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文化论坛(汉文化研究协会)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29 04: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问谁有关于汉服的网址或资料呢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名称由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族人从此形成。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历史发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文化内涵】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人”的名字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汉人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服劫难】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满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辫易服?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是因汉人鄙视野蛮,接受野蛮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怎样看待“胡服骑射”与“剃发易服”?
  汉族应当接受外族先进的东西——但是在保留汉族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所谓“中道”是也!——拒绝,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弃祖先!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汉家传统衣冠的前提下,进行的。
  胡式服装,只是作为方便劳作的职业服装,和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流行风尚。而作为国家典礼的祭祀、朝见、礼宾——则一律是使用标准的传统汉服。汉服一直是庄重、礼仪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时尚、实用主义的流行。
  胡服骑射——是指华服体系中的官方制服改革,主要是指军服改进的例子。也是汉族人灵活运用、包容外来有用文化的典型;
  剃发易服——是愚昧、野蛮的统治者造成的文化灾难,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污垢,也是汉族人的奇耻大辱,被奴役的标志。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现实意义】
  一、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二、汉服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款式: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因为是一个体系,可以演绎出多种款式,所以,足以满足大家的个人爱好。这是其他服饰所无法比拟的。
  三、汉服作为汉族代表性服饰的意义:
  华夏民族由 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华夏民族的服饰是由各民族的服饰共同构成的大体系。但是,毋庸置疑, 在56个民族之中,汉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数字来看,汉族在大陆占92%,在台湾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门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汉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在56民族中,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
  四、民族代表性服饰与个人服饰的关系:
  复兴汉服不是复古而是回归华夏服饰的正道,这是华夏民族的集体性选择问题,是汉族的集体性选择问题。所以,当一个人代表的是华夏民族的时候,应该身穿华夏礼服;代表56民族之一的某个民族的时候,应该身穿本民族的代表性服饰。但是,任何人在平时都可以自己选择所喜欢的服饰类型。
  五、汉服不能称为“古装”。
  当我们把华夏文化称为古代文化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宣告了华夏文化的终结,宣告他已经退出生活舞台;当我们把汉服称为古装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给汉服画了一个句号,甚至已经将汉服当成了僵尸。华夏民族因为有华夏文化和华夏服饰礼仪而独具个性风采,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所以,汉服在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是一条重要纽带。
  六、汉服与唐装、旗袍、马褂应该是什么关系?
  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装,而是借唐朝的名义而结合清朝服饰而“创新”出来的仿古服饰。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长衫和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不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上一直传承的服饰。旗袍、长衫、马褂作为满族的服饰,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满族同胞不会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作为汉族也没有理由去穿满族的服饰。
  七、深衣、汉服是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不适应?
  深衣是我们民族的礼服,而不是工作服装,不能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汉服有几百种款式,但是,有些人在赞叹汉服之美的同时,又在慨叹汉服不适合我们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条件,因此而对复兴汉服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其实,这里存在着三个认识误区:首先是把汉服与礼服等同起来了,似乎汉服就必须是宽袖长裙;其次是把汉服的样式简单化了,却不知汉服可以有多种样式;其三是低估了我们今天复兴汉服的变通与创造。我们的祖先的智商不比我们低,我们今天制作汉服也不是墨守成规。
  八、汉服与韩服、和服是什么关系?
  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比汉服更宽大;和服的线条都是直线形的,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服的摆,还有袄,裳都是上窄下宽线条;总之确切地说,是和服起源于汉服,但后期的发展,已经明显不是汉服了。韩服与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但也有变化,即朝鲜服装的裙子束得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九、汉服与天气炎热的问题。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值8月,天气炎热,如果要推广“交领右衽,宽衣大袖”的汉服,如何适应气候?当时,如果能穿西服,就没有理由不能穿汉服;除非当时连西服也不穿。华夏民族数千年都可以穿汉服过夏天,我们当然也可以。短袖衫与汉服的理念不同:短袖衫以裸露避暑,汉服以宽大而遮蔽避暑,且走动起来汉服习习生风。汉服中衣以纯棉面料做成,吸汗;汉服可以选择面料透气性强的。宽大的深衣、汉服遮蔽日光直接照射,所以,比裸露着还应该更凉爽,且不伤害皮肤;衣服并非那么紧得贴在身上,中衣与汉服外衣之间空隙较大,就像暖壶胆中的中空一样起降温作用。以阿拉伯长袍为例,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至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汉服在漳州和厦门哪里有卖啊
厦门汉服实体店——缘汉
经营有汉服、汉式婚礼、成人礼等等
实体店地址:明发商业广场西区373号
(百安居正对面尚品街二楼电梯旁)
还有承汉文化论坛,度一下就知道了。

汉服文化网有哪些?
中国汉服网|黄帝颂 华夏衣冠
这是中国汉服网官方网站,中国汉服网是中国汉服文化、汉服产业、汉服资讯、汉服活动、同袍交流的综合性权威门户平台。
百度搜索:中国汉服网,有几家名称也叫中国汉服网,有的是汉服厂家、商家开办的,以售卖他们自己的汉服为主。
汉网的汉网论坛
中国最著名的城市论坛之一
汉网论坛,2002年9月开通,2012年1月注册人数近53万,日均发帖量30000帖,日IP流量20万,日均点击量近300万人次,日均同时在线人数2万人左右,最高日同时在线人数达10万多人。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城市论坛之一,作为湖北地区人气最旺、注册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网络社区,汉网论坛与武汉城市性格融通契合,恢宏大气,开放包容,理性激情。关注城市建设,关注市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草根与精英、诉求与化解、理想与现实、问题与主义,在这里碰撞、交流、互动。
汉网论坛楚才荟萃,潜龙卧虎。众多网友隐于闹市,现于网络,俯仰之间建言武汉当今,评说江城未来,以强烈的建设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在关注城市发展、汇集社情民智、引导网络舆论、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独树一帜,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
汉网论坛有着多个全国第一
汉网论坛“武汉建设”一代帖王《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从2003年持续更新至今(2012年1月),数万张图片,1.3万条回帖,250多万点击浏览量,忠实记录近10年武汉城市发展的变迁,同类网帖在全国各论坛中绝无仅有。
汉网论坛在全国首先发起上百万人关注和参与的大规模经典方言评选——“海选经典武汉话”活动。
汉网论坛“荆楚文坛”版为湖北十几个城市开辟地方文坛,2011年,50多个汉网文学版主和网友集体加入武汉市作协,在国内属首次。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版网友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数十位网友依托汉网论坛收集素材出版30多套图书,全国少见。
汉网:多元的业务,无限的可能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变量和机会,不断改变并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层次、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汉网在无限的可能中,选择汉网可能的业务,努力创造无限的未来。
汉网除发展多种网络生活平台,发布各类资讯外,还涉及网站建设、产品营销、无线增值、视频直播等众多领域,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网上推广平台,并与国内外数百家网络传媒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1、汉网纸媒数字报
汉网是武汉地区最早推出传统纸媒数字报的网站。作为“世界了解武汉”的最强大网络平台,汉网纸媒数字报已经成为海内外关注、关心武汉的人们了解和认知大武汉的最重要的网络渠道之一,读者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在本地区首屈一指。
汉网纸媒数字报产品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投资时报》、《现代健康报》、《新生活周刊》等6个品种,与纸媒体同步制作、更新和发布。借助网络化数字化,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传统纸媒的跨地域跨国界传播方式和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读者群,吸引更多的年轻和高端客户,
汉网纸媒数字报由企业北大方正集团免费提供技术及设备,此项技术囊括了读者最易接受的三大阅读方式:读者既可以通过访问进行阅读;又可以下载PDF版逐一欣赏;还可以直接点击“全报离线浏览”按钮,一次性下载该报纸全天的所有版样,在自己的PC上慢慢品读。它具有版面导航、日期检索等多种功能,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报纸阅读方式,又给读者带来方便和快捷,增添全新阅读体验。
2、汉网手机报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手机报由汉网统一制作和发布。目前有《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投资时报》、《现代健康报》、《新生活周刊》等6个品种的手机报,每天第一时间向用户发送当日集团各媒体最精华、最必读的文字图片新闻和实用资讯。每日发布量10帧左右,容量60K。 汉网手机报,作为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最方便、传播最快捷的新闻媒体,深受广大手机用户的青睐,订阅量节节攀升,用户已达到15万左右。 你是3G手机用户?你想最便捷地知道当日天下大事?你想了解吃喝玩乐最新信息?订阅手机报,非唯一的办法,却是最好的途径。
3、汉网移动数字报
移动终端代表着媒体的未来和明天。汉网自2011年10月开始抢占移动终端行业,并与相关著名公司合作,首推《武汉晚报》移动终端版。此移动终端版支持各种操作系统17种之多。功能上的长足提升,为广大手机等移动用户在阅读形式、阅读效率、阅读收益等多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不仅可总揽《武汉晚报》全貌,还可细读精华,同时可以直接参与互动,转变了以往的“看报纸”为“用报纸”。
汉网移动数字报同时集成汉网精华新闻稿件、精华专题报道、精华活动策划以及精华贴文,成为关注武汉、关注汉网的浓缩集成平台。
作为“三镇家庭第一报”《武汉晚报》的移动数字报是汉网进军移动终端客领域的第一步,随后还会有长江日报、武汉晨报等多家纸媒的移动端产品和平台面世。
移动数字报纸在商业上的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将与集团各纸媒一起研究开发,也欢迎有识之士与我们合作。
4、网站建设
汉网拥有强大的专业设计、开发、网站(论坛)管理队伍,设计师都有着长期的专业网页设计的经验和历练,已经成功为许多大型集团、企业进行网站设计制作或改造工作,我们的重点业务包括:大型门户网站、商务网站、行业网站、 商城网站、综合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应用、办公系统开发、百度推广、品牌改造、专业网站(专题、平面视觉)设计等等。
汉网合作伙伴包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搜狐、新浪网、问卷星、中国国家网站网、百度。
汉网技术团队在CMS管理系统、BBS论坛系统、投票系统、包括搭建网站、搭建论坛,服务器托管业务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汉网传媒用真诚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汉网广告刊例
1、首页广告刊例
2、论坛广告刊例
3、纸媒数字报广告刊例
4、频道广告刊例
5、其他广告刊例
汉网数字
● 汉网是华中地区成立最早的新闻门户网站,始于1998年5月;
● 汉网日均流量:500万人次,是武汉地区点击量最大的综合性新闻和生活网站之一;
● 汉网论坛已拥有注册会员:536745名(截止2012年1月3日);
● 汉网论坛平均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0000人,是华中地区最火爆的网络社区之一;
● 汉网网民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湖北地区覆盖面最广的网络媒体。
汉网网民的特征及商业价值分析
年龄结构:汉网网友中年龄在18~35岁的网友达到了54.3%;35~55岁的网友达到了38.7%,这两大年龄群体正属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中坚力量、商品消费的绝对主力和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最佳人群。
教育程度:根据第三方网站分析数据表明,汉网网友中77.4%的人拥有大专以上的高等学历;汉网也是本地全球覆盖面最广的网站,已拥有全球50多个国家的固定群体,是全球网民了解武汉、投资武汉、融入武汉最重要的网上窗口。
收入状况:汉网网友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人群比例超过了70%,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例超过了50%。相对于武汉总体居民收入及物价水平,汉网的网友总体收入绝对属于中高端水平。
广告价值:汉网内容因其权威、原创、交互、真实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效用户。根据统计,汉网40%以上的访问者是直接通过收藏夹或直接输入汉网网址进行访问的。因此,汉网广告实际传播率高、数据信息真实有效,是本地同类网站中有效用户到达率最高的网站。
汉网部门架构和联系方式
直播武汉:新闻中心、武汉建设、人文武汉、市民呼声、汉网杂谈、汉网拍客、汉网知道、公益地带等。
爱在武汉:来恋爱吧、要结婚啦、亲子家园、健康公社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住在武汉:黄峰淘房、家居装修、游山玩水、轻车熟路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乐在武汉:美食美客、美女美色、娱乐八卦、扮靓时尚、运动休闲、乱贴乱画、灌水乐园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购在武汉:折扣省长、团购团长、商家营长、投资理财、二手交换等等论坛版区及相关频道。
求助:谁知道。汉服。网站?(汉族服装)
汉网……汉服运动发祥地……
其实汉服网站现在很多的……这个我比较推荐
还有,你所说的是指改良么。关于改良,我现在是不支持的,国人连正统的都认不清,就兴起改良之风,不利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发展。若是大家基本认得清正统与改良了,改改也是无所谓的了。毕竟各代的服装也是一步步改良而发展的~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bike163.net/thread-80541-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