残损,系昙延法师宫中正殿祈雨的情形。
         昙延法师作为三朝帝师,在西魏、北周、北齐、杨隋实施佛教教化,对全面发展佛教意识形态起到重要作用。法师著有《涅盘义疏》十五卷及《实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长短,其门人弟子继承其遗风,广大佛法。
注 :①关于周弘正与昙延辩论的时间、地点。
《陈书·列传第十八》: 天嘉 元年(560年),(周弘正)迁侍中、国子祭酒,往长安迎高宗。三年,自周还,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领慈训太仆。
《续高僧传卷八·昙延》:有陈躬使周弘正者。博考经籍辩逸悬河。游说三国抗叙无拟。以周建德中年(572—578年)衔命入秦。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北齐(都邺)文宣(高洋受东魏禅550-559年在位):天保元年(550年),诏高僧法常入内讲涅槃经,拜为国师(国师始此)。法师昙延,长九尺六寸,帝每召入问道。会周使周弘正来聘,大臣举师接伴,弘正恃才任气,及见延悠然意消,求师画象所著经疏以归。帝益加重,进位昭玄上统。
三书记载不同,时间、地点均应以正史《陈书》所记560年为可信。《续高僧传卷八·昙延》所载 北  周建德 中年(572年—578年),时周弘正(496—574年)已逾76岁,不可能作为使臣长途跋涉。《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所载天保元年周弘正出使 北齐 时与昙延论辩,正史无载。实际上,周弘正出使 北周 是为迎回陈顼(即陈高宗),陈顼在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后被西魏迁于关右(关西),562年从北周归国。
永济588我要找家教,辅导高三数学,一小时50圆钱
亲爱的各位永济网友朋友,如果你正面临招聘、求职、房屋买卖、供求……等信息查找方面的困难,推荐你登录永济588信息网看看,或许永济588有你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你也可以发布一条广告,把你的需求发布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有人看到也好方便联系你,永济588只是起到一个公益性的平台作用回复
杨广为什么是千古一帝?
杨广是千古一帝的原因:
1、完成大一统,成功结束自魏晋以来华夏300年的分裂。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帅50万大军攻陈次年1月陈灭了亡。也就是说,在实际上,隋的统一是由杨广完成的。
2、攻灭吐谷浑。华夏首次将青海高原划入版图。
3、开创科举制;科举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无需赘言。撕开了自汉以来华夏数百年门阀政治的裂口,给了低层士人晋身机会,大大的避免了阶级固化的严重现象。
主要成就
1、政治
隋炀帝在位的十四年间,起初为提升经济发展和民生便利的层次,曾推动各种建筑包括南北隋唐大运河等艰钜工程。
一方面这些巨大的工程促进了经济,另一方面也给民生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大运河的修建使百万计的中国劳工伤亡,甚至出现了“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的情况,为隋朝带来不稳定因素。
另外,在执行政策的同时,隋炀帝也搜罗江南、五岭以北的珍材异石来犒赏自己。
又为求完美,令各地献上特产、奇禽异兽至京,动用了大量的劳役。隋炀帝还遣大军远征高句丽。连年的征战,使百万隋军丧命异国他乡并间接引发隋末民变。
2、经济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继位之初,征发河南、淮北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宋称汴河),由洛阳通到淮水。
同年,又遣淮南十几万人开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南)入江,又称“山阳渎”。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全长四千多里。
运河的两旁开辟了大道,为美化环境和鼓励人民亲近利用,皆种有榆树和柳树[20],可谓当代良策。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通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自大业元年(605年)起,以六年时间开凿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83445-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