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江侗族大歌节(从江侗族大歌节是哪一天)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4-11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漠:侗族大歌与西部民歌——从江散记(三)
雪漠:侗族大歌与西部民歌——从江散记(三)
小黄的“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小黄被称为“侗族窝”,是歌的故乡、歌的海洋。这一次,有机会能亲眼目睹一下其风采,感觉真的是不虚此行。
我们一来到村口,就被一群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的侗族女孩围住了,她们唱着“拦路歌”,端着“拦路酒”,以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将我们迎进村里。这里的女孩,年龄都不大,看起来很腼腆,但都能歌善舞,而且酒量特别大。她们笑起来很甜,很灿烂,唱歌的时候,都非常卖力。
当日,中国?从江第四届侗族大歌节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就在小黄村举行,3000多名侗族女子齐唱侗族大歌,整个场面非常壮观。侗族大歌是侗族一种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黄侗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姑娘、小伙一生下来,就跟着他们的父母学唱歌,个个都是歌手,所以唱歌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据知,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是“饭养身,歌养心”,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他们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这里,歌师最受人尊重,他是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所以,一定意义上说,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的“史歌”,也是他们的“史记”,要想研究侗族文化,不能不了解侗族大歌。
这一点,西部的凉州贤孝与侗族大歌很相似。凉州贤孝也以口传为主,没有文字记载,除了官方正史之外,另一种意义上说凉州贤孝是民间历史,它反映的多是百姓生活。对于凉州贤孝,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已谈到,还专门著文述之。
凉州贤孝和侗族大歌一样,历史非常悠久,都是民间百姓自发演绎而成的民歌。凉州贤孝是“西北之魂”,是百科全书似的文化活化石,它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宗教、民俗、社会学、语言学,还有建筑园林等,曲目多如繁星,内容渗透了一种佛道精神、民俗风情、民众文化、民众心态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凉州贤孝是一部百姓的苦难史,从春秋战国到当代,百姓的所有苦难,贤孝都有记载,大至天下大事,小到邻居纠纷,无不包容。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全息。凉州贤孝对我创作的滋养,多体现在我的“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中。这三部小说,我写了二十年,里面渗透了凉州贤孝的精神和智慧。
侗族大歌,其内容主要包括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正因如此,凡大歌流行的侗寨,人与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人心向善,民风淳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积极乐观、自信开朗、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凉州贤孝也是如此,也有教化的作用,其中的“贤”,就是做人要贤德;“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老人。“贤”,是面向社会的;“孝”,是面向父母家人的,里外都要做个好人。一个从小就听贤孝长大的人,他就会有很高的道德底线,就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侗族大歌,一领众和,多人齐唱,浑厚辽阔,声震天际,为世人所瞩目,在这个时代里,闪耀着它独有的光芒。而比起侗族大歌来,西部民歌却有着另一种命运。西部民歌往往是一人放歌,独自陶醉,不为世人所熟知,显得沉寂、孤独而高贵。两者之区别,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生存环境、挖掘力度、传播影响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较于南方土地的温润秀丽来说,西部大地显得粗犷而辽阔,有一种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厚度,充满了生命的质感,还有一种灵魂的力量。它跟凉州贤孝很像,是有重量的——不是物理上的重量,而是灵魂的重量。望着它,你就会感觉到无数灵魂的挣扎。生存环境的贫瘠,让世世代代的西部人不得不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在艰难的生存空间当中,一个人如何活下去,为什么要活下去?对于西部人来说,活的理由有时比活的过程更重要。为了这种活着的理由,他们宁可放弃生命。这种理由有时很大,可以承担救世的责任,比如西藏民歌中就有普度众生的内容;更多的时候,西部人活着的理由仅仅是爱。为了爱,他们可以选择不活。西部民歌花儿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内容。所以,西部民歌有一种灵魂撕裂般的东西,那是西部人“活着的意义”。
西部人唱歌,出自灵魂,流向自然,这仅仅是生命的需要。他甚至不需要有欣赏他的人,哪怕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个人,他也会放开歌喉,唱出他生命里最美的歌。唱歌成为他最大的生命理由。唱歌不是为了表演,唱歌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生命的需要。
如今,侗族大歌已成从江旅游产业的“七个一”之一,是从江对外宣传非常重要的一张“名片”,它为从江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从江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这时,我就在想,当今时代,侗族大歌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它又为什么能唱响世界的舞台?而西部民歌却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在这个时代中已“老”了,它渐行渐远,已被世界所遗忘,所忽视了。所以,所有的文化也罢,传统曲艺也罢,如果不能变成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就很难存活下去。这一点,侗族大歌做得就非常好,每个侗族孩子一生下来就沐浴此歌,就在歌的海洋中成长,唱歌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侗族大歌的载体、传承者,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薪火相传的。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因为时代在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大势所向,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抗这样的潮流,但我们应该展示善文化的美好和存在,发掘善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基因,让世界发现,商业文明和大善文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但两种基因并不是不能相容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其实完全可以制定另外的一种目标,或是给自己树立一个善的坚守、一种更大的意义。
——2017年12月18日写于沂山书院

侗族大歌维也纳演出时间
长沙首届非遗音乐周开幕式
世界上最古老的【阿卡贝拉】侗族大歌音乐会
演出时间:2021年06月06日 周日 19:30
演出地点:长沙音乐厅(湘江大厅)
演出票价:612(VIP)380 280 180 120 80(惠民票)元
*本场演出一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早鸟票:
4月26日15:00-4月27日15:00
所有价位66折(惠民票除外)
套票(限量50):612元/套
(含门票)
6月6日【长沙首届非遗音乐周开幕式】《“世界上最古老的【阿卡贝拉】——侗族大歌”音乐会》最高票价1张;
6月7日《非遗专场音乐会》演出票1张;
6月10日《长沙弹词专场音乐会》演出票1张;
6月13日【长沙首届非遗音乐周闭幕式】乐剧《韩熙载夜宴图音乐传奇》最高票价1张;
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主要有哪些业态?
一、是发展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开发利用银饰、刺绣、剪纸、织锦、蜡染、芦笙、泥哨、苗族服饰、侗族服饰等工艺品,培育一批从事工艺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全州已开发民族民间工艺产品近200个种类,上1000个花色,直接催生了220余家生产加工企业,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余万人,实现收入174496万元,许多农民通过从事传统手工艺生产走上致富之路。
二、是发展民族文化节庆会展产业。全州全年有民族节日集会390个,其中万人以上节日128个,被誉为“百节之州”。大部分节庆都采取“政府引导、民间组织、社会参与”模式举办,如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台江的姊妹节、雷山的苗年节、从江的侗族大歌节等积极将服饰展演展示、工艺品展销、民族民间歌舞表演等融入其中,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体验,活跃了当地商业文化,直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三、是发展民族歌舞演艺产业。高度重视民族歌舞演艺业,当成一种产业来开发利用,组建文艺院团,并扶持壮大,既能创造收益又能保护传承民族生态文化。苗族歌舞剧《仰欧桑》、侗族大歌剧《行歌坐月》等5部剧目开展了全国巡演之旅;西江、肇兴、芭沙等景区景点都有专门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队表演,歌舞演艺收益连年增加;黎平、台江、榕江、黄平等10多个县市20多支文艺团队、1000余人长期在外演出,既得收益,又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是发展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产业。从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培育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产业。目前,全州有15家企业从事民族文化体育竞技娱乐项目,有经营性专业斗牛场地10个(斗牛牛源近1万头)、专业斗鸟场地6个、专业斗鸡场馆4个,从事传统体育娱乐饲养专业人员4万余人。
五、是发展民族特色饮食和医药产业。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凯里亮欢寨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凯里侗家寨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面向市场开发打造苗族酸汤、苗侗牛羊瘪、侗家腌制系列食品,不仅提高了黔东南民族饮食文化市场占有率,还形成了黔东南系列的著名饮食文化品牌。同时,部分企业、医院还积极挖掘开发苗医、侗药、瑶浴、骨伤治疗等各民族康生养生文化产品,使之形成品牌,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侗族大歌的基本介绍
标准西文译名为 Kam Grand Choirs, Grand Choeur des Kam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以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它的特点。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晰。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在广西,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溶江一带的侗寨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侗寨。由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被列入20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非浪得虚名。
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斗牛节
“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牛王不事生产,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牛塘”(水塘)中进行。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82050-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