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观山游景的同时总觉得臀部越来越疼,新手一般会抱怨车座不舒服,有些人在后半段甚至需要隔时爽臀休息一下。发生以上的原因很多,除去没穿骑行裤的因素,车座的不正确使用是最大的原因。改变车座,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车座高度对于在不同的自行车,以及不同的人群当中,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老一辈在“老二八”上均喜爱使用极低的车座高度代步、通勤,脚容易掂到地上,心理上能获得“更佳的安全感”,而新一辈总希望车座达到“恨天高”的水平,除了让自行车看起来更张扬,还能满足心理上的“更好发力”。
对自行车“最佳设置”的执着,恐怕目前亦无人能与“车王”Eddy Merckx(艾迪·莫克斯)可比;“车王”在其辉煌的年代,不仅同时使用各种不同架型几何的自行车比赛,甚至还在比赛当中六角工具不离身,就是为了竞赛的最佳表现,及时对自行车进行各种调整……所以各种不爽而经常对自行车进行调整的车友,亦被戏称患有“艾迪·莫克斯综合症”。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合理的车座高度”?
车座越高,角度越平;车座越低,角度越翘。这样才能座得稳。坐垫还是要配合身体的,如果水平的话也会因为身体的倾斜而顶到男性特处,如果低下座位前部,哪怕一点点,骑车有种身体下滑的感觉还是水平的好。如果车座中间稍稍呈下凹的曲线状,座上去的时候自然地坐在了最下凹的地方,却不是最宽的地方,会觉得不爽。于是你可以让让车座前边稍稍翘起一点点,使得车座后半段基本水平,就OK了。
悦骑网为车友们收集到几种网络上较为常见的土办法,它们将按照基本特征区分为:运算法、肢体法、测角法三种;虽然它们各有不足,亦早已被各路大神所破解,但作为一个静态调整的“基本接入点”,车友还是能通过它们而不断微调,找到对于自身而言较为合理的车座高度。
身穿黄衫,曾经的环法三冠王,Greg Lemond(格雷格•雷蒙德)正是公式法其中一个推行者;他的“雷蒙德法”首先需要背靠墙,身穿骑行裤,站直测量跨高(Inseam),然后乘以0.883,作为车座到五通轴心正中央的距离。
公式法还有“雷蒙德法”的前身“跨高乘以1.09后,减去曲柄长度”以及“跨高减一厘米”,或者更具有暴力美学的“三种方法加起来后,除以三得出平均值”……
肢体法方面,以自称经过深入研究身体比例,用腋窝夹住车座,放松下垂伸出手臂用中指去摸中轴轴心顶端的“腋下法”作为领军方法;而后面紧跟的是“脚跟法”,需要调试者坐上坐垫,将脚后跟踏在脚踏上,若膝关节正好伸直,就能获得“脚跟法”认为合适的车座高度。肢体法同样将所有人变为“X”并假设变量均是按同一比例缩放的,举个例子,拥有超长手指的“钢琴手”使用“腋下法”时,车座高度甚至能比“理想高度”高出1厘米。
公式法、肢体法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它们均假定了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大小腿比例(像亚洲人以大腿长、小腿短为主,而且比例差较大),设定了都是同样的坐垫后移量,并且所有人穿着的骑行裤、骑行锁鞋、脚踏、坐垫……都是相同规格的厚度,并以相同的踩踏方式踩在曲柄长度相同的牙盘之上(就像所有东西都是按比例缩放一样)。
最佳骑行车座高度若没有可参考的实际数据支持下,一切的调整都是凭感觉……调整完了,也许不经过上百公里的路试,也不能准确地说是一定适合自己的,希望本文能为车友的骑行姿势调整提供到可参考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