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中医药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邮编是多少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邮编为230012,该校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前江路1号,是一所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二、安徽中医药大学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2005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2016年学校以优异成绩分别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试点认证。
学校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分别坐落于合肥市前江路1号、梅山路103号、史河路45号,寿春路300号。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653.10万元。图书馆藏书近201.5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9.35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标本中心储藏了15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馆。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73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1376人)。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00人(含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718人。国医大师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47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28人。有来自国内外的55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22个专业列入一本招生),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国内一流学科B类项目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12个。有7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个安徽省中医药重点专科。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坚持“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在扎实做好专业教学基础上,注重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十二五”以来,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
学校注重办学特色的彰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举办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建立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中心。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0—2015年学校共有学生200余人次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领域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80 余项。学校曾被授予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近五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连续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标兵单位”称号。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积极促进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54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等国家级项目近200项,取得研究成果3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奖一等奖3项)。现有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
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与黄山、亳州、六安、桐城、庐江、绩溪、舒城、太和等10余个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华润三九、江苏康缘、亿帆鑫富、海南海力、广州一方、安徽济人药业等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4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积极为政府在出台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以“肝豆状核变性诊治”为优势的专科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为广大患者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其都成为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
在59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电话
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安徽中医药大学有几个校区
安徽中医药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办电话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生开学报到时间及入学考试军训转专业指南须知
安徽中医药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安徽中医药大学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安徽中医药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 是一本还是二本 ;
在合肥,找一位有名的老中医,主要治疗肝和胃!~
找王键吧。是新安医学王氏第六代传人,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院长,其中医造诣很牛逼的。现仍在城隍庙对面的国医堂门诊,你自己查一下看看
![]()
有谁知道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裴天祥家庭住址?
他给看过的很多人在找他,手机都关,就是有事情不希望别人找了,就不要到人家家里去了吧。
从水丽坊自在城坐什么公交车到梅山路中医院
地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从水丽坊自在城到梅山路中医院需要乘坐地铁5号线转地铁1号线最后乘坐地铁2号线。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发挥中医药学优势,弘扬新安医学特色的医院。
安徽中医学院和福建中医大学哪个好
安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9年,坐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是安徽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和科研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是安徽省第七、第八届文明单位。2011年安徽中医药科学院获省政府批准组建。
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多人(含附院),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80余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者300多人,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28人,享受政府津贴27人,博士119人。有来自国内外的3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创新团队(新安医学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中医内科产业创新团队)以及10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建设: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9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1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精品课程16个。
教学工作:学校拥有2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0余项,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建有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中心、标准化PBL教室,有力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200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
科研工作: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与省内外企业建立了20多个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900多项,科研经费7000多万元,获研究成果300余项。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获安徽省“产学研合作优秀奖”。
人才培养: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己任,坚持以生为本,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及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爱国荣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与康缘药业联合举办康缘班,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专业,与长春中医药大学、湘雅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建立了四校合作联盟。
实习就业: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附属临床学院,在省内外建立了近150家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挂钩,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20,000多名中医药及相关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5年学校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国外留学生。2002—2010年共选拔了百余名学生赴日本、韩国、瑞典等地留学就业。
新校区建设:我校新校区(少荃湖校区)建设项目获准启动实施,被列入安徽省“861计划”。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95亩,坐落在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少荃湖畔,计划建成后可以满足在校生15,000人的各类用房。目前校园总体建设规划方案已确定,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开展。
安徽是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发祥地,名医辈出,影响深远。面对新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学校积极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秉承“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弘扬“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努力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推进和谐。我们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我校,为弘扬祖国医学和维护人类健康而踵事增华,建功立业。
福建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体系完善。学校设有9个系、部,4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院,有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多人,研究生900多人。
师资力量雄厚。全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4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拥有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2002年和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成绩。
学科体系健全。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省局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局级)三级科研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以来,作为福建省八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康复学等学科,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学校再次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临床实力较强。学校有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等8所附属医院,19所教学医院,26所实(见)习医院,临床基地实力雄厚,体系健全。有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专病,12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校本部设立国医堂医院,为社会提供服务。
办学条件优越。拥有两个校区,共占地1096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8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900多万元,图书文献总量140多万册。学校各类设施优良,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行政、生活等设施,建设了富有中医药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校园。学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四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内地第一所招收台湾学生的中医药院校,现有台港澳学生及外国留学生400多名,其中多数为台湾学生,对台交流与合作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是事业单位吗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是事业单位。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发挥中医药学优势,弘扬新安医学特色,为广大患者创造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直属单位,是学校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对外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阵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