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阳门箭楼(正阳门箭楼简笔画)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11 22:2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阳门箭楼:一个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箭楼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前门大街北端,系北京城中轴线天安门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于1988年1月31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
正阳门箭楼,是一座非常壮观的古代建筑。一说老北京,总要把前门箭楼,作为一个标志,那是老北京人的情感所在。我一直以为,正阳门箭楼的全部建筑,都是原装的明代建筑。后来,看了一本书,叫《中国近代建筑史》,这才知道,箭楼历史的起起伏伏,也知道了,正阳门箭楼,也有西方的装饰。
想当年,元世祖忽必烈金戈铁马,建大都于北京。他围绕京城,建起60余里的城墙,和11个城门,正阳门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那时候正阳门,不叫正阳门,而叫丽正门。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把城南的城墙,向南又推进了0.8公里,并且在现在正阳门的位置上,再建城门,依然叫丽正门。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才改叫正阳门。
到了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朝廷为加强京城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各个城门前,都建起箭楼,正阳门南面的箭楼,正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正阳门与正阳门箭楼之间,由一座环形月墙连接,形成一个瓮城。
在之后的岁月里,正阳门箭楼几次失火,之后又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炮击正阳门箭楼,毁坏相当严重。1915年,袁世凯当政时,其手下官员朱启钤,看到正阳门与正阳门箭楼之间的瓮城,阻碍正阳门地区的交通,呈请改造正阳门瓮城。
朱启钤要拆正阳门瓮城,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难以进行。最后,袁世凯钦赐银镐,朱启钦持镐破土,这才使拆迁得以实施。正阳门改造的设计者,是一个德国建筑师,叫罗克格。他在箭楼东西两侧,增加了两个悬空了月台,在原来方形的楼窗上,加上了西洋的窗洞券套装饰。
正阳门箭楼,虽然有了西洋的装饰,不再是原来的方孔,但改的很美,与建筑本身浑然一体。也使得,原来具有防御战斗性质的建筑,变成了一个供人观赏的建筑。这一改动,虽然细微,但是,它却说明近代中国,在被西方炮舰轰开之后,国外的建筑不断入侵,即使是权力象征的建筑,也在悄然变化。

正阳门的具体地址在哪
正阳门的具体地址是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甲2号,如果去那边旅游找不到景点的具体位置,可以将英文名记下来,到时询问当地人即可或者通过导航软件直接搜索即可。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名丽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前门楼子”,它也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老城门。                                                                                                                                                      
                                                                                                                                   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和瓮城三个部分。瓮城现已被拆除,城楼与箭楼分隔在前门大街的两边。靠近天安门广场的是城楼,登上城楼,可以在各层展厅中,了解北京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正阳门箭楼是北京最高大的箭楼,楼下的城洞以前只能走皇家车马,现在游人可以从这儿走向前门大街。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
正阳门红色的部位叫什么
是正阳门城楼。红色的是正阳门城楼,通体灰色的则是正阳门箭楼,俗称前门。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
被誉为“天子之门”的正阳门,庚子年被烧后为何做了个假城门?
作者:金满楼
在以前,说到这“九门”,以前老北京常说“四九城”,这个“四”,指的是皇城(也就是紫禁城)的四座城门,也就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个“九”,指的是北京内城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和安定门,九门提督负责的“九门”,指的就是这内城的九座城门。
从方位上看,这“九门”分布并不划一,东面、西面、北面都是两座城门,分别是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但在南面,却有三座城门,这就是俗称“前三门”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
九门当中,正阳门规模最大,地位最高,原因很简单,这是“走龙车”的天子之门。在明清两代,正阳门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在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中,正阳门的规格高于其他八门,一向有“四门三桥五牌楼”的说法。
这“四门”,指的是正阳门有四个门洞,而其他八门都只有两个门洞;“三桥”指正阳门前护城河上的正阳桥,桥面被分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那条正对着箭楼门洞,这是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御道;“五牌楼”指正阳门牌楼的规格高于其他城门,有五个开间,在京城中轴线上占据显要位置。
由于位置处于北京内城南垣的正中,清朝皇帝的龙车出北京城时,不能走别的门而必须从正阳门出入。因此,正阳门又被称为“国门”。别的不说,皇帝每年最起码有两次要进出正阳门,一次是冬至时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时,要到先农坛去行“亲耕礼”。
此外,遇上皇帝要出巡时,车驾也必须从正阳门进出。正因为是天子出入的城门,正阳门的大门平时都是关闭的,只有皇帝来了,才能打开。至于其他人等,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只能从城楼两侧左右瓮城下的门洞进出。
从建筑布局来看,正阳门不仅是北京城的关键出入口之一,而且集城楼、箭楼和瓮城为一体,是中国古代非常典型而又完整的防御性建筑。从 历史 上看,正阳门城楼曾修了又毁,毁了又修,中间折腾了不止一个来回。
在元朝时,正阳门原名“丽正门”,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随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将南面城墙向外移出约二里,但城门仍旧是三座,即现在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不过,将元代的丽正门移至现正阳门的位置时仍称为“丽正门”,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丽正门才改为正阳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正阳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明正统四年(1439)时,正阳门南面添建一座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又建了一座瓮城,由此才构建完整。然而,城楼虽然建好,但从正统四年建成至今,正阳门历经多次磨难并多次毁于大火。据记载,正阳门在明朝时被焚毁两次,其中一次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四月,正阳门箭楼着火被焚毁。
清朝时期,正阳门又历经过三次火灾。首先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正阳门城楼失火被毁,接着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正阳门箭楼因失火而被焚毁。最近的一次,是晚清庚子年(1900)六月十六日晚,“义和团”因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而导致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处失火(或云放火烧洋货引起),结果不但把大栅栏的繁华之街、几千家商铺一把火烧完,而且还“栅栏失火,殃及城楼”,把正阳门的箭楼也给烧毁了。数月后,驻扎在瓮城内的英军(印度雇佣兵)不慎引火,又将正阳门的城楼给烧毁。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笑话。说1901年庚子和谈后,八国联军撤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随后于当年年底从西安回銮。但是,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被烧得只剩下残垣断壁,而皇帝又必须经过正阳门才能入城。
正当老太后和随行大臣为这事着急时,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走到正阳门时,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正阳门前门楼子和他们离开京城前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那么,正阳门怎么会这么快就修好了呢?其实,这时的城楼并不是真的城楼,而是用竹筏、麻绳、纸和油墨等东西临时搭起来的一座假城门楼!
正阳门毕竟关系到朝廷的门面。回銮后的第二年(1902),清廷立即开始筹划修复正阳门。然而,因为当时赔款压力巨大,加上各项新政铺开,国库亏空,财政十分紧张。最终,正阳门没有修复成之前高大巍峨的规制,而是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样式,将两者的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就算在1906年完工了。这次重建后的正阳门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通高43.65米,仍旧是京城的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不过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有很大差距了。
民国年后,为改善北京城的内外城交通,北洋政府于1915年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对正阳门进行改建。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现仅留下城楼和箭楼,但仍为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对城门(目前其他城门基本都被拆毁,仅保留了正阳门)。
最后再补充一件趣事或者说佚闻。仔细看过正阳门城门匾额的人或许会发现,正阳门匾额的“门”字是不带钩的。那为何要这个“门”字不带钩、这个字又是谁写的?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不过,民间倒有个传说,说皇帝乃是真龙天子,龙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因为怕钩,所以这个“门”不带钩,以免伤了皇帝!姑录其说,以博一笑吧。
老北京口中的“四门三桥五牌楼”
“四门”是指正阳门(俗称前门)的箭楼、城楼和东西闸楼的四扇门。也就是四个门洞:箭楼门洞、城楼门洞、东闸楼门洞和西闸楼门洞。正阳门箭楼是内城九门中唯一在箭楼开门洞的城门。在古代,此门专走皇帝与皇后的龙车凤辇。
“三桥”是前门以南护城河上的三座汉白玉石拱桥,在过去,中间的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称御道,左右两条是百姓可以走的。
“五牌楼”是护城河桥头的牌楼,是正阳牌楼的俗称,因其面阔五间而俗称“五牌楼”,是老北京城最高大的油漆彩画木结构牌楼。五牌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亦被称作“国门牌楼”,五牌楼是明清皇帝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路,“天街”由此得名。
五牌楼1955年因防障交通被拆除,2008年5月,随着前门大街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按照 历史 照片和文字记载进行修缮,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地重新复建五牌楼。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正阳桥五牌楼随前门大街古街的改造于12月23日率先亮相。“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木牌楼与正阳门呼应,重现了古都风貌。
北京正阳门箭楼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正阳门箭楼位于正阳门城楼的正南方,是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代表性建筑,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占地2147平方米。城台高约12米,上窄下宽,也有明显收分。
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米多。开在城台正中的中门,与城门相对,是内城9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供龙车凤辇通行.
箭楼上下四层,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南、东、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南面四层,每层13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连抱厦2孔,共辟86孔。
箭楼的结构为前楼后厦,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20米;北出抱厦庑座,面阔五间,宽42米,进深12米,门两重,前为古老的吊落式闸门“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整座箭楼通高35米多,在明代及后来的清代北京城垣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辟门,亦最为高大雄伟。由于其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箭楼前的石狮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78722-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