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163自行车俱乐部
标题:
朱启钤故宅(朱启钤的后人)
[打印本页]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24-3-29 14:25
标题:
朱启钤故宅(朱启钤的后人)
梁思成、林徽因的贵人,一生娶三妻却被人夸赞,八个女儿被称凤凰
提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建筑大师,大家都知道他们对我国古建筑所作出的贡献。而他们的一位贵人,或许还不太熟悉。他就是朱启钤先生。朱先生一生娶过三位夫人,却没有人说他花心,反而夸赞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朱启钤,祖籍贵州,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朱先生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出道以来,官运亨通,在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日伪和新中国都担任过多种要职。
1919年,朱启钤曾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因和谈破裂,后来退出政界开始转向商界,经办了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在1931年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
先来说说朱启钤先生为什么是梁林二人的贵人。
1924年9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到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后,梁思成进了建筑系。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收女学生,林徽因只能先注册美术系,然后选修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后来,她还获得了建筑系助教的资格。
再后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从国内给他们寄来了一本宝贵的“天书”——这是由北宋关于李诫奉皇上之命修编的一部关于中国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书籍《营造法式》。而这部书籍,是由当时担任民国时期政府部门要职的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的仿宋本。
正是有了这部书,梁林二人才开始研究中国古建筑。他们回国时先在东北大学任职,辞职回到北平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加入了朱启钤先生和中华教育基金会共同组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此后,二人才一心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创建了中国建筑体系。
可以说,如果没有朱启钤先生出版的那部“天书”,梁林二人将会在建筑学上走许多的弯路。而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时间,还不一定要推后多少年。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正能量爆棚的朱先生是怎么教育孩子们的。
一,朱启钤幼年时家里很贫穷,借住在长沙亲戚家里时,他就立下了大志向。因此, 他明白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时刻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孩子们;
二,除了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富养”之外,朱启钤觉得,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最大。因此,他在生活中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三,朱启钤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他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朱启钤一生虽然有三位夫人,但都是前任夫人去世后再续娶的,因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孩子们对他也很尊敬。三位夫人一共生了15个孩子,其中长成的有2个儿子和8个女儿。
朱启钤学富五车、尊贵荣华,他把儿女们都培养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是因为他不仅游历过欧美等国,思想很开放,从不认为“男尊女卑”而限制女儿们的社交活动。并且在他身上,还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因此,朱家的小姐还被人们称赞为“朱家八凤”。
朱启钤的一生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总结起来,最重要的是以下这些:
创办了北京市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古物陈列所;1918年开发北戴河疗养区, 维护国家尊严。有效地控制了帝国主义分子企图霸占海滨的野心 ;1920年任《四库全书》印刷督理;1925年开始筹办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典建筑文献的整理研究;1930年营造学社正式成立,任社长;
1937年日本侵华以后,伪政府成立。日本人想请朱启钤为他们捧场,被 他严词拒绝 后,日本人便强行低价购买了他在赵堂子胡同的住宅,共有八组四合院和全套家具。朱启钤被迫搬到北总布胡同。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始终没有和日伪同流合污。
1939年,天津发生罕见的水灾,营造学社之前存于外国银行中的全部调查测绘资料惨遭损毁,朱启钤立刻设法抢救这批资料。后来,梁思成之所以能在四川李庄和林徽因共同撰写《中国建筑史》,也是得益于有这样一套珍贵的参考资料。
朱启钤还是一位收藏家,他在病故之前,将大部分藏书都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因他对家乡贵州的眷恋之情,特要求将这些书中的黔人黔宦著作转交贵州。 一片赤子心,照亮后来人。
由于朱启钤的女儿们都十分优秀,分别嫁给了当时在政界或商界的大家族。
朱启钤的小儿子叫朱渤(朱海北),曾在北洋政府时期,得到少帅张学良的赏识,成了少帅的四位副官之一。朱渤主要管理张学良的行程和交际,当时张学良和蒋介石见面的时候就是他陪同的。
后来朱渤曾经做过旅长,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开始远离政治,逐渐跟随父亲从商。他原本在多家大公司任职。但为了不受日本人的控制,便长期赋闲在家。
正是因为朱启钤先生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才会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儿女,以及在各个领域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朱启钤先生的教育方式,我们也可以借鉴和参考。
对于朱启钤先生的一生,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侵删)
北京的名人简介
北京名人故居一览表
茅盾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市级 地 址: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自1974年起在京的住所。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之一,现代作家。茅盾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的文化活动。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文学巨著,并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艺论著和外国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1984年,茅盾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
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原为清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是宋庆龄1963—1981年在京的住所。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13年毕业于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191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1925年孙中山在京病逝后,她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1年,她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称号。宋庆龄生前在此接待外宾,并与国家领导人共商国事。1982年,宋庆龄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国家级 地 址: 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是郭沫若1963年以后在京的住所。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学家。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居住期间,郭沫若著有《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李白与杜甫》、《英诗译稿》等。1982年,郭沫若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主席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进吉安所东巷8号
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是毛泽东1918—1919年在京时的住所。毛泽东(1893——1976),湖南韶山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1918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从湖南首次来京,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管理员。为工作方便,与蔡和森、罗章龙等七人共同租下此地的三间北房。在此期间,毛泽东边工作,边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开始研读马列主义,直到1919年离京去上海。1979年,毛主席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
位于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先生1950—1966年在京时的住所。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师,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讲学,1949年回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各类作品很多,其中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巨著。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84年,老舍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1920—1922年在京的住所。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县人,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8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和邓中夏、陈独秀等秘密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研究会”,不久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加紧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通俗刊物《劳动者》,开办劳动补习班,成立长辛店工会,并在此会见过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1927年被奉系军阀杀害。1979年,李大钊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兰芳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梅兰芳1950—1961年在京时的住所。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自幼学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梅派”风格。抗战时期,蓄须明志,拒不在沦陷区演出。解放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一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4年9月,梅兰芳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砚秋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
位于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是程砚秋1937年后在京的住所。程砚秋(1904—1958),原名艳秋,满族,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自幼家贫卖身学艺,初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并经王瑶卿先生指点和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抗日时期,他罢演舞台,在京郊务农,同时创办功德中学,培养农家子弟。1949年后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84年,程砚秋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齐白石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
位于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是齐白石1913年后在京的住宅。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是著名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5年荣获世界和平奖,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擅长诗、书、画、印,作品极多,并运用中国画的优势,创作了许多独具风格的齐派画法,著称于世。故居内三间北房是当年的“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名栅栏屋。1984年,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宣武区米市胡同43号
位于宣武区米市胡同43号,原广东南海会馆,其中“七树堂”是康有为在北京时的住所。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是近代改良派领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再次上书主张变法,并邀请赴京会试的举人联合书名,要求拒签合约,反对割地赔款,要求变法维新,即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移居日本。1984年,康有为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彝尊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
位于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原广东顺德会馆,是朱彝尊清康熙二十三年后在北京的住所。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初著名学者。清康熙十八年入选翰林院编修《明史》。朱彝尊在北京住过几个地方,这里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由于他曾任起居注官职,接触了解大量的宫廷史料,因此撰写刻印了《日下旧闻》一书,此外,还著有《曝书亭集》等书籍,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故居中原有两株古藤和曝书亭一座,现已无存。1984年,朱彝尊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启钤旧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东城区建国门内赵堂子胡同3号
位于东城区建国门内赵堂子胡同3号。是朱启钤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起在京的住所。朱启钤(1872—1964),贵州开阳人,清光绪举人。曾任清末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民国时期历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朱启钤对中国古代建筑颇有研究,于1930年创立了国内第一所古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了许多学术水平很高的著作,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专家。著有《丝绣录》、《蠖园文存》、《芋香录诗》等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兼古建筑修整所顾问。1984年,朱启钤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田汉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细管胡同9号
位于东城区东四北大街细管胡同9号。是田汉自1953年起在京的住所。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是中国左翼戏剧、音乐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戏曲改革的先驱者,杰出的剧作家、诗人和艺术活动家。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著有《田汉文集》20卷。其代表作有话剧《文成公主》、《关汉卿》,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电影《风云儿女》、《丽人行》等。1986年,田汉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予倩旧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张自忠路5号
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5号,是欧阳予倩自1949年起在京的住所。欧阳予倩(1889—1962),原名欧阳立袁,湖南浏阳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1949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他从事戏剧事业50年,在话剧和京剧表演艺术、戏剧教育、剧本创作、戏剧理论研究以及古代舞蹈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先后主办了南通伶工学社和广东戏剧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主要著作有京剧《新桃花扇》、话剧剧本《忠王李秀成》、电影剧本《木兰从军》、舞蹈断代史《唐代舞蹈》、歌舞剧《和平鸽》和话剧《黑奴记》等。1986年,欧阳予倩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旧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北沟沿胡同23号
位于东城区北沟沿胡同23号,是梁启超在京时的住所。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学者。1895年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主张变法,并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影响较大。曾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5年策动护国军反袁,后出任段祺瑞执政府的财政总长。早年所作政论文,颇具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有《饮冰室合集》。1986年,梁启超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东堂子胡同75号
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是蔡元培1917—1920年在京时的住所。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民国时期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1985年,蔡元培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忠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
位于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原西椅子胡同15号),是张自忠1935年至1937年在京的住所。张自忠(1891—1940),山东省临清县人,中国著名抗日将领。1914年,张自忠投笔从戎,立志报国。1933年,率领29军与日军决战于华北长城关隘,尔后参加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徐州之战、随枣之战。1940年在湖北宜城与日军交战,英勇殉国。1989年,张自忠故居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纪晓岚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位于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是纪晓岚在北京的住所。纪昀,字晓岚(1724—1805),河北献县人,清代著名的学者,清乾隆时期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任大型百科全书《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历时十三年,同时还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中国现存最重要的史籍。他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具有很高的思想、学术和文献价值。院内保存的紫藤萝、海棠,是纪晓岚亲手所植。1930年,爱国民主人士刘少白租下此宅,“阅微草堂”遂成为“刘公馆”。1936年,京剧科班富连成将此宅购买作为学员宿舍和练功场地。1958年后改为晋阳饭庄。1986年,纪晓岚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北半截胡同41号
位于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原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1986年,谭嗣同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逝世纪念地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
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于此。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广东香山人,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和领袖。他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职,任临时大总统。1921年创建中华民国政府,并就任非常大总统。在其任职期间,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抵京,寓居、病逝于此。1984年,孙中山逝世纪念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昌济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东城区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
位于东城区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是杨昌济自1918年起在京的住所。
杨昌济(1871-1920),湖南人,杨开慧之父,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原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伦理教师,1918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先生是一位进步学者,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敬佩的老师,对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影响较大。1918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他与蔡和森二人就曾经住在杨昌济的家中。1984年,杨昌济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荣禄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东城区交道口南侧菊儿胡同3、5号和寿比胡同6号
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侧菊儿胡同3、5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荣禄在北京的住所。
荣禄(1836-1903),满州正白旗人,瓜尔佳氏。是清光绪时期权力最重的官僚。曾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是反对维新变法,镇压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人物。1986年,荣禄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s
陈独秀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
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是陈独秀1917—1920年在京时的住所。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安徽怀宁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和科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1920年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直到1927年,历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左宗棠旧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27号
位于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27号。是左宗棠1876年后在北京的住所。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是清末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曾任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1876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军进入新疆,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并挥师伊犁地区,阻止了英国、俄国对新疆的侵略,战功卓著。著有《左文襄公全集》。1990年,西堂子胡同25-37号四合院(含25-27号院左宗棠旧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顾炎武祠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报国寺内西院
位于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报国寺内西院,是清顺治年间顾炎武在北京时的住所。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在京居住期间,走遍京郊大地,撰写了《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两书,成为研究北京京郊历史地理的重要的书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另外,还编纂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等重要书籍。1984年,顾炎武祠与报国寺同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椒山祠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胡同12号
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胡同12号,原松筠庵,是杨椒山在北京时的住所。
杨继盛,号椒山(1516-1555),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忠臣良士。明嘉靖年间,权臣严嵩祸国殃民,杨椒山不畏权贵,上书《请诛贼臣书》,历数严嵩十大罪状。明嘉靖三十四年被严嵩处死,年仅40岁。清乾隆年间,有人在其故居松筠庵里建立祠堂。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等二百余人在松筠庵集会、请愿,反对割地赔款,要求变法维新,即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1984年,杨椒山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京报馆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宣武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
位于宣武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是邵飘萍1916年后在北京的住所。
《京报》1918年创刊,原址在宣武门外珠巢街,1920年迁至于此。邵飘萍,浙江金华人,是《京报》的创始人,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创办《京报》,宗旨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军阀制度,客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进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1926年遭反动军阀杀害。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邵飘萍是"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84年,京报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会馆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
位于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是京城著名会馆之一。
绍兴会馆创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邑会馆"。民国初年,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故会馆更名"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因鲁迅居于此而著名。1912-1919年,鲁迅住在会馆"补树书屋"中,在此期间先后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作品。会馆内曾有11块清代绍兴历年应试中举名匾,文革中被毁。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荀慧生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宣武区山西街甲13号
位于宣武区山西街甲13号,是荀慧生在北京的住所。
荀慧生(1900-1968),原名词,是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师出名角王瑶卿,出道后,博采众长,继承前辈而又有发展,同时又吸收河北梆子的精华部分,对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风格,世称"荀派",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担任过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等职。1986年,荀慧生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忠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区级 地 址: 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原西椅子胡同15号)
位于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原西椅子胡同15号),是张自忠1935年至1937年在京的住所。
张自忠(1891-1940),山东省临清县人,中国著名抗日将领。1914年,张自忠投笔从戎,立志报国。1933年,率领29军与日军决战于华北长城关隘,尔后参加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徐州之战、随枣之战。1940年在湖北宜城与日军交战,英勇殉国。1989年,张自忠故居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有哪些名人的故居
1、固伦和敬公主府
位于张自忠路7号。和敬公主(1731~1792)是乾隆第三女,17岁下嫁辅国公蒙古族科尔沁部的色布腾巴勒珠儿,乾隆赐此宅。此处东面为多罗贝勒裴苏府,再往东是和亲王弘昼府。
2、弘昼府
位于张自忠路3号。原是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1733年雍正帝封第五子弘昼为和亲王,赐此宅。
1906年清廷拆除全部原建筑,兴建了现在还能看到的大楼,归陆军部和海军部使用。袁世凯1912年将总统府和国务院设于此地,1924年作为段祺瑞执政府。
3、竺可桢故居
今为国管局招待所。看了20年门的齐老说,竺老去世后,郁文搬了进来。他指着门前两棵碗口粗的丁香树:春天三四月份,一进大院门,你就能闻到从这里飘出去的香味。
为了防潮,一层的地板距底下空着近1米,下面住着老鼠、黄鼠狼、蜈蚣和蝎子,但没见过蛇。
4、僧格林沁府
位于炒豆胡同73、75、77号。1825年科尔沁索郡王病亡,无子,道光让僧格林沁做索养子,袭郡王。僧因抗太平天国有功,咸丰五年进封亲王,世袭罔替。
1860年,他抗击英法联军,1865年被捻军围歼。光绪年间,清廷在今地安门东大街47号为他修祠。
5、欧阳予倩故居
位于张自忠5号。1949年欧阳予倩从香港回到北京,迁居至此直到1962年去世。他担任首任院长的中央戏剧学院就在附近的南锣鼓巷,而好友郭沫若、田汉、老舍也住附近,故经常在此聚会。
夏衍说:中国话剧有三位杰出的开山祖,这就是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
6、荣禄府西洋楼
位于菊儿胡同7号。1836年荣禄出生于菊儿胡同,当时他们家很大,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
后来荣禄迁至东厂胡同居住,此宅被分割出售,现已面目全非。西洋楼是荣禄府主要建筑之一,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现在出租给了童趣出版社。
7、宁郡王府
位于东单北大街北极阁三条。允祥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电影《雍正王朝》中侠肝义胆的“十三爷”,他也是雍正最为亲任的兄弟。
雍正八年,允祥病故,皇帝封允祥的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建府于此。现为国家话剧院、话剧艺术研究会等单位使用。
8、吴佩孚故居
位于什锦花园胡同23号。此宅原为北洋政府行政长官薛之珩的公馆,经张学良出资修葺后,吴佩孚于1932年入住,在此办公会客,直到1939年去世。
当时门牌号为11号,后人称之为“吴公馆”。现为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办公用房,广亮大门已被砖石水泥填实。
欢迎光临 长沙163自行车俱乐部 (http://bike163.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