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十大古陵墓
神秘的十大古陵墓如下:
1、武则天墓
武则天墓乾陵是遭过盗墓贼光顾最多次数的古代帝王陵,前前后后有记载的,就有17人之多,每一人背后都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机械队伍,但还是在武则天墓前折戟沉沙。
武则天墓实在是太过于诡异,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当中,三百多次的盗掘活动,全都以失败告终,武则天这位生前极其尊荣的女人,在死后也一样,继续留给后人数不尽的谜团。
2、成吉思汗陵
相传近800年来一直保护成吉思汗墓陵不被人发现的一个诅咒,2002年声称找到成吉思汗墓的美国考古队,放弃挖掘行动撤出外蒙古。
3、昆仑古墓
昆仑山还有地狱之称,据说有一个死亡谷,顾名思义就是来这里的生物都没有活着出去的。人一旦进入死亡谷都会命丧于此,它的周围有许多尸骸,还有一些坟墓,给人的感觉就是阴森恐怖的,以至于无人敢踏进这里。
4、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八座,东汉帝陵五座,曹魏帝陵一座,西晋帝陵五座,北魏帝陵四座,五代后唐帝陵一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
5、曹操墓
曹操生前仇人多,而且名声不好,据说曹操就到了70多个假墓来迷惑世人。2009年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教学困难高陵墓主为曹操。
6、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的墓葬,也是墓葬人数最大的一个。木瑾一号坑就有186距墓葬一海。这座大墓也是盗洞最多的一个木,尽管被盗多次,但它出土的文物还是非常的多,也极具研究价值。
7、清东陵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埋葬着五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两位公主,共161人。
8、奈费尔塔里王后陵
奈费尔塔里一词的意思是“最美丽的人”,无怪乎她是拉美西斯二世国王最宠爱的妃子。她去世时,这位伟大的法老开始在王陵谷修建规模堪称最大、最为豪华的陵墓。三个墓室的墙上都贴着描绘着奈费尔塔里王后在“天堂”的生活。
其中许多画保存完好,仿佛是昨天才刚刚画就的。可是,盗墓者盗走了奈费尔塔里王后的木乃伊及其佩戴的许多珠宝。但因以下两个原因使他闻名遐迩:一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座国王的墓;二是他的那些臭名昭彰的诅咒。
墓本身小得出奇,以致不得不利用墓室边上的一个洞穴来存放陪葬的财宝。图坦卡蒙法老墓自挖掘以来,一些华丽的陪葬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出。与此同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盛传任何进入其墓地的人都将遭受厄运的诅咒,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9、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的地下墓穴
1599年,西西里岛巴勒莫嘉布遣会的修士在一座修道院下发现一些地下墓穴,在墓穴中有一些制作木乃伊的完整工具。时至今日,人们还可以在当地看到身着各时期服饰的、腐烂程度不一的、高高悬挂着的尸体。一具被称作“睡美人”的木乃伊是一具保存完好的两岁女童的尸体。
10、图坦卡蒙法老墓
咒语相信大家都是在电视中见过,在古老的埃及真实存在过“法老咒语”。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扰法老安宁者,死神会降临到他的头。人们把这句话称之为法老咒语,去过陵墓的人都离奇死亡。经过检测发现,是陵墓内大量毒气所致。
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
邙山下的24位帝王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
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
历史上洛阳13朝为都,邙山又是风水极佳之地,除了帝王,无数的文臣武将也埋藏在这里,曾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形容。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难以分辨的麻烦。尽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历史记载,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太容易。
严辉说,经过此次调查,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
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5帝葬于邙山。东汉陵区主要位于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汉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据文献记载,曹文帝首阳陵、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分布在这里。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市南蔡庄北的晋武帝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
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
和此前依靠文献文字记载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GPS卫星定位、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调查人员实地探查发现墓冢,然后利用卫星定位,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等。严辉说,这样的调查一劳永逸,陵墓在哪儿一目了然,不会再出现仅仅知道大致范围而难以确定具体位置的问题。
光武帝原陵的新发现
在已知晓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刘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了汉家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基业。长期以来,刘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认为在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那里有一座人称“刘秀坟”的陵墓,并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该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还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但事实上,考古界和史学界对光武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认为,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是在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间的古代墓冢不仅密集,而且大小冢结合,要件齐全。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个邙山地区别无第二个如此规模庞大而又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所以此即东汉帝陵核心区域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严辉说。
该陵区现存有5座独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线,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另外还有1座位于上述4座的西侧,即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从清代开始,人们虽然对它们的归属、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均认为是帝陵。5座大冢中无论封土直径还是规模,都要数大汉冢,因此严辉认为,大汉冢极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
严辉说:“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的祖陵,构建宏大的陵园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能与之匹配。我们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和建筑遗址群,另外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汉代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
如今的大汉冢前竖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写该陵墓为安帝恭陵。经过这一次的调查,这个碑刻可能要重写,光武帝原陵的字样要刻到这里。
邙山帝陵曾普遭盗毁
一般认为,帝王陵不但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价值连城,如秦始皇陵打开后出土的随葬品轰动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价值有多大呢?
严辉说,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样,一是这些帝王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倾全国之力来造陵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盗毁严重。
从历史上的记载看,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八月入洛阳,九月即趁丧葬之际,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扫而光。后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
唐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刮古物,洛阳首当其冲。1904年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欧美竞相购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胁迫当地村民的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后来大都流失海外。
洛阳数十年来曾发掘大量古墓,后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
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儿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浑肃穆,地下幽宫深邃,气象森森。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帝王生前的威仪与身后的排场。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盗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
严辉说,目前对帝陵的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状况和各个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该队先期对北魏孝文帝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清楚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机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2006年3月,他们还对孟津县东山头村的玉冢进行了调查和勘探,这个墓冢的直径94米,属于帝陵级别的墓冢,处于东汉陵区和北魏陵区的结合点,其性质对于解决邙山东汉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关重要。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发掘帝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严辉说。但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惊的新发现
洛阳的邙山陵墓群被有些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对此你怎么看呢?
自古有云:"生于苏杭,葬在北邙。"在千年帝都洛阳北面的邙山上埋葬着无数的古代帝王将相和风流名仕,是我国最大的古墓群,号称东方金字塔。究竟,这么大的古墓群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北面的邙山上,面积750平方公里。地跨洛阳下属的7个县区。根据考古记载,这里已探明的帝王墓包括:东周时期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所以说这里是全中国埋葬古代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但是,这里埋葬着多少帝王呢?谁也说不清楚,从古到今留下可查阅的资料有特别少,加之古代连年战火和猖狂的盗墓对这些陵墓的大肆破坏,造成了现在无法判定每座陵墓的主人。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一些史料记载以及勘探中找到一些线索。
比如,比较出名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墓,即汉光武帝陵。再有东汉定都洛阳,共有10位皇帝长眠于洛阳,其中五位葬于邙山之上。出去光武帝还有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灵帝。其中光武帝的原陵有5绝:一是枕河蹬山;二是一园千柏;三是汉陵晓烟;四叔鼓掌”啾啾“;五是众柏成像。接下来的,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均都洛阳,因此这些朝代的君王陵墓也均建在邙山。魏文帝曹丕倡导俭葬,他依山为陵,葬于邙山首阳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甚至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北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他自己身体力行,死后葬于孟津。
那么洛阳邙山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大的墓葬群呢?这还要从我国宋朝说起,宋朝以前,洛阳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天下之中之说,所以宋朝以前有很多朝代定都于洛阳,其中包括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这些朝代的帝王死后自然而然的就葬在了洛阳就近的邙山上,后来很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云集于此,他们死后向往着离帝王墓近一点,也纷纷葬于邙山,这里墓葬群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还有另一种封建迷信风水的说法,帝王选择陵墓更是慎重。邙山这里,北带黄河、南望伊阙,而且地势开阔,在古人眼中是绝好的风水宝地,自然也就成为历代帝王最向往的安葬之所。所以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陵墓群。
现在当您经过洛阳邙山的时候看到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陵墓,请不要惊讶,因为这里是东方金字塔!
![]()
洛阳邙山为什么不能挖 邙山陵墓群介绍
1、邙山的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所以不能挖。
2、邙山陵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邙山一带“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理想营坟之所。
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邙山陵墓群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邙山陵墓群现状和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邙山陵墓群,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位于邙山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第三条 在邙山陵墓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规划建设、考古发掘、旅游开发、生产生活或者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实行国家保护为主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邙山陵墓群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的领导。
市文物行政部门是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作。
邙山陵墓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作。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邙山陵墓群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和邙山陵墓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邙山陵墓群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及时拨付。邙山陵墓群保护经费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适当增加。
鼓励国内外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发展邙山陵墓群文物保护事业。
邙山陵墓群的保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物、教育等部门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本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邙山陵墓群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都有权依法制止、举报。对于在邙山陵墓群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者市文物行政部门给予奖励。第十条 邙山陵墓群已发现并确认的重要墓葬和遗址包括:
(一)东周墓地。位于孟津县平乐镇金村东,汉魏洛阳故城内城东北城垣内,面积1200米×1000米。
(二)大汉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南。以坐标N 34°46.520′,E 112°34.975′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600米。
(三)二汉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西北。以坐标N 34°45.977′,E 112°35.070′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四)三汉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北。以坐标N 34°45.701′,E 112°35.125′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五)邙山陵墓群调查编号707号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以坐标N 34°46.581′,E 112°36.227′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六)邙山陵墓群调查编号722号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以坐标N 34°46.524′,E 112°36.026′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七)刘家井汉代大冢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刘家井自然村。以坐标N 34°47.244′,E 112°35.239′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八)曹魏征东大将军、大司马曹休墓。位于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服务区东约100米。以坐标N 34°46.461′,E 112°34.705′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九)西晋文帝崇阳陵。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后杜楼村北1500米。以坐标N 34°45.0294′,E 112°44.2001′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十)西晋武帝峻阳陵。位于偃师市首阳山镇南蔡庄村北2500米。以坐标N 34°45.0001′,E 112°41.9963′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十一)北魏孝文帝长陵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约800米。以坐标N 34°45.9596′,E 112°25.0573′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二)北魏宣武帝景陵。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冢头村,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以坐标N 34°44.084′,E 112°24.430′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三)北魏孝明帝定陵及其陵园遗址。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东山头村东南。以坐标N 34°46.506′, E 112°33.764′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四)北魏孝庄帝静陵。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上寨村。以坐标N 34°42.273′,E 112°22.518′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0米。
(十五)后唐明宗徽陵。位于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东南。以坐标N 34°47.088′,E 112°33.912′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0米。
根据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成果,应当及时依法增补重要墓葬和遗址。
邙山在哪里?搜寻邙山的资料
分类: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解析: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观以奉祀老子。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武则天避暑行宫、中清宫、下清宫等古建筑。唐宋时期,每逢重阳佳节,上邙山游览者络绎不绝。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邙山上。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至三国(公元220年-280)时期的古墓。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在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无封土;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00米以上,高50余米。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旅游:
邙山又名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其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古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唐代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称为“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洛浦秋风、铜驼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北邙山》 作者:【沈佺期】 年代:【唐】 体裁:【七绝】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