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侯祠三义庙(武侯祠三义庙介绍)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21 12:2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侯祠简介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庙宇所在。它肇始于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惠陵修建时,在修建惠陵的同时也修建了汉昭烈庙。
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惠陵、汉昭烈庙旁,这格局持续到明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由于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超过刘备,民间习惯称为“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的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组成,主体建筑为武侯祠。武侯祠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等,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区域内还有众多的关于诸葛亮和三国文化的碑刻、匾额等。
武侯祠的园林区,位于武侯祠西侧,原是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墓园,区域内有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建筑,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风格的陵园建筑群。武侯祠毗邻锦里(锦里民俗区),可以一并游玩。
武侯祠的简介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西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文物区】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组成,历经风雨,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复。
早在唐代,武侯祠已经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朝大诗人杜甫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它与先主庙、惠陵(刘备墓)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六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馆内文物荟萃,唐及后代关于诸葛亮和三国文化的碑刻50余通,清代以来的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馆内收藏有钟、鼓、鼎古文物及字画数千件,三国文化的典籍数万册。
此外,还有“三国文化陈列”、“孔明苑”、“群贤堂”、 “结义楼”、 “香叶轩”、“桃园”、“游客中心”等集参观、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景点和服务设施,环境优美,内容丰富。
锦里古街和园林区分别在古建筑群的东侧和西侧。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
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
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
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
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
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
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
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
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
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
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
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
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惠陵: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四月病逝于永安宫;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史称“惠陵”,惠陵距今1780多年,史书未有被盗的记载。
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陵墓等组成。
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为圆形。
墓冢四周,围墙环绕,现存砖墙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修,上有"汉昭烈皇帝之陵"几个大字。
据史书记载,陵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甘夫人,先死,葬于南郡,追谥为皇思夫人,刘备称帝后,下诏将其迁葬于蜀。
在迁葬途中,刘备病殂。
诸葛亮为此奏请刘禅,认为应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惠陵,刘禅准奏,与刘备同时入葬惠陵。
22年后,穆皇后也就是吴夫人逝世,也与刘备合葬惠陵。
【西 区】:原南郊公园。
2003年12月,为做强做大三国文化,合并为武侯祠西区。
南郊公园原系抗日将领刘湘陵园,该建筑群为中国传统官式建筑,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北方陵园建筑群。
【锦 里】:系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一条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
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锦里延伸段——水岸锦里也将在2008年底完工,2009年春节前开街迎客,水岸锦里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
休闲成都,来了不想走;人文锦里,走了欲再来。
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你可以进“成都武侯祠”官方网站,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有了

武侯祠是谁的墓
武侯祠是诸葛亮的墓。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武侯祠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
武侯祠占地15万平方米(230亩),由文化遗产保护区(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文化体验区(即西区,原南郊公园)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有“三国圣地”的荣誉。
武侯祠大殿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上刻历代文人墨客及军政名流诗词歌赋。后檐柱悬挂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对联:“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风。”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极显慈祥睿智。
成都印象丨三国圣地之君臣合祀武侯祠
2014年的7月21日是那年我们在成都的最后一天,那天游览的武侯祠也是成都游览的最后一站。
上午参观完武侯祠,下午同伴们就在成都东站做鸟兽散了。我独自一人从成都东站坐动车到重庆北站,再转火车回广州。
其实我们住的旅店附近不远处的川大校园里面,就有很多值得看的古迹和雅景,因时间紧凑,也只能忍痛放弃。
早上8:00多我们到达武侯祠的南郊广场,朱红的武侯祠殿宇就竖立在广场中央,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但这里并不是正门,正门在另外一则。
武侯祠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之时,距今约有1800年的历史。
沿中轴线依次建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惠陵、结义楼等建筑。
我们走到祠堂正门,仰头一望,一座高悬”汉昭烈庙”的匾额的大门屹立面前,两棵古松与一对石狮护卫着朱红飞檐的大门,庄严肃穆。
我当时跟众多初游武侯祠的游客一样,很是纳闷:大门上明明挂着“汉昭烈庙”匾,可大家为什么却叫它武侯祠?
“汉昭烈庙”的“汉”是当年刘备蜀国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后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就在此建了汉昭烈庙,这里原来是祭祀刘备的庙宇。
蜀灭亡后,两晋十六国为诸葛亮在成都建立了孔明庙,与刘备庙隔街相望。明朝时孔明庙香火旺盛,盖过了汉昭烈庙。
蜀王朱棣认为不合礼法,下令拆除了专门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大规模调整刘备庙,在里面增加了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从此刘备庙和武侯祠就合二为一了,这就是武侯祠君臣合祀格局的历史原因。
世人只知武侯祠,却鲜有人知刘备庙,殊不知武侯祠只是刘备庙的后殿。诸葛亮作为臣子陪伴在刘备庙,而民间却称整个建筑为武侯祠。
这其中缘由是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习惯把这里叫做武侯祠了。这也与诸葛亮的开诚布公,死而后已的精神有关,百姓借此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民国时期邹鲁的一首诗:“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道出了这民间的秘密。
我们跨过大门,走进一条用青石铺成的小道,迎来一处古柏郁郁葱葱的庭院,约50米长的小道通向二门。
小道两侧矗立着唐、明、清三代六座高大的石碑,左手边是明碑,右手边是唐碑。
其中最大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碑,建于809年。这块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
因裴文、柳书、鲁刻三者均为当世佳品,为此后人遂称之为“三绝碑”,是武侯祠的镇馆之宝。
我们看过明碑,唐碑,沿着甬道走向二门,只见二门上匾额上是清人吴英立撰写的”明良千古”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取自“君明臣良,千古垂范”,意思是说像刘备这样的明君和像诸葛亮这样的良臣,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楷模。
这匾额上“明”字很有意思,左边不是“日”,而是“目”,用目旁是说“明君”之“明”。
匾额下面还有两幅对联,上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下联: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匾额下面还有幅对联,上联:“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下联:“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意思是德才兼备的刘备三顾茅庐,求得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安邦定国大计;而刘备自从有诸葛亮的辅佐,就像鱼儿得到水,君臣如此融洽成就千古典范,如今上下一堂共同享受着后人的祭祀。
进得二门来,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门洞,门洞上分别刻着“华文”、“英武”。
左右门洞后的长廊侧壁上,嵌有大家熟悉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相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在《出师表》里找到了共鸣,满怀激情,一气呵成所书。
前后《出师表》全文有22个皇帝的“帝”字,每一个的写法都不一样。
继续向前便到了昭烈殿,大殿上面挂着“业绍高光”四个大字的牌匾,这块牌匾是由清同治年间的四川总督完颜崇实题写。
昭烈殿最为高大雄伟,正中是头戴冕旒、身着皇袍,宽面大耳、仪容丰满庄重的刘备贴金塑像。
左侧陪祀的是因自杀殉国而名留千古的刘备孙子刘谌,右侧原先摆放的是刘备儿子刘禅,因刘禅昏庸无能、丧国投敌,从宋朝开始就被取消了陪祀的地位,直到如今右则一直是空着。
刘备殿东西偏殿分别是关羽殿和张飞殿,偏殿门匾“义薄云天”和“诚贯金石”分别是对关张二人的历史评价。
关羽殿供奉关羽父子三人,及部将周仓赵累。
张飞殿则供奉着,张飞、张苞等祖孙三人。
我们穿过威严的刘备殿,走下这11级台阶,来到一座紧凑的四合院落,这就是诸葛亮的祠堂,即真正的武侯祠。
按古代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君主上臣子下,所以武侯祠比刘备殿低一个台级。当年诸葛亮正好辅佐了刘备11年,所以台阶一共11级。
祠堂门过厅门楣上悬挂上郭老1964年题写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的匾额。
正殿前悬“名垂宇宙”匾额,是康熙的第十七子允礼所写。
武侯祠过厅悬挂着董老1965年题写的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还有大画家徐悲鸿所书的“万古云霄一羽毛”。
穿过过厅回看,另一侧的过厅门楣上悬挂着另一块写着“武侯祠”的匾额,这块匾额由李老题写的。
这些题写都是表达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高风亮节的无限敬意。
诸葛亮殿,又叫“静远堂”,源自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训。
诸葛亮在家训《诫子书》中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后人取静、远这两个字来命名他的殿或者祠庙。
诸葛亮殿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面刻着“淡泊明志。
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光辉凝聚的焦点,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
殿内诸葛亮塑像居于正中,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尽现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儒相的风采。
两边便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二人为了护国,在公元263年邓艾率领魏军攻蜀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殿门额上有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
当年毛来武侯祠参观,在此攻心联前也是停步欣赏许久。
对联是清代文化名人赵藩书写,借颂扬诸葛亮,来提醒他学生岑春煊治理蜀国。
当时岑春煊是四川节度使,对百姓实行高gao压yao政zheng策ce。后岑春煊去武侯祠游览时看到了此联,颇深感触,后待民逐渐转为宽柔。
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往后穿过侧门就是三义庙,是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地方。
三义庙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始建于康熙年间,1997年迁建于武侯祠内。
从悬着“义重桃园”匾额的大门进去就是三义庙的正殿,殿内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
刘备塑像正上方还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神圣同臻””四个大字,落款是光绪年间成都民间靴鞋业行会,以前成都制鞋行业都把刘备作为老祖宗供。
三义庙的对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
三义庙后面是桃园,园门口竖着“桃园”二字的石碑,小空地上立着黑脸张飞、白脸刘备、红脸关羽三座石像。
穿桃园、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
成都著名的锦官深处,红墙竹影”就是指这里。
夹道两旁是红色弯弯的宫墙,宫墙外面是成片茂密的修竹。整条红墙夹道掩映在翠绿的竹林里。阳光穿透竹林,竹影摇曳映照在红墙上。
当清风吹动,那漫过墙头的竹叶就在头顶轻轻柔柔地舞动,红墙上的影子也跟随晃动起来,仿佛要穿越时空把我们拉向沉睡了千年的三国。
这条红墙青石路的夹道可以说是肃穆的武侯祠中最为柔情的部分。
如果在这夹道中说话的音量足够大,会听到清晰的回声。
而渐渐退去的回声就像是在呢喃的告诉你,在无论多么坚硬的地方,总会有一颗柔软的心。
最后我们来到夹道尽处,那是汉昭烈皇huang帝di刘备的墓冢惠陵。入口正上方挂的“千秋凛然”匾额,往里走几步就看到刘备墓。
刘备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刘备和甘、吴两位夫人的三人合葬墓。外形极为简朴,呈现一个大大的圆形。
墓地是诸葛亮亲自选取的风水宝地,至今保存完好,无人敢窥之。
陵前有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陵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
我们今天也是默念着杜甫的这首诗 ,循着诗圣的足迹,走进了武侯祠,缅怀和凭吊这位千古留名的智者。
游完武侯祠,透过森森古柏,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万古同悲也只能是流下两行清泪。
幸好,先主武侯同閟宫,一体君臣祭祀同。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人想必也不会太寂寞,照样可以煮着火锅论英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过往,当年的三足鼎立今安在?曾经的是非成败也不过是转头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武侯祠三义庙里的对联是什么?
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
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三义庙拜殿)
丕著勋名,一代君臣扶社稷;
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 (三义庙拜殿)
异姓胜同胞,应不数曹氏昆季;
丹心昭白日,能再延汉室河山。 (三义庙拜殿)
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
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三义庙大殿)
矢肝胆于桃园,当年臣主称三义;
囗囗名于竹策,此日英灵镇两川。(三义庙大殿)
义烈重桃园,世载益梁存汉祀;
勋名昭竹帛,千秋灵爽佐清朝。(三义庙大殿)
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
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君臣俎豆,永重西川。 (三义庙大殿)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79641-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