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是哪里什么时候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是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岷江,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998年灌溉面积达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通过规划灌溉沟渠,加固河岸,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
,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蜀守李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75年。由于孕育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持续发展,都江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范例。
都江堰渠首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取水枢纽,座落于成都扇形冲击平原顶端,既扼守着岷江出山口的水势,又控灌渠首以东广大灌区,位置关键、选址精妙。渠首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各类附属工程组成,三大工程首尾呼应、联合运行,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诸多问题,为都江堰灌区兴水之利、避水之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等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总结出“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都江堰水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江堰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286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76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8县(市、区),供水功能发展到生活、生产及生态供水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游的紫坪铺水库及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等的先后建成,都江堰渠首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调度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灌区水利工程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
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吗?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如下:
1、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枯水期的大部分江水会流入内江;而在汛期,多余的江水会从外江流走。
2、进入内江的水会进入第二道分水设施——飞沙堰。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特大洪水等非常情况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都江堰的地位:
都江堰在建成之后的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造福着一方百姓。
同时,都江堰还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所有人值得见骄傲的。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