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人转演员路小波的老婆是谁魏三徒弟孙小宝
孙立荣。
孙立荣,女,1968年10月1日出生,辽宁省黑山县人,赵本山先生16号弟子。2006年5月14日至2014年8月7日连续参演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中扮演“刘能媳妇”,一而被熟知。2010年2月1日央视春晚小品《捐助》中扮演“钱阿姨”,在大型情景喜剧《来的都是客》中扮演“管大妈”。
2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300年的历史。
六人看戏两人转是那三个数字
6、2、8。
根据字面意思,六人看戏,有6,二人转,有2,然后在这看戏的和二人转的一共有八个人,所以为8。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
东北二人转的由来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东北二人转手绢怎么竖着转
方法/步骤
1、拇指在上面,其他四个手指握手帕,从内到外的上臂和下臂旋转,手帕总是成一张床单。
2、一手握住手帕,打开手帕从外面在前臂上和下前臂旋转,手帕总是成一张床单。
3、食指拿起手绢的一面,其他四个手指握着手绢,用八字腕将手绢打成片状为八字斑点。
4、所有的手握一边的手帕,手帕从外面的里面站转一圈,手帕脸对着前面变成片状为“前站芯片”。
5、用整只手握住手帕的一边,将手帕站在臀部旁边转一圈,将手帕的脸向一边为一边。
6、食指一边拿着手帕,其他手指拿着手帕,手帕打开前面的胸部或胸部的“外块丝绸”然后在腰前玩下块丝绸(手指向下,用食指捻手帕从外面围成一个圈,手帕面临分成表)。这样连续重复形成一顶一底两个挂车,用于上、下挂车。
注意事项:
手腕上要用巧劲
东北二人转歌词
《东北二人转转歌》
词:马金萍 曲:大平
演唱:小沈阳 沈春阳
春阳:哪呀咦乎嗨乎嗨
沈阳:哪了咦乎嗨
(呦~~~呦~~~~~呦 呐嚟咦乎嗨乎嗨 呐嚟咦乎嗨乎嗨)
沈阳:一块手绢 一把小扇
春阳:一男一女台上扭得欢
沈阳:伴奏的是一副呱嗒板
春阳:外加一只唢呐一把弦
沈阳:小曲小帽拉场戏 呦吼吼)
春阳:唱的多带劲 呦吼吼
沈阳:插科打诨逗得咱 逗得咱笑开颜
春阳:场院地头哪都能演那诶 多么大的舞台都能搁下咱
合:东北这噶哒宁舍一顿饭 内个不舍2人转
沈阳:一件彩衣一顶丑帽
春阳:一丑一旦台上无偏见
沈阳:打鼓的是东屯张老汉
春阳:外加敲锣的李老三
沈阳:说学逗又唱 呦吼吼
春阳:看着多有趣 呦吼吼
沈阳:舞到绝活更让人 更让人心舒坦
春阳:屋里屋外哪都能演 内诶 多简陋的地方都能搁下咱
合:东北这噶哒宁舍一顿饭 内个不舍2人转
(东北2人转呦吼吼 东北2人转内诶 你是咱关东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春阳:哪呀咦乎嗨乎嗨
沈阳:哪了咦乎嗨
2人转的起源
中国东北,东北二人转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等多种打法。
唱腔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二人转的根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