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太多了。放不下。百度hi我,我给你。
1940年代
1947年 《擦鞋童》 (Sciuscià) 意大利 意大利 狄西嘉
1948年 《栅栏外》 (Monsieur Vincent) 法国 法国 莫里斯·克劳
1949年 《单车失窃记》 (Ladri di biciclette) 意大利 意大利 狄西嘉
[编辑] 1950年代
1950年 《玛拉巴加之墙》 (Au delà des grilles) 法国 法国意大利 意大利 雷尼·克莱曼
1951年 《罗生门》 (Rashomon) 日本 日本 黑泽明
1952年 《禁忌的游戏》 (Jeux interdits) 法国 法国 雷尼·克莱曼
1953年 未颁发
1954年 《地狱门》 (Jigokumon) 日本 日本 衣笠贞之助
1955年 《宫本武藏》 (Miyamoto Musashi) 日本 日本 稻垣浩
1956年
《大路》 (La Strada) 意大利 意大利 费里尼
《卡佩内克上尉》 (Der Hauptmann von K?penick) 德国 德国 赫穆特·考特纳
《洗衣女人的一生》 (Gervaise) 法国 法国 雷尼·克莱曼
《缅甸的竖琴》 (The Burmese Harp) 日本 日本 市川昆
《恶魔奎维托克》 (Qivitoq) 丹麦 丹麦 埃立克·巴林
1957年
《卡比莉亚之夜》 (Le Notti di Cabiria) 意大利 意大利 费里尼
《恶魔夜晚来》 (Nachts, wenn der Teufel kam) 德国 德国 罗勃·席欧麦
《里拉大门》 (Porte des Lilas) 法国 法国 雷内·克莱尔
《印度之母》 (Bharat Mata) 印度 印度 梅布·克汉
《九条命》 (Ni liv) 挪威 挪威 阿尔纳·斯库恩
1958年
《我的舅舅》 (Mon Oncle) 法国 法国 贾克·大地
《英雄们》 (Helden) 德国 德国 弗朗茨·彼得·威茨
《复仇》 (La Venganza) Flag of Spain.svg 西班牙 胡安·安东尼奥·巴登
《一年长的路》 (La Strada lunga un anno)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 迪圣提斯
《曼哈顿的大人物》 (I soliti ignoti) 意大利 意大利 马利奥·莫尼塞利
1959年
《黑人奥尔菲》 (Orfeu Negro) 法国 法国 马歇·卡谬
《桥》 (Die Brücke) 德国 德国 宾哈·维基
《大战争》 (La Grande Guerra) 意大利 意大利 马利奥·莫尼塞利
《丛林里的诱惑》 (Paw) 丹麦 丹麦 阿斯翠·贺宁·杰生
《河上村庄》 (Dorp aan de rivier) 荷兰 荷兰 冯斯·罗德麦克斯
[编辑] 1960年代
1960年
《处女之泉》 (Jungfruk?llan) 瑞典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卡波》 (Kapò) 意大利 意大利 吉洛·庞帝科佛
《真相》 (La Verité) 法国 法国 亨利·乔治·克鲁佐
《马卡里奥》 (Macario) 墨西哥 墨西哥 Roberto Gavaldón
《第九圈》 (Deveti krug)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 France Stiglic
1961年
《穿过黑暗的玻璃》 (S?som i en spegel) 瑞典 瑞典 英格玛·柏格曼
《哈利与管家》 (Harry og kammertjeneren) 丹麦 丹麦 班特·克里斯坦森
《永远的人》 (Immortal Love) 日本 日本 木下惠介
《重要的人》 (ánimas Trujano) 墨西哥 墨西哥 伊斯梅尔·罗德里格兹
《普拉西多》 (Plácido) Flag of Spain.svg 西班牙 路易·加西亚·贝兰卡
1962年
《花落莺啼春》 (Les dimanches de ville d'Avray) 法国 法国 塞吉·布吉农
《伊列克卓》 (Elektra) 希腊 希腊 米高·卡柯扬尼斯
《诺言》 (O pagador de promessas) 巴西 巴西 安塞尔莫·杜阿特
《拿坡里的四天》 (Le quattro giornate di Napoli) 意大利 意大利 南尼·劳埃
《特拉云坎的珍珠》 (Tlayucan) 墨西哥 墨西哥 路易斯·阿尔科利萨
1963年
《八又二分之一》 (Otto e mezzo) 意大利 意大利 费里尼
《水中刀》 (Nó? w wodzie) 波兰 波兰 罗曼·波兰斯基
《塔兰托》 (La Tarantos) Flag of Spain.svg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罗维拉·贝雷塔
《红灯笼》 (Ta kokkina fanaria) 希腊 希腊 瓦希利·乔吉亚迪斯
《古都》 (Twin Sisters of Kyoto) 日本 日本 中村登
1964年
《昨日今日明日》 (Ieri, oggi, domani) 意大利 意大利 狄西嘉
《乌鸦居民区》 (Kvarteret korpen) 瑞典 瑞典 波·怀德堡
《萨拉》 (???? ????) 以色列 以色列 艾法姆·季松
《秋水伊人》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法国 法国 贾克·德米
《砂之女》 (砂の女) 日本 日本 敕使河原宏
1965年
《大街上的商店》 (Obchod na korze)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扬·卡达, 艾玛·克洛斯
《土地之血》 (To homa vaftike kokkino) 希腊 希腊 瓦希利·乔吉亚迪斯
《绝交信》 (K?re John) 瑞典 瑞典 拉斯·马格纳·林格伦
《怪谈》 (Ghost Story) 日本 日本 小林正树
《义大利式之结婚》 (Matrimonio all'Italiana) 意大利 意大利 狄西嘉
1966年
《男欢女爱》 (Un homme et une femme) 法国 法国 克劳德·李路许
《阿尔及尔之战》 (La Battaglia di Algeri) 意大利 意大利 吉洛·庞帝科佛
《法老》 (Faraon) 波兰 波兰 杰兹·卡瓦莱洛威治
《金发女郎之恋》 (Lásky jedné plavovlásky)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米洛斯·福曼
《三》 (Tri)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 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
1967年
《严密监视的列车》 (Ost?e sledované vlaky)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伊力·曼佐
《迷幻的爱》 (El Amor Brujo) Flag of Spain.svg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罗维拉·贝雷塔
《智恵子抄》 (Portrait of Chieko) 日本 日本 中村登
《快乐的吉普赛人》 (Skupljaci perja)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 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
《恋人们的旋律》 (Vivre pour vivre) 法国 法国 克劳德·李路许
1968年
《战争与和平》 (Война и мир) 苏联 苏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偷吻》 (Baisers volés) 法国 法国 特吕弗
《消防员的舞会》 (Ho?í, má panenko)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米洛斯·福曼
《保罗大街上的男孩》 (A Pál utcai fiúk) 匈牙利 匈牙利 佐尔坦·法布里
《带枪的女孩》 (La ragazza con la pistola) 意大利 意大利 马利奥·莫尼塞利
1969年
《焦点新闻》 (Z) 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 柯斯塔·加华斯
《跨越纳若维河》 (Bitka na Neretvi)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 维尔伊科·布拉吉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苏联 苏联 伊凡·佩耶夫
《慕德之夜》 (Ma nuit chez Maud) 法国 法国 埃里克·侯麦
《阿达伦31》 (?dalen '31) 瑞典 瑞典 波·怀德堡
[编辑] 1970年代
1970年
《调查可疑者》 Indagine su un cittadino al di sopra di ogni sospetto 意大利 意大利 艾利欧·培特利
《初恋》 (Erste Liebe) 瑞士 瑞士 麦斯米伦·雪尔
《和平》 (Hoa-Binh) 法国 法国 拉乌尔·库塔
《平静的田园》 (Paix sur les champs) 比利时 比利时 Jacques Boigelot
《红颜孽债》 (Tristana) Flag of Spain.svg 西班牙 布纽尔
1971年
《费尼兹花园》 (Il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意大利 意大利 狄西嘉
《柴可夫斯基》 (Чайковский) 苏联 苏联 伊格尔·塔拉克
《电车狂》 (どですかでん) 日本 日本 黑泽明
《警察》 (????? ??????) 以色列 以色列 艾法姆·季松
《移民》 (Utvandrarna) 瑞典 瑞典 扬·特洛尔
1972年
《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 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法国 法国 布纽尔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苏联 苏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我爱你罗莎》 (??? ???? ???? ????) 以色列 以色列 莫什·米扎西
《我最亲爱的小姐》 (Mi querida se?orita) Flag of Spain.svg 西班牙 海梅·德·阿米尼昂
《新天地》 (Nybyggarna) 瑞典 瑞典 扬·特洛尔
1973年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法国 法国 楚浮
《切罗基大街的房子》 (???? ????? ????) 以色列 以色列 莫什·米扎西
《行人》 (Der Fu?g?nger) 德国 德国 麦斯米伦·雪尔
《邀请》 (L'Invitation) 瑞士 瑞士 克劳德·葛雷达
《土耳其狂乐》 (Turks fruit) 荷兰 荷兰 保罗·范赫文
1974年
《阿玛珂德》 (Amarcord) 意大利 意大利 费里尼
《吕西安·拉孔伯》 (Lacombe Lucien) 法国 法国 路易·马卢
《躲猫猫》 (Macskajáték) 匈牙利 匈牙利 卡罗利·马克
《洪水》 (Potop) 波兰 波兰 泽西·霍夫曼
《休战协定》 (La Tregua) 阿根廷 阿根廷 Sergio Renán
玛丽尔海明威的个人资料?
玛丽尔·海明威,美国大文豪海明威的孙女,好莱坞女星,生于1961年。身高近1.8米,有着模特儿的身材。年轻时是好莱坞知名女星的玛丽尔作风大胆,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过三级影片。但同时作为一名好莱坞的女演员,玛丽尔也曾达到事业的高峰,凭借影片《曼哈顿》(1979年)中饰演伍迪·艾伦高中时期的女朋友而获1980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人物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玛丽尔·海明威
家乡: 美国太阳谷
国籍: 美国
出生年月: 1961年
职业: 演艺 好莱坞女星
成就: 1980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
一部曾经在CCTV-6播过的电影 叫美国黑帮 但不是贩毒的那个 是还没有电的那个时代的 关于复仇
电影《教父 I》
基本信息
◎译 名 教父 I
◎片 名 The Godfather I
◎年 代 197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犯罪/剧情
◎IMDB评分9.1/10 (348267票)Top250:#2
◎导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原创音乐:尼诺·罗塔/Nino Rota
◎作 曲 尼诺·罗塔 Nino Rota
◎主 演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 Vito Corleone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 Michael Corleone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 Tom Hagen
黛安娜·基顿 Diane Keaton .... Kay Adams
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 Sonny Corleone
约翰·凯泽尔 John Cazale .... Fredo
索菲娅·科波拉 Sofia Coppola .... Michael Francis Rizzi (uncredited)
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 Capt. McCluskey
塔里亚·希雷 Talia Shire .... Connie
阿贝·维高达 Abe Vigoda .... Sal Tessio
理查德·康特 Richard Conte .... Barzini
罗恩·几贝特 Ron Gilbert .... Usher in bridal party (uncredited)
鲁迪·巴德 Rudy Bond .... Cuneo
理查德·布赖特 Richard Bright .... Al Neri
理查德·卡斯特尔诺 Richard S. Castellano .... Clemenza
剧情简介
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柯里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柯里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教父”有三个儿子:暴躁好色的长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勾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
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索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养子、家族参谋顾问汤姆·黑根, 并派人暗杀“教父”。 这是教父一生中遭遇的第二次袭击.第一袭击在电影中只用几句话就草草带过,而在小说中却是这样叙述的:一个小刺客抱着必死的决心冲进教父的房子并向教父投出了炸弹,教父因此受了伤而那刺客也被乱枪打死.
“教父”中枪入院。索洛佐要汤姆哈根设法使桑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桑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却发现医院里没有一个人,原来是警方亦和索洛佐串通一气,把医院的保镖全部赶走。于是在医院里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的斗争,最终保住了他父亲的性命。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索洛佐和警长要求和迈克谈判。因此迈克趁机想出计划杀掉索洛佐和警长。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索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罗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被巴西尼家族的人枪杀。“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
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桑尼报了仇。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医生把康妮带走,让旁人认为她得了精神病。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迈克·唐·柯里昂 。
教父精彩对白
“永远别让你的敌人知道你想什么”
“永远别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我们开出的条件你是无法拒绝的,要么是你的签字要么是把你的脑浆留在这份合同上。”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我费了一生的精力,试图不让自己变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们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可以。”
“总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会让你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请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接受正义,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一件礼物!”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是敌人更要接近他”
注:教父一里面被允许在柯里昂家族西迁后自立的两个人物——赛西欧和克莱曼沙,是柯里昂家族原本掌握“兵团”势力的头目,也是教父二里面在回忆片段里面,维托-柯里昂一起的两个人物。即和维托-柯里昂讨论逃避方诺西敲诈。后来赛西欧叛变被麦克除掉。
获奖情况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1990 国家影片登记获奖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电影获奖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男演员获奖 马龙·白兰度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男配角提名 詹姆斯·卡安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男配角提名 罗伯特·杜瓦尔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男配角提名 阿尔·帕西诺
奥斯卡奖1973 最佳导演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编剧获奖 马里奥·普佐
奥斯卡奖1973 最佳编剧获奖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奥斯卡奖1973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Anna Hill Johnstone
奥斯卡奖1973 最佳剪辑提名 William Reynolds
奥斯卡奖1973 最佳剪辑提名 Peter Zinner
奥斯卡奖1973 最佳音效提名 Charles Grenzbach
奥斯卡奖1973 最佳音效提名 Richard Portman
奥斯卡奖1973 最佳音效提名 Christopher Newman
奥斯卡奖1973 最佳音乐/歌曲提名 Nino Rota
金球奖1973 最佳电影(剧情类)获奖
金球奖1973 最佳男配角提名 詹姆斯·卡安
金球奖1973 最佳导演获奖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金球奖1973 最佳编剧获奖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金球奖1973 最佳编剧获奖 马里奥·普佐
金球奖1973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获奖 马龙·白兰度
金球奖1973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提名 阿尔·帕西诺
金球奖1973 最佳电影歌曲/音乐获奖 Nino Rota
英国学院奖1973 最佳男演员提名 马龙·白兰度
英国学院奖1973 最佳男配角提名 罗伯特·杜瓦尔
英国学院奖1973 最佳服装提名 Anna Hill Johnstone
英国学院奖1973 最佳新人提名 阿尔·帕西诺
英国学院奖1973 最佳音乐获奖 Nino Rota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1973 最佳男演员获奖 阿尔·帕西诺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1972 最佳男配角获奖 罗伯特·杜瓦尔
国家评论协会奖(美) 1972 最佳男配角 获奖 阿尔·帕西诺
精彩剧照
电影《教父 II》
基本信息
◎译 名 教父 II
◎片 名 The Godfather II
◎年 代 197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犯罪/剧情
◎IMDB评分9.0/10(202093票)Top250:#3
◎导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作 曲 尼诺·罗塔Nino Rota
◎主 演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 Vito Corleone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 Don Michael Corleone
罗杰·考曼 Roger Corman .... Senator #2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 Tom Hagen
黛安娜·基顿 Diane Keaton .... Kay Corleone
丹尼·艾洛 Danny Aiello .... Tony Rosato
Kathleen Beller .... Girl in 'Senza Mamma'
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 Sonny Corleone (uncredited)
约翰·凯泽尔 John Cazale .... Fredo Corleone
索菲娅·科波拉 Sofia Coppola .... Child on steamship in N.Y. harbor (uncredited)
Troy Donahue .... Merle Johnson
塔里亚·希雷 Talia Shire .... Connie Corleone-Rizzi
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 FBI Man #1
阿贝·维高达 Abe Vigoda .... Sal Tessio
Tito Alba .... Cuban Pres. Fulgencio Batista
剧情简介
在西西里,少年时代的维托父兄皆为当地黑手党首领唐·乔奇所杀。在母亲舍命掩护下,维托得以逃脱,并来到了美国。这已经是1901年的事了,第二代教父回忆起父亲的青年时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创业的艰辛。
迈克和妻子凯为儿子托尼举行了圣餐仪式和庆祝活动。但就在当夜,迈克遭到了袭击,所幸没人受伤。面对接管家族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迈克又回忆起了父亲唐·维托到美国后的“奋斗”历程。
迈克一步步进行着复仇。同时他也在不断拓展家族的势力。通过与吉尔参议员勾心斗角的明争暗斗,迈克终于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饭店,并开展了赌博生意。就在迈克尔扩大家族的势力时,一名叫海门.罗斯的黑道人物又闯了进来,企图占领迈克的地盘。双方在暗地里展开了较量。迈克尔不满足于在国内已有的势力,他的手又伸到了古巴。然而革命的爆发却使他的计划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罗斯收买了迈克尔的哥哥弗雷多为他提供情报,企图暗杀迈克。但迈克也已对罗斯采取了暗杀行动。迈克尔含泪处置了弗雷多,却不禁回忆起当年父子兄弟间其乐融融的情景。
迈克的不法行为终究为他招来了麻烦。政府展开了对他的调查。迈克受到了一系列的指控。然而借助权术,迈克又一次转危为安,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迈克成功地对付了政府的调查,但他的妻子凯却再也受不了这种充满了暴力、暗杀和罪恶的生活。她去做了人工流产,含泪离开了迈克。
亲人的离去和兄长的背叛使迈克深受打击。金钱和权势并未给迈克带来幸福。他孤独地坐在湖边的住宅外,茫然地望着远方……
获奖情况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 1993 国家影片登记
英国学院奖 1976 最佳剪辑 提名 Peter Zinner 、 Barry Malkin、Richard Marks
英国学院奖 1976 最佳新人 提名 罗伯特 德尼罗
英国学院奖 1976 最佳音乐 提名 Nino Rota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电影 获奖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男演员 提名 阿尔·帕西诺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男配角 获奖 罗伯特 德尼罗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男配角 提名 Michael V. Gazzo、李·斯特拉斯伯格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女配角 提名 塔里亚·希雷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导演 获奖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编剧 获奖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里奥·普佐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艺术指导 获奖 Dean Tavoularis 、Angelo P. Graham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艺术指导 获奖 George R. Nelson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服装设计 获奖 Theadora Van Runkle
奥斯卡奖 1975 最佳音乐/歌曲 获奖 Nino Rota、Carmine Coppola
金球奖 1975 最佳电影(剧情类) 提名
金球奖 1975 最佳导演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金球奖 1975 最佳编剧 提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里奥·普佐
金球奖 1975 最佳新人 提名 李·斯特拉斯伯格
金球奖 1975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提名 阿尔·帕西诺
金球奖 1975 最佳电影歌曲/音乐 提名 Nino Rota
电影《教父 III》
基本信息
◎译 名 教父 III
◎片 名 The Godfather III
◎年 代 1990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犯罪/剧情
◎IMDB评分7.610(68799票)
◎导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 演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 Don Michael Corleone
布里奇特·方达 Bridget Fonda .... Grace Hamilton
安迪·加西亚 Andy Garcia .... Don Vincent 'Vinnie' Mancini-Corleone
黛安娜·基顿 Diane Keaton .... Kay Adams Mitchelson
Helmut Berger .... Frederick Keinszig
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 Sonny Corleone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约翰·凯泽尔 John Cazale .... Fredo Corleone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索菲娅·科波拉 Sofia Coppola .... Mary Corleone
乔治·汉密尔顿 George Hamilton .... B.J. Harrison
Joe Mantegna .... Joey Zasa
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 Father Andrew Hagen
塔里亚·希雷 Talia Shire .... Connie Corleone-Rizzi
John Abineri .... Hamilton Banker
Diane Agostini .... Woman with Child at Street Fair
Vito Antuofermo .... Anthony 'The Ant' Squigliaro, Joey Zaza's Bulldog
剧情简介
在《教父续集》面世十六年之后,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逼于经济因素而拍了这部帮会电影经典的第三集,整体成绩虽不及前二作,但仍为柯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诗式的完结篇。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迈克此时已步入老年,他想将家族事业从黑道漂白,向欧洲的大企业和上流社会发展,并准备安享晚年,不料发现白道的斗争跟黑道一样激烈,最后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决纷争。本片主要角色沿续前两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亚演饰新一代接班人,导演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也参加演出。
内容:时间已经是1979年。迈克已经年过七十。政府不断地追查他的罪状,使他萌生了弃恶从善的念头。他向家族提出停开赌场,集中一笔财富做正当生意。
为了赎回灵魂,迈克晚年想把违法挣来的资产转向欧洲,使其合法化。他通过在梵蒂冈教廷的关系网来实施这一计划。当梵蒂冈银行出现巨额亏空时,迈克认为机会来到了。
迈克的儿子托尼在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却不愿当律师,而酷爱歌剧艺术。迈克决定让大哥逊尼的私生子文森特继承家业,当第三代教父。文森特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迈克言听计从,因而很得他的欢心。但他也是个好色之徒。 他一面和女记者幽会, 另一面又追求教父的爱女玛丽。但迈克不允许文森和他女儿结合,因为黑手党的教规禁止自己人通婚。为此玛丽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双方疏远了。
特鲁西指示乔扎撒刺杀教父及其伙伴,教父在文森特的帮助下死里逃生。在教父养伤期间,文森特用计杀死了乔扎撒。教父想退出江湖,文森特表示他想继承克里昂家族的首领。但教父提出:他必须与自己的女儿玛丽划清界限,文森特答应了。他就是第三代教父:文森 克里昂。
迈克让文森特假装叛变,打入了对方内部,摸清了情况。
为了清除最后几个仇敌,迈克派了手下到纽约和西西里各地追查。然而,当他和归来的妻子凯一起观看儿子托尼表演的歌剧时,一场血腥的残杀就发生在他身边。新教皇被刺杀。文森特也派人杀死了特鲁西及其追随者。一个杀手潜入了歌剧院。在枪声大作中,迈克死里逃生,但他的爱女却为了掩护他而牺牲。权力使迈克登上了辉煌的巅峰,但权力也使迈克沉入了罪恶的深渊。他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在悔恨和绝望中渐渐地离开了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 。。。
幕后花絮
本片主要角色沿续前两集,并加入了安迪.加西亚演饰新一代接班人。本集被认为是三部中最弱的一环,但总体水平仍然很高,为柯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诗式的完结篇。帕西诺的表演比以前有更丰富的层次感,人物的悲剧性得以凸现。但科波拉女儿索菲娅扮演的女儿一角却成了公认的薄弱环节。
·索菲娅·科波拉(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女儿),扮演麦克·克里尼的女儿,而不是像在教父第一集(1972)中继续扮演他的外甥女。薇诺娜·莱德原本出演这一角色,但她以过于疲劳为由谢绝了。
·在最初的剧本中有汤姆·哈根在其中。因为没有和派拉蒙谈妥他的报酬,罗伯特·杜沃拒绝演出。结果是,B.J.哈里森的角色被重新修改成像哈根这样的角色。
·罗伯特·杜沃在电影中提出,他扮演汤姆·哈根,应得的报酬是五百万美元。制片方否决了这一要求,并重新安排角色,由乔治·哈米尔顿扮演新的律师的角色B.J.哈里森。现在的台词中就有了一句:哈根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教堂仪式之后,在麦克·克里尼的聚会上,由乐队演奏的第一首歌,名字是Cuban Rhapsody(古巴狂想曲),与教父第二集(1974)夜总会场景中,新年前夕晚会上的表演者Yolanda唱的歌曲的调子一样。
·麦克的聚会上,可以在人群中看到有一对双胞胎姐妹的特写镜头,她们有着黑色的长发。教父第一集中,同样可以在唐·维托·克里尼从医院回来的场景中,看到相象的两个女孩。
·双胞胎是桑尼的女儿。
·索菲娅·科波拉角色中的婶婶,正是她的亲婶婶特莱·莎尔。
·马汀·斯柯西斯的母亲是妇女中的一个,她们想让文森特停止抱怨冷漠的邻里关系。同样在《好家伙》Goodfellas (1990)可以看到。
·在《教父》系列三部曲中,橘子的出现都暗示着一场死亡或者是结束即将来临。麦克·克里尼死在了一些橘子的旁边,当直升机撞上来的时候,有一只橘子正在桌子上滚动着。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答应拍摄计划,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他个人和摄影棚的资金困难。派拉蒙通过了五千六百万美元的预算,同时附加了一些严格的条件:他必须支付给作者-制片人-导演百万美元的酬金,电影的最后版本不得
伍迪艾伦为什么说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是到场
伍迪艾伦一贯认为奥斯卡颁奖典礼与他的艺术趣味不符,认为任何有关艺术的竞争都属无聊。所以,即便他的影片被奥斯卡选为最佳,他也拒绝出席。伍迪艾伦仅有一次出现在奥斯卡舞台上,但是与领奖和颁奖无关。2002年,在74届奥斯卡举行的颁奖典礼中,伍迪.艾伦第一次走上了舞台。此前,发生了911事件。组委会设置了一个环节,纪念遭受袭击重创的纽约市。颁奖典礼上将要播放一个电影集锦剪辑片断,这些电影全部都以纽约为背景。但介绍人应该是谁?奥斯卡组委会第一个便想到了伍迪.艾伦。他是老纽约,他是电影人,他几乎所有电影都在讲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尤其是《曼哈顿》,整部电影除了故事外,还可看做是伍迪.艾伦献给纽约的一部典雅的充满魅力的黑白相册。
请问大导演辛迪艾伦有那些作品?
没听说辛迪艾伦,应该是伍迪·艾伦吧。
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风流绅士》,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傻瓜入狱记》,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性爱宝典》(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与死》,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妮·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