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藏(十二)
第十三天
2021年6月24。
时隔多日,再次续写。
这一日的行程是从林芝到昌都,入住八宿县然乌湖。
途径色季拉山、鲁朗林海、古乡湖,波密。全程360公里。
先上几张美图养养眼。
318国道上的车明显比317多。狭路相逢,让者胜。行驶在路上,各种路况总会让人不由自主想起《流浪地球》那句经典: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交汇处,有一座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是世界第28高峰,据说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被誉为“云中的天堂”。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首,据说每年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真面目只有十几天,因其不轻易示人,也被称为“羞女峰”。
所以,我们也没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的风姿,但卡还是要打的。
一边是仰望南迦巴瓦峰,一边是波涛胸有的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中国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切穿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后形成的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其穿越地区大多为无人区,1998年10月到11月,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大峡谷,经过精密测量,得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504.6公里,极值深度为6009米,从长度和极值深度等指标,证实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上第一大峡谷”。
当时打卡时并不知道这里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实很近,只是肤浅的兴奋着拍照,后来才知道,我们错失了一次多么珍贵的机会,后来杨哥说,这是此行他三大遗憾之一。
雪山、草原、牦牛,这样的纯净美丽看多了呆久了,似乎也没了初见时那份拍照的热烈,惊艳过后是隽永。
鲁朗林海: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位于被誉为“雪域瑞士” 的林芝鲁朗镇境内,在318国道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这里,除了密集丛生的灌木,便是云杉和松树,挺拔葱茏,密密麻麻,“幼林葱翠母林幽”,令人振奋,也令人沉溺,也有一种不敢探究的感觉。
这里的松花,也开出了别样的美。
又遇一位摩旅族人。
诗人王心鉴有一首描写鲁朗林海的诗:“雪峰林立草葱茏,半山翠雨半山晴。溪畔经幡澄心绪,云海花田一重重。”
天气瞬息万变。没有犹豫,说变就变,率性而自然。
马儿们,是否已习惯了这里变化莫测的天气?
鲁朗小镇,广东省援建项目。我们一行到这里时,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些干净的建筑静立此处。
“丹青绘宏图粤海连西藏同德同心携手迈步香巴拉,
华章续春秋雪域披盛装载歌载舞感恩筑梦新时代”。
此行大多数时间就是坐车里看风景,坐车里除了看风景、睡觉、就是拍照了。
我为了拍照,一直坐副驾驶位置,也是最晒的位置,从西藏回来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皮肤又干又黑,苍老了10岁。
但是当时,就觉得此生不知还能再来吗,格外珍惜沿途的景色,所以就一直拍啊拍,沿318的归途中,最后几天,似乎也拍饱了,就拍得少了点。
泥石流的痕迹随处可见。美景的背后也隐藏着危险,如同有光就有阴影,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包含阴阳和辩证统一。
忽然想到了荣格所说的“阴影”,与意识所选择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不相容、人格中黑暗的、被压抑的和没有发展起来的的部分,如眼前的看到的泥石流,一旦发展起来,是否会不可遏制的奔涌而下?
迫龙沟特大桥。
西藏最大跨径的斜拉桥,全长743米,颇为壮观。
帕隆藏布江。
称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是水量最大的支流。帕隆藏布水系大体上在林芝市波密县。因为两大河流(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前段即“波密藏布”)在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境内合流而称帕隆藏布。
排龙乡、帕隆隧道、迫龙沟这些名称里的“排龙、帕隆、迫龙”其实都是音译的不同而已。
帕隆藏布大峡谷在深度上是世界第三大峡谷,深3555米,相当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的1.67倍,仅次于排位世界第二的尼泊尔王国境内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深4403米),超过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0米)。
可惜,又是一个失之交臂的大峡谷,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大峡谷。
彼时,正迷恋尾鱼的小说,从成都入藏的路上,经过青城山:讶,这是司藤的老家啊。而大峡谷里面发生的各种神奇的事件,也让我对西藏的大峡谷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可惜,此行,一个也没看到。
这块写有“易贡藏布”字样的指示牌,随手拍的,当初拍的用意估计就是想留个经过的地名吧,从西藏回来也好几个月了,想着未完成的游记,一直是个心事,做事得有始有终吧,再次整理当时的照片,节奏慢了下来,便可以慢慢搜看一些当时去过、经过的地方,然而当时无知无觉的走过,现在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11年前这里曾发生一次震惊世界的特大山崩。
关于这次山崩,找到一段这样的描写:
易贡乡的藏民被一阵惊天动地的声音吓呆了,跑出门一看,只见附近一座3000多米高的山头,整整被削去了1000多米,泥石流一路奔腾而下,堵住了易贡湖的下游。据说,坍塌的土石方量达三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1个三峡。十一座三峡的土方从3000米的山头奔涌而下,这是什么概念?有两个结果可以侧面见证一下其气势:
坍塌时土石流神挡杀神,佛挡灭佛,把岩基上所有的覆土和植被全部刮去,即便是下压的气流都是那样威猛无俦,到达谷底后继续向对岸山头冲击,气流经过之处,山坡上的树木被齐整整截断,清理出一条林间通道来。
这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的一击,还封住了易贡湖的出水口,湖水在三个月时间内从7米上升至60多米,林芝地区调集了所有的挖掘机械,在坍塌的土坝上开掘了一条疏水口,然而这无济于事,终于有一天,土坝溃塌,易贡湖水顷刻间倾泻而下,从海拔2700米一气冲到了下游藏南印占区西昂河流域(海拔150米)。
其结果是,当年印度政府向联合国投诉,说是中国在上游试验气象武器了。
而经过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当年发生的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或许这随手的一拍,是潜意识里的一种缅怀吧。或许还有警醒。
通麦特大桥。
通麦大桥处于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两条江的交汇处。
南北流向的为易贡藏布,河流起源于那曲嘉黎县;东西流向的为帕隆藏布,河流起源于昌都境内的然乌湖。
提到通麦,知道的人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通麦天险”,“通麦坟场”,因为这里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而经过这里的人流量比“亚洲第一大泥石流群”——甘肃省舟曲县要多得多,自然事故发生率要高了很多。
通麦大桥曾有三座,我们看到的是第三座,其他两座基本已废弃不用。
第一座:五十年代修建的永久性钢筋水泥浇筑大桥。2000年4月9日那次震惊世界的易贡特大山体滑坡事件后被冲毁;
第二座:建于2000年的滑坡事件后。2001年该桥移交给西藏武警交通第四支队维护管理,同时承担大桥的守护任务。由于通麦大桥是318国道的咽喉要道,桥头有武警全天候驻守,且禁止拍照。由于是保通性工程,这座大桥每次只允许1辆车通过。2013年发生了几起可怕的桥面垮塌事件后,2013年8月2日至9月10日,老桥一度被重启使用,2015年这座双塔双跨大桥又发生了钢架结构错位导致交通一度中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悬索桥是2013年垮塌后修复的样子,该桥最早的桥板为木板,后面铺设了钢板,现在这座桥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游客们观赏拍照的地方。这座大桥运行了16年;
第三座:2015年底11月29日, 通麦特大桥通车。
号称“通麦坟场”的通麦天险,曾经让每个经过这里的人胆战心惊,从波密县102道班到排龙乡的20多公里,曾是川藏线上普遍认为最为凶险的“死亡路段”。5年前,平缓的盘山土路仅能让一车通行,两侧仅有将近半米距离,一边是不时落石的峭壁,一边是百米悬崖。2016年4月13日,通麦天险最后的屏障——迫龙沟特大桥也宣布通车,通麦天险从此不再,天堑变通途,三座桥梁见证了“死亡路段”的消失。
如今,通麦特大桥、逼龙沟特大桥、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五条隧道,“五隧两桥”的川藏公路通麦段让“通麦天险”沦为了“历史名词”,过去需要2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要20分钟。
虽然没有了以往“通麦天险”的可怕,但是这一带属于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南部地带,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叉地带,地质复杂而活跃,容易有不稳定地质现象的出现,整治改建减少了路线的危险级别,但也不可以太过于掉以轻心。
平安最重要。
心中的圣地(126)——波密到林芝
波密到林芝,是西藏地区最美的路段之一,也是进藏人员最多的路线。
我们从昆明一路过来,因为疫情的原因,遇到的进藏 旅游 车辆比较少,在这一段,相对就多了起来吗,而且各种交通工具都有。看看我们前面的这两位摩托手,这车,这人,这装扮,够酷!
还有比他们更有有意思的,在我们前面行驶着的一辆车,借助车上厚厚的浮灰,绘了一张地图,仔细看了看,居然和我们行走的路线是相同的!可我们在路上并没遇到他们啊,看来是我们走得比较快,过了波密后我们追上了他们。
这是一辆来自武汉的车,经历了那场疫情劫难之后,终于可以出来耍了!也许和我的想法一样,此时,走滇藏线是最为安全的。英雄所见略同啊!哈哈!
在这一段,车辆明显多了起来,这也是西藏地区车流最多的线路了。
前面这辆车是鲁D牌照,是来自枣庄的,这可是我们徐州的邻居呢。走到了现在,终于看到了外地自驾车辆开始陆续进藏了。
这也是武汉的车,看来武汉出来的车不少。不光有车流,还有人在徒步,不知是要去哪里。我们的车满员,不然可以带她一段。之前几次进藏,就经常带人,这次是没办法了。
前面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通麦大桥。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著名通麦天险路段上的咽喉工程,这座大桥我也经过了几个“版本”,目前在同样的位置还分布着不同 历史 时期的三座跨江大桥,现在通车的通麦特大桥为单塔斜跨大桥,原来的两座已经暂停了机动车辆的通行。
现在的这座大桥比我前面两次经过时的大桥要气派和坚固了很多,现在的这座桥命名为通麦特大桥。之前的两座能够通车的桥叫做通麦大桥。
仅仅从桥面的宽度就可以称得上“特大”两个字。之前走过的大桥,宽度只有现在的一半,第一次2007年经过的大桥只允许单车通行。
现在通过通麦特大桥,与在内地经过的公路桥没有两样感觉。
从通麦大桥的建设 历史 ,就可看出藏地公路的建设历程。
第一座通麦大桥于1950年代修建,2000年被易贡湖大溃坝冲毁。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湖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特别是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后,原有的一座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及附近的一些公路被冲毁,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当时连远在墨脱县背崩乡的雅江解放大桥也被冲毁。
通麦大桥是一座保通性工程,该桥的建成,使中断的318国道得以畅通。没有通麦大桥,就无法保障318国道的畅通。冲毁的通麦大桥再次建成后,每次只允许两部车同时过桥,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铁索桥都在颤抖。出于安全考虑,当时不允许对通麦大桥拍照。如今原有的双塔双跨大桥已经暂停了机动车辆通行。第二座通麦大桥建成后,于2013、2015年连续出现故障。第三座通麦大桥建成于2015年底, 大桥设计为单塔单跨跨自锚式空间主索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为单塔的支流易贡藏布,全长415.8米,主跨为256米,高59.5米。
车子开过通麦特大桥后,我让传奇停了车,我想记录下不同的几座通麦大桥。可当我下车走向江边后,发现除了能看到特大桥外,之前的那两座桥根本就看不到了,全部被江边的植物给遮挡住了。而且越往江边走,位置越低,越是看不到下面的桥体。
只能在树枝的缝隙中,隐约看到老大桥的一点点影子。看来只有用无人机航拍才能看清楚全貌。通麦悬索吊桥、 汽车 保通便桥和新建的256米单跨单塔悬索桥,三桥并列,已经成为西藏公路交通发展的见证。可惜我所在的角度,没法看清楚并列的三座桥,想回看老桥的愿望没能得以实现。
那就好好记下这座通麦特大桥的样貌吧。
从通麦大桥开始,通麦镇-排龙乡的14公里路段,号称"通麦坟场"。有的人统称这里为通麦天险,曾是川藏公路南线最险的一段路。当年我曾走过这一段,波密县城和林芝县鲁朗镇之间,14公里路程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
这里号称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甘肃省舟曲县号称亚洲第一大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川藏难,难于上西天",最难的路段就是这里。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高山滚石难以预料,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加之路窄导致错车的空间极小,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据说,建成通车后,已经发生了数千起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
针对这个“死亡地段”,建设者们不断对道路进行整治改建,通麦天险这个"肠梗阻""卡脖子"路段的改建工程于2012年底-2016年4月进行,总投资近15亿元,建成了"五隧两桥"。原来二十来公里的路缩短为5公里多,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这里再也没有了死亡威胁,且安全便捷。
开车通行在隧道中,不仅遭遇不了泥石流塌方的威胁,也看不到悬崖上裸露的山体,从人的心理感觉上也安全了很多。
在这一段路上,隧道一个接着一个,五条隧道几乎是连着的,以此保障了这段路的安全通行。
前面,在帕隆藏布江上,又见一座大桥—迫龙(帕隆)沟特大桥。这座迫龙(帕隆)沟特大桥飞跨在迫龙藏布大峡谷,汹涌的易贡藏布上,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迫龙沟特大桥为西藏自治区内最大的公路双塔斜拉桥,大桥全长743米,桥跨布置为:156米 +430米 +156米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边跨为混凝土主梁,中跨为钢混组合梁。其中1号索塔高146.7米,2号索塔高139.7米,桥面以上塔柱为A型,桥面以下合并为单柱形式,下部采用群桩基础。于2015年11月26日12点15分完成合龙。
它所在的国道318通麦至105道班段以及102滑坡群是川藏公路自然灾害多发路段,易发塌方和滑坡,致使路基损毁严重。加之这一路段的通麦大桥是单行道,过往车辆必须单车错时通过,时常造成交通阻塞。2016年4月13日,已建成的国道318线川藏公路102滑坡群和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这标志着通麦天险路段全部贯通,从此天险不再险!
转摘几张网图,看看以前这里的道路状况。由此可见当年的这段天险之路是多么的险!
2003年7月21日,来自北京的骑行者经过通麦天险时被飞石砸中头部,不治身亡。2012年6月16日夜间,一辆依维柯中型车在经过通麦天险的老虎嘴路段时,掉入帕隆藏布江中,10名乘客全部被江水冲走而遇难。
当年,在这段14公里的死亡道路上,每天都有事故发生,每年都有很多车辆坠崖报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有些人永远消失在这条帕隆藏布江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山体、路基构造,使这段路每年都被损毁。虽然年年都修,但终不能抵挡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这段路的严重毁坏。
现在建成了隧道和桥梁,这一段路很轻松就可以通过了,后边到林芝就更是一路畅通了。道路畅通了,但因为多个隧道的路途,途中的美景也就没有了,可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次经过鲁朗时因为天色已晚,没有停车,南迦巴瓦也再次错过,多次往返318这一段,都没能见到南迦巴瓦,看来是我今生与它无缘,随后,一路驱车直达林芝。
波密至林芝|圣城不远,迷情藏东,仰云上天堂南迦巴瓦
本次行程: 全程约230公里
波密—许木乡 —古乡 —通麦天险—
鲁朗—色季拉山口 —林芝
睡了个甜甜的梦。起床望向窗外,不远处的山被云雾环绕。波密是一个常年被雪山环绕的小城,景色多样壮观,有草原森林,上古冰川,三四月有大片的桃花林,七八月有黄灿灿的油菜花。波密是距离墨脱最近的县城,曾经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也成过往,如今波密公路已通,但路况依旧差,经常塌方。
我们还在商量着,要去往原始大森林里,走进神秘的树葬。还是继续行路,前往林芝。对于停留波密一日,我其实很是愿意。在川藏赶路的日子,我有很多的遗憾,很多的地方并未抵达,也不忍即将抵达目的地后的分别。
一路行来的川藏,此刻的波密,即将抵达的圣城拉萨,令我越来越忧伤。我是不忍分离的人儿, 情愁别离的幽风一刮起,我的心便不由得感伤 。
少时读周国平《理想的星空》,有句话让我很有共鸣,感觉自己也是如是一般。 也终于理解自己苦苦执着于某些事的缘由,以及对于 那些人世间 苦难的共情。
“我原是一个易感的人,容易为情所困,跳不出来。我又是一个天性悲观的人,从小就想死亡的问题,容易看破红。因此,我面临双重的危险,既可毁于色,也可能遁入空。我的一生实际上都是在与这两种危险作斗争,在色与空之间寻找一个安全的中间地带。我在寻找一种状态,能够使我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
还是放弃了原始大森林的探险,继续上路。 人生总要有点遗憾。 也带着对墨脱未竟的梦,终归踏上了前方的林芝。
都说从波密到林芝是西藏的瑞士、西藏的江南。在这段路上,一边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一边是青山环抱。
雅鲁藏布峡谷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带。《莲花》里,庆昭用红色粗线画出徒步的路线。绿色细线画出雅鲁藏布江,然后用手指轻轻掠过那些地名。 庆昭对善生说,你看,有一段路,会与这条大江如影随形。
下雨了。在离开波密的中午时分。数不尽的上坡路,路面坑坑洼洼。旅者也一波接着一波的遇见。我们在徒步了三四公里后,有一个开车的当地大叔要去前方的嘎朗。他告诉我们,这里有著名的“嘎朗王朝”遗址。
说的我心下非常向往,直言说要跟着大叔一块去看看,于是大叔载上我们三个踏上了前往嘎朗的征程。
嘎朗王朝在波密县城西南,距离县城15公里左右,依山而建,伴着嘎朗湖,一年四季“静看闲云野鹤,闲听花开花落”。
相传公元一百多年前由吐蕃王朝第十七代赞普(英武之王)的意思止贡赞普的儿子夏赤建立的嘎朗王朝,历经53代之久,最后王朝覆灭,王室之人纷纷逃难,留下行宫遗址,直至今日。 这里青山环绕,古树参天,自然风光优美,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在嘎朗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我也仿若一个闯入者,带着对嘎朗的历史叩问,离开了。
之后,小苛搭上一辆车先走,我和昭君在后面慢慢走路,望着对面雪山,望着那个能够通向墨脱的方向,眸子里的寸寸渴慕,如花绽放。不停的拍了很多照片后,目光才脱离墨脱。
也在不久后,搭上了一个四川叔叔的大货车,他的目的地也正是林芝,我们俩喜出望外。波密到通麦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到了通麦大桥。
穿越318国道的人都知道,从波密县城扎木镇,通麦至排龙15公里路段,通麦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是川藏最险的一段路,在波密和八一之间,全长14公里,这段路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这里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难,难于上西天”。
在雨季时,山洪和泥石流常引发山体滑坡而使公路中断,著名的102滑坡段就在其间。行走川藏南线,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麦、排龙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
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318国道的咽喉工程,是一座临时保通性工程。大桥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它是一座神奇的大桥。
杳无人烟,坐在卡车里,隔着玻璃向外望去,远山披着黛青色,山峦叠嶂,丛林密布,沟壑纵横;山路蜿蜒曲折,路的一边是悬崖,另一边是汹涌咆哮的的雅鲁藏布江。 路面坑坑洼洼,多处地方窄的仅容一辆小车通行,路面上不湿也不滑。
自稻城亚丁之后,已经许久不曾见过大雨倾盆。 所幸啊,今日亦是万里晴空。
不过,在2016年伊始,318国道排龙到通麦段已不再是天险,在通麦大桥通行的那一刻,“天险”已然变成”通险"。通麦大桥通过后,我揪着的心放下了。
老狼在歌词里唱:“有多远就走多远/我不会怕难/有多远就走多远/一百到一千/风景就像水一般/流到你面前/他们都与路无关/尽管灿烂/有多远就走多远/就在这一转眼/一转眼间扩散/一转眼间蔓延/你所还有时间/我还能走多远......
你不知道路将引你去向何方,你只是走在上面,不停地走。不停地遇见,告别,然后忘却。仿佛等候在荒原里,一株孤独的花朵。
南迦巴瓦巨大的三角峰体终年云雾缭绕,从不肯轻易露面,因此藏人赋予了南迦巴瓦“雪电如火燃烧”、“直刺蓝天的长矛”这样惊心动魄的名字。
更有传说南迦巴瓦是因为砍下了兄长加拉白雷锋的头颅而羞于露面,从而终日云雾缭绕,难见阵容。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瓦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
叔叔一路说道,如果有缘,我们可以看见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她是一座处女峰,常年云雾缭绕,难以望其全貌。 据说能看到南迦巴瓦峰全貌的人,能免除六世轮回。
依着这一美好传说,我对南迦巴瓦有着极大的期待。如若有缘一望,哪怕冰山一角一瞥,在我心里,对我将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鼓励。神山圣水,万物有灵。我的寸寸渴慕,如一朵冰山雪莲一般绽放在这天堂的巍巍高山之上。
终于在期盼中,南迦巴瓦峰宛若少女一般,羞答答的出现,纤尘不染。白云游移,缓缓揭开南迦巴瓦面纱。
7000米的山峰,仿佛触手可及,蛰伏千年,惊鸿一瞥。此刻身处大峡谷里,仰望着它。我想,哪怕只是一瞥,是否能够洗净曾所受苦难?是否可以淘洗出真正的自己?在这个最具男人气质的“云中天堂”之端。
无数次的梦里情景,冰山上的你傲然舒展在我面前, 披着白云哈达, 近的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端。千万年来,无声诉说着时空翻转的古老洪荒。没有人能看清你层层叠叠的过往,一如你的第一次悄然绽放。
静默、矗立,无声、如一朵渴慕雨水的沙漠之花。我蹲在你面前许久、许久,才依依不舍告别。我的走路变轻,生怕惊扰了你,羞怯惊艳的面庞。
离开南迦巴瓦峰。穿过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一、二号隧道、通麦大桥、迫龙沟特大桥等地方后,道路也逐渐平坦起来。拿出电话,开始联系小苛,他还在我们前方。已然和搭车叔叔沟通好,让小苛下车,在前方等着我们。
在和小苛汇合后的不久,终于到了鲁朗。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这里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从低往高的灌木丛和云杉、松林组成了“鲁朗林海”。 “鲁朗林海”在318线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是一片云山雾海的森林,有“叫人不想家”的美誉。
如诗如画,周边雪山林立,沟内森林葱茏,林间有整密如人工修剪的草甸,成群的牛羊在草甸上安详的吃着草,许多民居修建在山环水复的天上森林,周边溪流蜿蜒,勾勒出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传说中有名的石锅鸡,朋友嘱我一定前去尝尝。
从通麦大桥过来就一直在转山林。西藏同胞有一个习俗:“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猴年转森林。”相传这是从古老的年代始,佛祖留给人间的诣意。鲁朗的森林一圈一圈,我们转了不知多少圈。
那么,如若真得可以,在这一圈一圈转森林中,我前世的罪孽是否可以减轻一些呢?
怀着美好祈愿,我们也开始翻越川藏线的第十二座大山——色季拉山(海拔:4720米)
色季拉山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色季拉山垭口处事拍摄南迦巴瓦峰的其中一个位置。但因为距离过远,加上容易受色季拉山和南迦巴瓦各自局部天气环境的影响,想拍到好的照片也较为不易。
车过垭口开始下山,眼前顿觉一亮。墨绿色的原始森林,携着一股清新怡人的空气扑面而来。山下风光孤绝绮丽。 下山后不久到达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林芝。那个每年春季桃花漫山的地方。继续前行20公里处抵达林芝地区的首府八一镇。
6 林芝你好
抵达八一镇,要和搭车师傅告别了。
师傅把我们放在了高速公路上。宽阔的马路,仿佛让我想起了北京,匆忙赶路的车辆,疾驰而过。只是此地却不及北京拥挤的万分之一。
我们三人慢慢走在人少的路上。离目的地林芝已经很近很近,心下无比的放松与畅意。半小时后,坐上林芝当地卖菜大叔的三轮车抵达林芝。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平均海拔3100米。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西向东平行伸展,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林芝就静卧在这三大山脉的怀抱之中。
林芝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方。优美的风光,让你仿佛置身天堂。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也正因为它山高水长,人力难及,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
尼洋河飞花间溅玉,青山间云卷云舒。
对于远方的路, 如果你不知怎么走,那就大胆向前。路有些长,每一步都算数。路有些远,花朵与星辰都在。
通麦大桥很壮观吗?
通麦大桥是川藏318国道的咽喉工程,是一座临时保通性工程。大桥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的支流易贡藏布,全长258米,主跨为210米,高31.5米。个人感觉不是很壮观
通麦大桥为何不让拍照
1、通麦大桥是一座桥梁,桥梁的安全受到了严格的保护,因此不允许拍照。
2、拍照会影响桥梁的安全,还可能会危及游客的安全。
3、另外,有些设施可能会拍到机密文件等内容,因此不允许拍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