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英伦,云白天蓝,煦色韶光。
天光煦愉,褪去暮春的料峭,青润凡间的万物;软风轻盈,拂过脸庞,留有些许的暖意。
格雷特纳格林(Gretna Green),闻名英伦的“逃婚小镇”,坐落于苏格兰南部边陲,毗邻苏英边界。小镇声名鹊起,缘于一七五三年《哈德威克婚姻法》在英格兰的实施。该法案规定:未满21周岁者,须征得父母或监护人同意,方可成婚。而那时的苏格兰,因其司法的独立性,依旧实施其已颁布的婚姻条规。该条规的核心在于法定婚龄,不仅远低于英格兰,且无需父母或监护人允肯。
一时间,格雷特纳格林,这个咫尺英格兰的苏格兰边陲小镇,遂成英格兰有情人私奔天堂。英格兰的痴男怨女纷然而至,不惜露餐风宿,甘愿栉霜沐露,只为将爱情进行到底。上帝施仁布恩,启开无情法律的有情之门,同时,也剪除了英格兰贵族对秘密成婚的肆虐,弘扬了爱情的天下平等,平抑了婚姻的门户之见。
格雷特纳格林小镇闻名遐迩了,连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其不朽之作《傲慢与偏见》中,安排了班奈特家最小千金莉迪亚,与附近小镇民团联队的年轻军官韦翰,私奔至格雷特纳格林小镇的情节。
千百年来,痴缠两地的恩怨情仇,于爱情可瞬间修成正果的利诱前,被那些即将顺利牵手终身的新人们,抛至九霄云外。于是乎,在数百年间的盛名之下,格雷特纳格林小镇见证了无数对郎情妾意的新人们,爱河共浴,丝萝妙缔,
令人瞠目的是, 当地的苏格兰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缘,凭其地缘便利,辅之以庄严而又浪漫的宗教仪式,格雷特纳格林小镇,一跃成为当时苏格兰一面金玉良缘的彩帜,镌刻着爱情与婚姻的圣洁隽永,浪漫绵长。
小镇的义行善举,让成千上万英格兰燕侣莺俦,冲破彼时英格兰法律的藩篱,践行了“执子之手,与之携老”的坚定意愿与终身承诺。
当下的格雷特纳格林小镇,正沐浴着初夏的午后阳光,四周花草弥散着清新的芬芳。镇前广场上“执子之手”的雕塑,昭然著闻,彰显庄严和浪漫,亦温然警示到此白首成约的痴情男女: 一旦执手,彼此终老,以践行信诺与担当。雕塑下,不时会站立着一位男子,身着苏格兰传统裙子,用苏格兰风笛,吹奏起悠扬的乐曲,以陈谢惠然之顾。
广场中央有花坛矜立,萋萋芳草,柔婉缀映;左侧陈设桌凳,供人以憩歇,遮荫以青树;右侧填列食肆商铺,白墙黑瓦,门庭缀以鲜花,尽显朗洁馨雅。餐厅安设阳光房内,突兀于通往后庭的过道上,温婉娴静;室内高椅餐桌,临窗而列;室外低椅圆桌,分设一隅。游人入内惠顾,亦丰俭自便。
那通至后庭之径,被缀饰成新人牵手而过的甬道,湛溢着传统的元素,而又不乏时尚的因子。一边之白墙,悬挂轱辘若干,且始终与鲜花为伍,寓意缀满鲜花的马车,载以牵手的新人,驶向镇内的教堂,以履行庄重的婚礼宗教仪式。
广场后庭另是一番光景 。
那里静谧祥宁,格局近似广场前庭。花坛居中,周遭环以店铺,墙白瓦黑,墙贴以招牌,白底黑字,一如前庭商铺,醒目招摇,且原味原汁,一脉相承,经迈数百年。
其中标有“FOODHALL”字样的店铺,门前突兀地横陈一辆双轮推车,车板表面裹以翠绿绒布,七、八只大小的柳条篮摆列其上,玲珑有致;而篮中水果,新鲜炫目,与车身、店招、馆舍及邻近的锦花绣草,构成一幅苏格兰乡村风情画面。
而今,即使此苏格兰婚姻法令早在一九三九年废止,格雷特纳格林小镇依旧名闻天下,历久弥香。每年仍有无数对新人,由英伦三岛,从欧洲大陆,乃自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在小镇举行神圣的婚礼仪式,感受先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神圣和浪漫。
格雷特纳格林小镇,不止曾是英格兰婚姻法的法外之地, 更主要是镇上居民,包括一木一草,一树一花,也曾如此的有义有情。数百年来,小镇的成人之美,岂非反衬苏格兰人始终如一的独立与善良,侠义与热忱?
2015.07.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