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4-19 20: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碑 简介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建于 1993 年,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这座高高的纪念碑呈锥型,碑身简洁明快,稳定挺拔,直指青天。细看才发现,碑的造型是“枪”____ 三八大盖枪! 整座碑就由一个“架枪”___ 三支枪架在一起构成。
鲜明而集中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及武装反抗外来侵略的近代历史,同时又象征着革命先烈精神不死、以革命者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翻过民族解放的历史一页后,没有解甲归田而在进行新的长征。特别是“架枪”这个形式,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初进繁华上海露宿街头的场景,这感人的场景,曾给上海市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主题与意象的完美结合,使这座纪念碑人格化了,充满着强烈的精神意念。
我感受到设计者高瞻远瞩,匠心独运。采用枪的造型体现中国近代革命史这个主题立意高奇,又考虑到枪的形象容易使人激奋,巧妙地选择“架枪”的造型,从而营造出一种特别的静感,形成庄严肃穆的氛围,既符合纪念碑这一特定建筑物的风格要求,也取到位于外滩闹中取静的环境效果。“架枪”的三支“枪”均高60米,倾斜上伸在顶部靠向同一个点,这种结构乍看简单,其实不然,设计施工若不精确,年代久远地基沉降不匀就可能出现裂变,因此这种设计有可能体现了当时国内建筑设计施工的极高水平。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为:
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上海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伟大的《五四》运动以来英勇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在上海殉难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震区人民自由幸福,在上海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是谁?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是吴作人。
吴作人,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早年攻素描、油画,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故事:
在二十世纪初叶的历史条件下,吴先生像许多先辈画家一样,主动选择了西方写实主义艺术传统,这是历史的抉择。但游学西欧,吴先生更深切地体会,东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有不同的美学追求。
因此,他没有丧失自我,不是盲目拜倒在西方艺术圣殿前,诚惶诚恐,而是首先冷静地辨别清楚西方写实主义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上坡路”和“下坡路”,以明确取舍。
上海外滩人民纪念碑高度
高3.8米。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这座高高的纪念碑呈锥型,碑身简洁明快。碑的造型如三把“枪”交错和融合。另有大型花岗石浮雕位于纪念碑下部的下沉式圆岛上,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表现了从1840年至1949年间上海人民的革命斗争。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纪念碑在外滩重新开放后被修葺一新,它在蓝天白云下,伴着黄浦江的涛声,让人觉得分外伟岸。纪念塔的组成和布局融汇了中国建筑讲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巨大的下沉式广场是人们瞻仰和怀念先烈的主要空间。环型的墙面镌刻着上海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儿是回顾历史、追忆先烈的主要场地。广场的下沉式处理一方面阻隔了杂乱的城市视觉干扰,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弱了城市交通噪声,使人们能沉浸在相对洁净的纪念性气氛中。计调0距离涵盖上海外滩,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上海森林公园等各个景点行程大全!
人民英雄纪念碑那边的浮雕上的历史事件,事件概况,历史意义
一、虎门销烟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二、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四大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
第三幅浮雕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四、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幅浮雕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五、五卅运动
第五幅浮雕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六、八一南昌起义
第六幅浮雕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的斗争。
七、抗日战争之敌后游击战
第七幅浮雕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八、解放战争之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八幅浮雕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八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样建造成的?
纪念碑·选址
周恩来提议 建在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们。然而,此前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多种意见,记者从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所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发现,当时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更多的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最终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纪念碑建造时间表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奠基
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
1958年4月22日正式落成
1958年5月1日揭幕
纪念碑·碑文
用时一星期 完成154字的篆刻
“我父亲就是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刻碑文的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篆刻师陈志敬之子陈光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当时才10岁,只能给父亲打下手,但我也是历史的亲历者!”
陈光铭记得很清楚,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9月23日,突然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
陈光铭回忆说,接到任务后,父亲陈志敬开始准备碑的石料。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找石料,肯定来不及,只能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了一块合适的碑,但必须先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在父亲的带领下,年仅10岁的陈光铭和哥哥、母亲先用粗砂石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细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干净碑的表面。最后由父亲给碑上墨、上蜡,此时已快到夜里12点了。
9月24日,政协委员把碑文送到陈光铭家,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陈志敬终于按时完成了碑文镌刻任务。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9月30日晚上6点,周恩来主持奠基仪式,毛泽东宣读碑文,在场的有陈志敬和刚刚结束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
陈光铭还透露说,当时父亲看到的碑文共有154字。大约在1954年后,碑文发生了两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碑文少了“为国牺牲的”5个字,第二个变化是落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敬立”中,“敬立”改为“建立”。
纪念碑·设计
成立委员会 筛选数百件方案
1949年9月30日晚的奠基仪式上,毛主席正在宣读碑文
194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持,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方案的通知。
当年参与纪念碑设计的老专家杨信勇告诉记者,1951年前后就收到了140多件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
“1953年,我们设计人员正式参与进来,筛选征集到的140多件设计方案,第一次筛选留下30多个方案,第二次筛选只剩下几个。” 杨信勇回忆说。
1953年3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个,向专业设计人员和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归纳、修正成最终的图样。
杨信勇告诉记者,1953年后,他们的工作就是对既定方案的颜色、高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57年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算起来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从发布征集通知到最终定稿用了8年。
纪念碑·选材
百吨碑心石 34天运送30公里
整座纪念碑由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如果算上浮雕等石料,整座纪念碑总共用了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才得以砌成。在纪念碑所有的石料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块整石料碑心石的采运。提供碑心石的青岛石料厂原厂长,86岁的王文建说:“大约在1953年春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全国寻找适合建纪念碑的石料,最后找到了青岛石料厂。”
王文建回忆,找一块好石料其实不难,但石料采集好以后,如何运送重达100多吨的石料确实是个难题。对石料进行第一次加工整形,确保石头内部没有缝隙后,准备运往青岛车站。位于浮山的采石场距青岛车站约30公里,大部分是丘陵地,再加上缺乏运输设备,搬运大石料非常困难。
后来有人想出办法,将大石料放在一个无缝钢管的初坯上,由进口拖拉机牵引向前拖动。“运送的速度很慢,一天行驶不到1公里。短短的30公里,一共用了34天才到青岛火车站。”王文建说。
有关资料显示,碑心石采运工作于1953年4月11日开始,至10月16日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历时7个半月,有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
纪念碑·泥塑
真人当模特 先做泥塑再雕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170多个人物浮雕,这些浮雕需要先做泥塑,再由雕刻人员按照泥塑的形状雕刻在纪念碑上。
参加纪念碑花纹创作的老艺术家顾士元,把泥塑过程称为雕刻的第一次创作。
他告诉记者,参与第一次创作的大多是中央美术学院留学归来的专家们,纪念碑上所有的浮雕和花纹都必须要艺术家们先创作泥塑,然后雕刻组再根据泥塑进行雕刻。
做浮雕并不是专家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做的,而是有模特作为参照。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所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中提到,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先做泥塑人体,再穿衣服。
而塑人体要对照模特儿,为了让人物更逼真,专家们也会找一些战士来做模特儿,有的战士同意脱衣服,有的战士不同意脱,说什么也得穿条短裤。
纪念碑·雕刻
两年单练兵 精工巧匠门槛高
“纪念碑上浮雕和花纹的雕刻是100多名雕刻工匠,用了近3年时间完成的。”老艺术家顾士元告诉记者。他回忆说,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在全国招募雕刻技术精湛的人员,参与纪念碑的建造。
当时在上海工作的顾士元被单位推荐给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有单位的推荐,并不一定能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还要经过考试,确保雕刻技术精湛才行。
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拿了一块样品让大家去做,两个星期后,如果完成的作品被认为是合格的,就被留下来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
经过严格考核,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淘汰了,留下来的有100多人。
顾士元告诉记者,因为对纪念碑雕刻的要求很高,所以1953年到1955年只是练兵阶段,需要进一步培训、学习。
1955年后,雕刻组的100多名成员才正式依照第一次创作的泥塑形象进行雕刻。雕刻工作进行了近3年,到1958年才全部完成,再加上匠人们练兵的两年,仅雕刻部分就用了5年时间。
纪念碑·题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3幅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
然而记者从北京画院提供的史料中看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主席共写了3幅。
毛主席给工作人员带来口信说,要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问他们哪一幅可以用。
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取单个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
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3幅字中取出个别字重新编排的,虽然不是取自一幅,但仍不失毛主席的书法神韵。
上海红色基地有哪些地方
上海有非常多的红色基地,比如:
中共一大会址:黄浦区兴业路76号。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
中共四大纪念馆: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6号。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静安区新闸路613弄12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遗址:虹口区四川北路1649弄32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静安区成都北路893弄1-11号。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会址):静安区武定路930弄14号。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静安区浙江北路118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黄浦区云南中路171-173号。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长宁区江苏路389弄21号。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静安区愚园路81号。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静安区安义路63号。
茂名路毛泽东旧居: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7号。
国歌展示馆:杨浦区荆州路151号。
《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播放处(黄浦剧场):黄浦区北京东路780号。
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徐汇区徐家汇衡山路811号。
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虹口区四川北路1953弄44号。
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周恩来避难地):虹口区黄浦路15号。
思南公馆: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
龙华烈士陵园:徐汇区龙华西路180号。
陈望道旧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杨浦区国福路51号。
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83025-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